引言:門的本質(zhì)铐望,便在于對空間的割裂,因此它具有極為強烈的領(lǐng)域暗示意味茂附。在墓葬中甚至于一門之隔正蛙,便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生與死”。由生到死不過一念营曼,死而復(fù)生卻恍如隔世乒验,西王母與那不知名的婦人,又如何在墓門之間見證了古人生與死的轉(zhuǎn)換溶推?
(一)人間的門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徊件,以居為安”奸攻,門便成了安居的重要因素。有人說虱痕,最早的門可能是河姆渡文化中干欄式建筑前的簡陋柵欄睹耐,也有可能仰韶文化中半地穴式出入口那散堆的木石,甚至于原始先民用于劃定界限的一根樹枝或竹竿部翘,都有可能成為門的雛形硝训。守護、進出與劃界新思,構(gòu)成了門的最初含義窖梁。
而在甲骨文中,“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象形文字夹囚∽萘酰“門”在甲骨文以及金文中的字形,都是“像兩扉形”荸哟,這也就是說門是有單扇和雙扇區(qū)別的假哎。只有雙扇的才能叫做“門”,而單扇的只能叫“戶”鞍历。
所以舵抹,什么叫做“門當戶對”?李公子以為劣砍,可能最早的意思就是:“我姑娘家有幾扇門惧蛹,你小子家也得有幾扇門”。于是刑枝,門便有了社會階級性香嗓。便于車馬出入的雙扇門,自然成為豪門装畅、朱門的代名詞陶缺;而貧苦人家的單扇柴門,也間接地與主人身份掛上鉤洁灵,勞苦大眾便有了“屠戶”、“獵戶”之稱掺出。
《說文》:“門徽千,聞也,從二戶汤锨,象形”双抽。《玉篇》:“門闲礼,人所出入也”牍汹。
如果說現(xiàn)實世界中的“門”,構(gòu)建地更多是對于陌生人的親疏貴賤之別慎菲;那么地下世界的“門”嫁蛇,便是對于生與死進行割裂與轉(zhuǎn)換的隱喻。
(二)割裂——生死兩隔
“墓有重開之日露该,人無再少之顏”睬棚,這兩行聽起來頗為文藝的朱砂題字,出現(xiàn)在高平墓東室門口的左墻之上解幼。細度之下抑党,其言辭之中落寞與悲愴之情呼之欲出,感嘆了時人生命之無常撵摆。墓門一閉底靠,便意味著生人與逝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就此斷絕,陰陽兩隔特铝。
葬禮暑中,從某種程度上講意味著墓主社會關(guān)系的剝離,這便是所謂人的“第二次死亡”苟呐。
毫無疑問的是痒芝,在古人眼里,地下的陰宅來源于現(xiàn)實家園的模擬牵素,這背后的思想根源便是“事死如事生”严衬。這種觀點孔子曾經(jīng)詳細論述過:簡單說就是對待逝者,我們?nèi)耘f需要像生前那樣去侍奉之笆呆。所以请琳,墓葬中的壁畫為其重構(gòu)了現(xiàn)實中的生活場景;明器則為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赠幕。如此種種俄精,似乎表明逝者的生命還在繼續(xù)。
之死而致死之榕堰,不仁而不可為也竖慧;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逆屡』迹《禮記·檀弓上》
的確,外部的墓門(墓葬口的墓門)的關(guān)閉魏蔗,阻斷的是生人與逝者的距離砍的,剝離的是逝者的肉體;但對于內(nèi)部的墓門(畫像上的墓門)而來莺治,脫離軀殼之后逝者的靈魂廓鞠,其時空之旅才剛剛開始帚稠。
當橫穴墓與墓中壁畫大行其道的時候,這種死后靈魂進行“旅行”的圖像創(chuàng)作就被極大地激發(fā)熱情床佳,涌現(xiàn)出多種新的構(gòu)圖樣式滋早。比如這幅來自山東蒼山漢墓畫像石上的圖案,便是一個絕佳的敘事案例夕土。
有人把這幅畫面解釋為逝者生前出行的場面,但畫面中的“闕門”應(yīng)是墓門的標志怨绣,所以朝向闕門進發(fā)出行的車馬角溃,顯然應(yīng)該是“送死”而非“養(yǎng)生”,當然畫像石上的題記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使坐上小車軿篮撑,驅(qū)馳相隨到都亭减细,游繳候見謝自便。后有羊車像其槥赢笨,上即圣鳥乘浮云未蝌。——畫像石題記
一個送葬隊伍分列于墓葬中室的東西兩側(cè)茧妒,西壁上的畫像表現(xiàn)了一對車馬從象征生死界限的衛(wèi)(渭)水上通過萧吠;東壁上的畫面則很明顯地延續(xù)著西壁的敘事,但題材卻變得更加具有私人性桐筏,此時死者的妻妾成為了葬禮的主導(dǎo)者(軿:古代一種有帷幔的車纸型,多供婦女乘坐),護送著其丈夫的靈柩到達墓地梅忌。
此時狰腌,最有意思的畫面出現(xiàn)了,送葬的隊伍最終停在了一個“門扉”半啟的“都亭”之前牧氮。在這里琼腔,半啟的門扉以及具有驛站功能的都亭,實際上正是“墳?zāi)埂弊顬閺娏业叵笳餍园凳尽?b>通過這扇半遮半掩的門扉踱葛,才意味著死者的靈魂正式進入墓葬之中丹莲。
“雙扉安設(shè)的門,一扉關(guān)閉尸诽,另一扉微微開啟圾笨,一位女子從縫隙間露出半身”,這種畫面描述的母題從漢代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墓室逊谋、祠堂以及石闕的畫像中,經(jīng)唐遼宋金元時期再度盛行土铺,在很多藝術(shù)載體中都可見其蹤跡胶滋。它板鬓,就是被研究者稱為“婦人啟門圖”的存在,簡言之可稱為“半啟門”究恤。
她究竟是誰俭令?這又是一道什么門?
第一個問題部宿,實際上在第二個問題面前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抄腔。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她”完全可以用“她們”理张、或者“他”來代替赫蛇,甚至不光有婦人開門、還有婦人上鎖雾叭。
也就是說悟耘,“她”并非特指,能做的也不僅“啟門”而已织狐!
事實也是如此暂幼,除了“一個女子——半開半掩”這種經(jīng)典的“半啟門”圖式之外,還存在很多諸如此類移迫、并由此衍生出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之舉旺嬉。
那么,再看第二個問題厨埋,這道門是什么門邪媳?
李公子認為這正是一道“生死之門”,或者叫做“天人之門”揽咕,簡稱“天門”悲酷,而女子門后的世界,便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仙境亲善。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设易,實際上來源于對四川滎經(jīng)石棺上這幅“半啟門”圖的解讀。
可以看到顿肺,在畫面中部是浮雕的“婦人啟門”圖,左側(cè)是一對親吻擁抱的男女渣蜗,學界一般將之稱為“秘戲圖”(秘密地做游戲屠尊,哈哈哈);而右側(cè)的帷帳之內(nèi)正是頭戴勝耕拷、憑幾端坐的西王母讼昆。從空間關(guān)系上來看,顯然秘戲圖與西王母以及中間的“半啟門”構(gòu)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組合骚烧。
但有一個問題浸赫,為什么曖昧的“秘戲圖”會與“升仙的西王母”同時出現(xiàn)闰围?著名學者巫鴻給出的推測有兩種:其一與生殖崇拜有關(guān),其二與早期道教的“房中術(shù)”有關(guān)既峡。實際上羡榴,第二種猜測更加貼切。因為它不僅屬于養(yǎng)生运敢、神仙術(shù)的范疇校仑,甚至還成為信仰者必須經(jīng)歷的一種“儀式”。
如此一來,女子的身份便極有可能是西王母的侍者涉枫,負責仙境門戶的開闔邢滑,而在她身后半開半閉的門戶,便是前往“仙境”的通道愿汰。其左右兩側(cè)的畫面內(nèi)容困后,所表現(xiàn)的正是啟門以及啟門之后的西王母世界。
只是衬廷,你以為有妹子給你開后門(婦人啟門)摇予,踏過去就能輕松成仙?不要太天真吗跋!
(三)轉(zhuǎn)換——向死而生
西王母在東漢時期具有多重含義侧戴,但毫無疑問的是她與仙境息息相關(guān):她不僅是仙境的統(tǒng)治者,也是仙界的代名詞跌宛。她經(jīng)常端坐之地酗宋,不是別處正是通往天界的重要門戶——“天門”之上。實際上疆拘,在通過女子半啟的門戶之后蜕猫,靈魂才開始了由死至生的轉(zhuǎn)化過程。
漢人應(yīng)該是具有靈魂升天這種觀念的哎迄,在《淮南子·精神訓》中可見端倪回右,這里的“精神”實際上指的就是靈魂,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漱挚,靈魂的歸宿應(yīng)是天門翔烁,而骨骸的歸宿則是墓葬。于是旨涝,在漢代以昆侖登天信仰為背景的前提之下蹬屹,便構(gòu)建起了結(jié)合西王母、天門為關(guān)鍵要素的升天成仙體系。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哩治,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秃踩。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业筏。
天門是升天成仙的入口所在,而西王母則是取得成仙資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鸟赫。前面之所以說成仙不是跨門而入那么簡單蒜胖,原因便在于根據(jù)馬王堆考古資料來看,死者在覲見西王母抛蚤、進入仙境之前台谢,還有兩項重要工作必須完成,這便是:受道書與飲玉漿岁经!
玉漿朋沮,可能是來源于《山海經(jīng)》中神山上的神藥,郭璞注《山海經(jīng)》引《河圖玉版》中說:“少室山缀壤,其上有白玉膏樊拓,一服即仙矣”;至于道書塘慕,則是一卷用紅絲帶系扎的書簡筋夏,在漢代“得道”作為一種超凡境界被敘述,是成仙必備之程序图呢。
正如漢緯《尚書帝驗期》中所隱藏的敘事邏輯:欲覲見西王母条篷,先須得道授書。
西王母之國在西荒蛤织,凡得道授書者赴叹,皆朝王母于昆侖之闕。
婦人啟地戶指蚜,王母守天門乞巧。一個不知名的婦人與一個著名的婦人,在墓門之前與之后姚炕,共同見證了關(guān)于古人生與死的轉(zhuǎn)換摊欠,進而詮釋了生命的終極意義:死亡不是并非終點,超越大限才是永恒的追求!
這里引用法國哲學家德瓦對于“門”的精彩論斷柱宦,它恰如其分地為“半啟門”做了絕妙的注腳:
“既空亦實的門是一件雙面事物些椒,既能劃定界限也能破除界限,既能保護也能排斥掸刊,既能接受也能拒絕免糕,它是里外并存,沒有一條心靈之路是與門無關(guān)的∈ぃ”
實際上牌芋,“半啟門”的精髓便在于此,半開半合的門扉松逊,使門同時具有了兩個相反的狀態(tài)躺屁,圖繪的門承認了墻的存在,但作為藝術(shù)圖像经宏,它又力求突破來自墻的局限犀暑。
這便巧妙地構(gòu)建起了一個極具動態(tài)的瞬間凝固在墻體之上,從而為觀者留下了無數(shù)的選擇性與想象空間:
我到底是進是退烁兰?她又到底是誰耐亏?門的那邊會有什么?過去之后能否返回沪斟?......
所以广辰,這扇門不僅是生死之門,也是心靈之門主之,它將矛盾的兩個方面分別建立在了不同的哲學概念之上:一為現(xiàn)實择吊,一為理想。
現(xiàn)實之處實在于杀餐,眾生皆死干发,死必歸土,墓門長閉史翘,永夜孤寂枉长!
理想之處想在于,死而成仙琼讽,事死如生必峰,安享富足, 長樂未央钻蹬!
說到底吼蚁,一座墓葬,便是理想與現(xiàn)實问欠、生命與死亡肝匆,交織、合謀顺献、妥協(xié)的結(jié)果旗国,而“半啟門”這種墓葬藝術(shù)的本身,其目的就是要將現(xiàn)實與理想混淆注整,它是對于上述矛盾的一種濃縮能曾、簡潔的藝術(shù)表達度硝。
參考文獻:
1.巫鴻:《時空中的美術(shù)》
2.鄭巖:《逝者的面具》
3.王煜:《漢墓天門圖像及相關(guān)問題》
#簡書北京公會助力#
活動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