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來自中科院博士論文的致謝辭挚歧,這篇論文為《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xiàn)》扛稽,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在2017年畢業(yè)滑负。
作者來自于寒門家庭在张,年少時就沒了父母,高中的學費靠自己抓黃鱔橙困,釣魚瞧掺,養(yǎng)豬仔耕餐,出租水牛換來凡傅。
他來自四川大山,人生的軌跡是:炬光鄉(xiāng)小學肠缔、大寅鎮(zhèn)中學夏跷、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明未、西南大學槽华、中科院自動化所。高中有兩所趟妥,看得出他還有復讀過猫态。
學校所在的地名都是窮的不能再窮的地方,我在打這些地名的時候披摄,甚至都不能夠很順暢的打出來亲雪,除了綿陽。
他的人生軌跡就像他要從大山里面走出來的路疚膊,坐大巴都要兩個半小時义辕,一開始走得非常的艱難,越走到后面越來越順暢寓盗。他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騰訊工作灌砖¤岛可以算得上是寒門出貴子,一朝飛上鳳凰枝基显。
讀到這里蘸吓,有人可能又要說“他是老人家,現(xiàn)在這個時代寒門出不了貴子续镇∶腊模”
實際上他的年齡并沒有多大,應該是07年參加第1次高考摸航,08年參加第2次高考制跟。推算下來,他應該是1989年生的酱虎,2017年的時候雨膨,二十八九歲,現(xiàn)在也就30多歲读串,并不算是什么“老人家”聊记。
當一部分人已經習慣于用“內卷”、“寒門難出貴子”這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的懶惰的時候恢暖。不如看一看別人一路走來到底有多努力排监。
在任何一個時代用讀書改變命運的方式都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卻幾乎是在大山里面的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杰捂。他們的出生比大多數(shù)人要差舆床,營養(yǎng)條件比大多數(shù)人要差,生存環(huán)境要比大多數(shù)人要差嫁佳,但是就是依靠著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生存現(xiàn)狀”的這樣一個樸素愿望挨队,激勵著自己去努力奮斗。
我在讀他這篇論文的致謝詞的時候蒿往,實際上是非常有共鳴的盛垦,因為我也是從山里面出來,也是寒門子弟瓤漏,雖然我小時候沒有他那么苦腾夯,但是我也是通過苦讀從底層步入中產。因此蔬充,每當在互聯(lián)網上聽到有人講讀書無用論蝶俱、抱怨社會內卷、用幸存者偏差給年輕人洗腦的時候娃惯,我就非常的嗤之以鼻跷乐。
其實,我們這個社會趾浅,很多時候缺少對他人的鼓勵愕提。來自于社會底層的家庭的孩子可能從小到大經常會聽到別人說“你不行”馒稍、“你很窮”、“你的家庭沒希望”浅侨。這些話聽多了以后纽谒,一部分人長大了就會把這些說辭變成:“我不行”、“我很窮”如输、“我的家庭沒希望”鼓黔。
當這部分人自我認同“你不行”之后,又會繼續(xù)對別人說“你不行”不见。
每一個真正從底層走出來的人澳化,都會發(fā)自內心的希望那些還在底層的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稳吮。因為缎谷,這是只有經歷過底層生活的人,在內心深處灶似,對于處于奮斗階段的年輕人產生的共鳴列林。
在得知自己的論文走紅之后,黃國平博士酪惭,帶著對奮斗中的人們的希望和美好的祝愿希痴,給網友們也回了一封信。
在回信里春感,他的情感仍然是非常的樸素砌创,表達了對自己學校以及導師的感謝,也希望大家努力終有所成甥厦。
他的學習歷程纺铭,我認為回答了一部分網友經常討論的問題:
① 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寇钉,即便你現(xiàn)在在放牛刀疙。
② 復讀并不會被歧視。
③ 第一學歷不高扫倡,并不影響進入頂尖大學讀研讀博谦秧。
④ BAT大廠,并沒有歧視博士們的第一學歷撵溃。
所以疚鲤,努力是有價值的,雖然過程很苦缘挑,但是當你到達彼岸的時候集歇,你會覺得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