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楚西北
一
在美國,有一批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名校的大學,被稱之為“常青藤”大學(也稱“常春藤”)。在中國偷仿,有一批正努力成為世界名校的大學苦丁,簡稱“985”高校。
“985工程”是指為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愤钾,目前這類高校僅有39所触创。如此優(yōu)中選優(yōu)坎藐,無怪乎“985”高校一直被當作衡量一個地區(qū)教育資源優(yōu)劣的硬指標。
讓人費解的是哼绑,作為歷史悠久岩馍,物產(chǎn)豐富碉咆,人口最多的中國第一大省的河南,居然連一所“985”高校都沒有兼雄!每年初夏,是高考生填報志愿的日子帽蝶,想必也是也是觸及河南人心中隱痛的日子:想讓自己孩子在家門口上所重點大學的愿望都實現(xiàn)不了……
河南人民心中的痛讓我想起了慕容復的悲哀赦肋。
慕容復是《天龍八部》里的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在讀者的印象里励稳,他一直在東奔西走,殫心絕慮,目標明確而又遠大——興復大燕犁功。如此胸懷鴻鵠之志且又兢兢業(yè)業(yè)之人最終卻落下一個眾叛親離晚顷,“神志已亂”的結果,不禁讓人唏噓新翎。
如果說慕容復真的做到盡心竭力程帕,即便沒能“光宗復國”,也不至于朋友和隨從都棄他而去地啰,更不會落得神經(jīng)錯亂的凄涼結局愁拭。事實上,慕容復并沒有做到盡心竭力亏吝×氩海或者說,他只是看起來在盡心竭力而已蔚鸥。
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惜论,僅靠慕容復和四個隨從的力量來興復大燕,無異于癡人說夢止喷。
歷史上輪番上演的朝代更迭大戲早已為慕容復總結出實現(xiàn)“大燕夢”的標準步驟:要盡量拉攏高層次人才來組建核心團隊馆类,制定出既具科學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路線圖,多方籌集軍資兵餉弹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蹦掐,嚴格按照既定路線扎實工作,掌握原則性和靈活性僵闯,忍辱負重卧抗,輾轉(zhuǎn)騰挪,伺機而動鳖粟,如此才有可能沖破黑暗社裆,走向光明。
毫無疑問向图,這是一項艱苦卓絕且過程漫長的工程泳秀。
二
可惜标沪,慕容復連組建核心團隊這一步都沒有走好。
自始至終嗜傅,慕容復的核心團隊成員就是自己和四個隨從金句。雖說鄧百川﹑公冶乾﹑包不同和風波惡這四個隨從并非等閑之輩,但畢竟不是一流高手吕嘀,格局也有限违寞,關鍵時刻難堪大用。
慕容復的當務之急是要結交一些一流高手作為左膀右臂為自己出謀劃策偶房,但他四處奔波結交的卻是諸如“三十六洞主﹑七十二島主”之類的江湖中下層人士趁曼。當然,沒能主動與一流高手結交固然與其孤傲耿介的性格有關棕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兩位一流高手主動向其示好時挡闰,竟然也被慕容復拒而遠之。
這兩位一流高手掰盘,一位叫蕭峰摄悯,另一位叫虛竹。
曾是丐幫幫主愧捕、后又成為“手綰雄兵數(shù)十萬”的遼國南院大王的蕭峰對慕容復一直是傾心仰慕射众,對這位與自己齊名的人物念念于心。在無錫松鶴樓里晃财,蕭峰就把段譽誤認為是“南慕容”叨橱,存心與其結交;在杏林里断盛,他又主動幫慕容復分辨冤屈并給予其核心團隊高度評價罗洗,“慕容公子相交相處的都是這么一干人,他自己能是大奸大惡钢猛、卑鄙無恥之徒嗎伙菜?”
身為逍遙派掌門、靈鷲宮宮主的虛竹也曾對慕容復傾慕有加命迈,“竭誠挽留”贩绕,稱贊他“文武雙全,英雄了得”并虛心向其請教壶愤。
面對兩位一流高手的誠意示好淑倾,慕容復如果投桃報李,順水推舟結交了蕭峰和虛竹這兩位朋友征椒,豈不是如虎添翼娇哆?但慕容復卻偏要沒來由地和蕭峰鬧翻,最終將蕭峰逼到自己的對立面。
如此逆行倒施碍讨,連蕭峰也嗤之以鼻:“蕭某大好男兒治力,竟和你這種人齊名〔颍”在靈鷲峰上宵统,慕容公子對虛竹的友好舉動也視而不見,“傲然瞧著虛竹”覆获,“隔了半晌马澈,慕容復袍袖一拂,道:‘走吧锻梳!’昂然跨出大門箭券【煌保”
三
正如慕容復的短視與偏狹疑枯,面對歷史曾給過的讓河南擁有一流大學的兩次機會,當時的河南也沒能把握住蛔六。
那兩所大學荆永,一所是河南大學,另一所是中國科技大學国章。
今日的河南大學雖說難以進入國內(nèi)一流大學行列具钥,但若回顧其歷史,定會嘆服于其曾有過的輝煌液兽。
1912年骂删,袁世凱下令在位于開封的河南貢院舊址上組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該校與當年北京的清華大學四啰、上海的南洋公學成為國內(nèi)僅有的三所向歐美派遣留學生的基地宁玫。
1942年改稱國立河南大學,成為當時學術實力雄厚柑晒、享譽國內(nèi)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欧瘪,也是當年國民黨欲遷往臺灣的十所大學之一。當時河南大學中文系被譽為亞洲第一大系匙赞;醫(yī)學院是當時的全國五強之一佛掖,解放后首批獲得博士點;教育系入圍全國前六涌庭;在殷墟和甲骨文研究方面也是成就斐然……
1952年芥被,河南大學開始按照師范學院的發(fā)展方向進行調(diào)整并分拆。分拆出來的支系先后組建成中原大學(今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坐榆、河南醫(yī)科大學撕彤、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等,并遣諸多專業(yè)支援鄰邊鄭州大學羹铅、湖南大學蚀狰、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等高校职员。
1954年麻蹋,河南省會正式從開封遷往鄭州。隨之焊切,凡帶有“省”字頭的機關扮授、單位也都遷往鄭州,只有河南大學﹙當時校名為河南師范學院﹚和河南省第一監(jiān)獄這兩個帶“省”字頭的單位留在開封专肪。
這一留就一直留到到了今天……
歷史不能假設刹勃,但可以反思。
在河南擁有的諸多高校中嚎尤,當時的河南大學是最有希望成為讓河南人民引以為傲的名校荔仁。但由于遠離省會,發(fā)展滯后芽死,直接導致了這所昔日名校的邊緣化走向乏梁。
四
好在歷史并不吝嗇。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关贵,歷史又給了河南一次機會遇骑。
研究生期間,我讀加拿大學者許美德寫的《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時揖曾,留意過書中提到的一段頗值得玩味的歷史細節(jié)落萎。
1969年,中蘇發(fā)生邊境沖突炭剪。根據(jù)形勢练链,中央決定進行“備戰(zhàn)疏散”,原位于北京的中國科技大學被國務院教科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遷高校之中念祭。
據(jù)時為中科大革委會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憶兑宇,“九月下旬,我們?nèi)ズ幽蠈ふ沂枭⒌刂妨焕ぁN沂侨ズ幽辖M的成員隶糕,因為帶有國務院教科組組長劉西堯給河南省的親筆信,我們受到了省生產(chǎn)指揮組組長的接待站玄,他讓我們?nèi)ツ详柕貐^(qū)看看枚驻,在談話中我們意識到他們對科大來河南不大積極。我們在南陽周邊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株旷,地區(qū)的同志說再登,土地有的是尔邓,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他們南陽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锉矢。
無奈之下梯嗽,只能另尋疏散地址。最終沽损,安徽方面接納了這所高校灯节。
當年,“備戰(zhàn)疏散”是國家高層的決定绵估,工作人員還“受到了省生產(chǎn)指揮組組長的接待”炎疆,此次中科大南遷事宜理應受到當?shù)仡I導的重視。
如果確如南陽地區(qū)的接待人員所說“南陽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国裳,作為中原第一大省的河南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呢形入?難道當時的安徽確實具備比河南更優(yōu)裕的條件嗎?書中沒有提及缝左,如今也不得而知亿遂。
五出于好奇,我又從其它史料中了解到中科大遷至安徽的這段歷史盒使。較之河南“不大積極”的態(tài)度崩掘,安徽方面確是更具誠意七嫌。
中科大搬遷至安徽的過程雖然也是一波三折少办,但更能凸顯出安徽方面的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
先是安徽安慶接收了部分南遷師生诵原,卻最終因物資嚴重短缺難以為繼英妓。安徽方面的主要領導得知情況后,同中科院商議绍赛,決定將學校搬遷至位于省會合肥的合肥師范學院蔓纠。
70多次貨運列車裝載35000箱儀器和圖書輾轉(zhuǎn)來到合肥。當時的合肥師范學院業(yè)已停課吗蚌,校園一片荒蕪腿倚。據(jù)隨校南遷的青年教師、后任中科大副校長的韓容典回憶蚯妇,“就一棟教學樓敷燎,一棟圖書館。當時我們的儀器滿樓道都是箩言,樓道里放不下的就放在露天硬贯。”
七十年代初期陨收,中科大在全國率先恢復教學科研工作饭豹。安徽省在當年電力不足的情況下,保障中科大為優(yōu)先于省政府的供電單位。今日拄衰,中國科技大學已成為合肥人乃至安徽人經(jīng)常提及并引以自豪的名校它褪,而熟知這段歷史的河南人民想必定是懊悔不已。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翘悉,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痛和悲哀列赎。
如果說拆分河南大學是為響應號召而廣播慧種服務大局,將省會遷往鄭州時留下河南大學也可能是出于其它隱情镐确,那么后來拒絕中國科技大學的遷入實在令人不解包吝。若當時的眼光能更長遠些,也不至于有今日如此尷尬的局面源葫。
在我看來诗越,河南人民的心原本不必那么痛,慕容復的結局也不該那樣悲哀息堂,之所以這樣嚷狞,原因無他,非不能也荣堰,是不為也?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