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快樂敷搪?--《當下的力量》第九章 超越幸福和不幸 超越好與壞的至善(卡片寫作練習51)
標簽:抗拒#接納#至善#平和
原文
快樂和內(nèi)在的平和之間有區(qū)別嗎?
是的幢哨∩目保快樂取決于被認知為正面的情況,而內(nèi)在的平和則不是捞镰。
我們是不是不可能只將正面的情況帶入我們的生活之中闸与?如果我們的態(tài)度和思維一直都是正面的毙替,我們就只會顯化正面、積極的事情践樱,不是嗎厂画?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正和負嗎?你對此有一個總的概念嗎拷邢?對于許多人來說袱院,障礙、失敗瞭稼、損失忽洛、疾病或任何形式的痛苦都轉(zhuǎn)變成了他們最偉大的老師。它教他們放棄錯誤的自我意象以及表面上的以小我為主導的目標和欲望环肘。它給予他們深度欲虚、人道和同情心,它使他們更為真實廷臼。
無論何時苍在,當負的事情在你身上發(fā)生時,在它下面都有著深刻的教訓荠商,盡管當時你可能看不到寂恬。即使是一次短期的疾病或一個突發(fā)事件,都可能會向你展示生活中什么是真實的莱没,什么是假的初肉,什么才真正重要,而什么一點兒也不重要饰躲。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牙咏,所有的情境都是正的。更為準確地說:它們不正也不負嘹裂。它們就是它們的樣子妄壶。而當你完全接受本然——這是唯一明智的生活方法——在你的生活中就不會再有“好”和“壞”了,只有更高的善寄狼,包括“壞”在內(nèi)的惡丁寄。然而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就有好和壞泊愧、喜和惡伊磺、愛和恨之分。因此删咱,《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說屑埋,當亞當和夏娃偷吃了善惡樹的禁果后,他們就被逐出天堂了痰滋。
對我來說摘能,這聽起來就像否認事實和自欺欺人续崖。當一些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我身上和我親密的人身上時——意外、疾病团搞、某種痛苦或死亡袜刷,我可以假裝它一點也不壞。但是事實是莺丑,這是壞事,所以為什么要去否認呢墩蔓?
你沒有在假裝任何事情梢莽。你只是允許事實的存在,就是這樣奸披。這種“允許事實存在”的做法會使你超越有抗拒模式的思維昏名,這種思維會創(chuàng)造正和負。這是寬恕的關鍵阵面。對當下的寬恕甚至比對過去的寬恕更為重要轻局。如果你寬恕每一刻,允許它的存在——你就不會去積累需要在未來寬恕的怨恨了样刷。記住仑扑,我們在這里談論的不是幸福。比如置鼻,當你深愛的人去世镇饮,或者你感到死亡正在向你靠近,你絕不會感到幸福箕母,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储藐,但是你可以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你可能會悲傷和流淚嘶是,但是如果你放棄了抗拒钙勃,在你的悲傷下面你就會感覺到深深的寧靜與安詳以及神圣的存在。這就是存在的彰顯聂喇,這就是內(nèi)心的平靜辖源,這種善沒有對立面。
我的轉(zhuǎn)述
快樂不是你所追求的終極人生狀態(tài)授帕,內(nèi)心平和才是同木。那一刻你超越了善惡,愛恨跛十,是至善彤路,是活在當下的覺知,是不為未來積攢怨恨的明亮時刻芥映。
我的體驗是什么洲尊?
難道我們生活中的悲傷是自作多情远豺?不,不是坞嘀。幸福不是面對悲傷事件不動情躯护,而是不因悲傷事件產(chǎn)生抗拒去自責或他責。
不是悲傷事件讓我們痛苦丽涩,而是對悲傷事件產(chǎn)生的思維或者無意識讓人痛苦棺滞。
無論悲傷還是喜樂,接受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矢渊,善惡继准、好壞、愛恨的對立面就不復存在矮男。超越善惡是至善移必,是人的本質(zhì)。
我該如何看待快樂和至善毡鉴?
01
快樂的反面是悲傷崔泵,愛的反面是恨,記住它們是一個整體猪瞬。你不可能只要快樂而不要悲傷憎瘸。
面對不快樂的事,去寬恕撑螺,造福對方也在造福自己含思。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甘晤。順境含潘、逆境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02
難道快樂會有悲傷线婚,那就不追求快樂了嗎遏弱?
不,還有更持久的感受塞弊,那就是超越了善惡漱逸、愛恨的至善。
遇到了不快樂的人和事游沿,學習寬恕饰抒。它帶來的幫助,不僅是在你的內(nèi)部發(fā)生诀黍,讓你平和寧靜袋坑,而且會釋放出能量,感染和影響四周的人和事眯勾,或是有形的枣宫,或是無形的婆誓,或是眼前,或是后來也颤,消除了不協(xié)調(diào)洋幻,治愈了痛苦,驅(qū)散了無意識翅娶,那就是至善文留。
03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竭沫,此事古難全厂庇。這是事實。我們不能因為月缺月圓输吏,開心或不開心,怨天怨地怨社會替蛉。
比如贯溅,孩子在學校玩撲克,作為家長的你被老師請到了學校躲查。見了孩子它浅,你覺得不爭氣,情急之下?lián)]手打了孩子一巴掌镣煮。你打下的不是憤怒姐霍,而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希望。孩子受到刺激典唇,轉(zhuǎn)身跳樓镊折,留下驚愕的、痛不欲生的你介衔。而你恨胚,也是遭受了生活的毒打,并把它發(fā)泄轉(zhuǎn)移到了孩子身上炎咖。萬念俱滅的你赃泡,兩年后也隨之自殺身亡。
面對悲傷的事件乘盼,我們活著的人該如何看待升熊?抱怨學校、老師失職绸栅,抱怨社會壓力级野,抱怨母子脆弱,有用嗎阴幌?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和資源放在阻止后人再發(fā)生這樣的悲劇的行動上勺阐。
我們接受這樣的悲劇卷中,不會因悲劇事件發(fā)生而認為教育已死。相反渊抽,悲劇喚醒了我們的責任意識蟆豫,對學校、對老師懒闷、對家長十减、對學生的意識都是一次升級。
冷眼旁觀愤估,熱情生活帮辟。不因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因一時的失敗止步不前玩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