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神不神
范仲淹因為電視劇火了
看了幾篇朋友圈轉的文章
大都是“粉絲寫偶像”的路子
碰巧
當年讀《宋史》在他身上頗花了些功夫
就跟朋友們聊聊范爺那時的心思
從歷史的角度切進“岳陽樓”和“慶歷新政”
還是挺有意思的
其實
啥時候都一樣
政治改革就像出門在外尿急
不憋到一定份兒上不知道找?guī)?br>
在外面如廁不比在家
進去前最好先問一聲
如果里面說“有人”
你就先別進去了
如果里面說“沒人”
你就更別進去了
在不知道門后那人要干嘛的情況下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范爺
推門進去了
……
跟其他“文正”比
范爺活脫一個狄更斯
在那個最好和最壞的時代里
主持了一場注定失敗的改革
范仲淹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北宋是“文人治國”的頂峰
知識分子受到了空前絕后的尊重
相權一度可以制衡皇權
隱約露出了“公天下”取代“家天下”苗頭
范仲淹也趕上了最壞的時代
悲劇的根源在于離晚唐始锚、五代太近
慘烈的政權更替方式讓統(tǒng)治者心有余悸
因此
朝廷在官制和兵制上盡其所能互相牽制
唐朝兩千多官員治理的疆域
北宋硬是用了兩萬多官僚
導致政府機構龐大,效率低下
但又有什么辦法呢
畢竟本朝太祖就是靠監(jiān)守自盜起的家
小偷兒防起盜來
辦法總比旁人多
這導致除了所謂“東京夢華”之外
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并不好過
內(nèi)部
農(nóng)民起義臭蚁、兵變迭起
用直男歐陽修的話說: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強于一伙”
而外部
遼和西夏又一個比一個不讓人省心
攘外打不過讯赏,安內(nèi)忙不完
百姓要命垮兑,皇上要臉
這種狀況無論如何是不能被接受的
所以
貫穿北宋的主旋律就倆字兒,改革
皇帝要改
大臣要改
你們改不好漱挎,宋公明哥哥自己來改
誰主政都不得不面對這件事
但誰也逃不過“北宋改革悖論”:
改了
怕別人復刻爺爺?shù)某晒?br>不改
內(nèi)憂外患系枪,又恐難長久
改疾了
一伙人悶聲兒鉆空子
另一伙人結黨跳著腳兒的罵街
改徐了
又屁用不頂
改革真不行
不改更不行
慶歷新政的失敗
與其說是動了貴族官僚的奶酪
不如說是吏治改革動搖了北宋的國本
就算別人堅持得住
仁宗也未必堅持得住
你剛上房,回頭一看
下面抽梯子的人影兒里就有你老板
不知你是什么心情
在《岳陽樓記》中
我們能體會到兩種交織在一起的情緒
都是受外部環(huán)境改變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心理變化
分別是“雨悲”和“晴喜”
而從“外”延伸至“內(nèi)”的關鍵則是
“憂讒畏譏”與“寵辱偕忘”
所以是
一則悲磕谅,一則喜
“悲喜交加”的范仲淹
忙活在“悲喜交加”的時代夾縫里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后世也同樣困擾著王安石和司馬光
而我們透過歷史的縫隙
便能窺見《岳陽樓記》文字后的深意
范仲淹意識到
知識分子面對真實的世界
常會面臨困境私爷,感到困惑
于是
他們會嘗試選擇一條適合生存的道路
這似乎在暗示我們:
“安全”與“自由”是知識分子的優(yōu)先價值選擇
也是保護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則
擔心別人說自己壞話
于是不多做
忘記別人說自己壞話
于是不多想
一條是“安全之路”
一條則是“自由之路”
我曾和朋友玩笑說:
這是公元十一世紀的“色先生”與“佛先生”
“佛與色”兼得了
“身與心”便得了其所
于是自洽膊夹,于是爽歪
于是虛無
多做衬浑,會讓自己招惹批評
多想,則讓自己不得安寧
結論似乎很明顯:
不做或不想
才是安頓和保全自己的方法
當然
我可以這樣想
范仲淹不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我非“斯人”
恐難“與歸”
“撒尿都不會帶我一塊兒去”的范爺
看透了“悲與喜”的轉還
他說:
“先天下之憂而憂放刨,
后天下之樂而樂嚎卫。”
如果自己痛苦,為別人做事
如果自己難過拓诸,為別人著想
然后看到別人的微笑是因為我
才是真正的快樂
會背《岳陽樓記》的你
讀懂他了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