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研究幾款導購app的時候發(fā)現(xiàn)1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第三方導購平臺上驶沼,有的平臺喜歡在商品詳情頁展示出商品詳情,有的平臺則在商品詳情頁隱藏了商品詳情疤孕,并且把查看商品詳情的按鈕做得很弱。
直接展示出了商品詳情
隱藏了商品詳情央拖,且把查看按鈕做得很弱
這兩種設計祭阀,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么到底那種觀點更站得住腳呢鲜戒?
建議隱藏商品詳情
用戶在商品列表中瀏覽专控,如果愿意點擊商品到商品詳情頁,證明用戶已經(jīng)有潛在的購買動機
不展示商品詳情遏餐,會縮短用戶的決策鏈條伦腐,如果用戶決定不買,那么他就不會點擊領券購買按鈕失都,如果用戶比較感興趣柏蘑,他就會點擊領券購買按鈕跳到淘寶去進一步查看
隱藏商品詳情的頁面跳轉率會高一些,因為用戶不看商品詳情的話粹庞,他有更大機率保持住從商品列表跳轉進商品詳情頁的潛在購買沖動
跳轉率高咳焚,平臺的數(shù)據(jù)會好看一些
不展示商品詳情,加載速度快庞溜,消耗流量少
建議顯示商品詳情
用戶在商品列表中瀏覽革半,如果愿意點擊商品到商品詳情頁,證明用戶已經(jīng)有潛在的購買動機
用戶此時希望進一步了解這個商品,有商品詳情又官,會幫助用戶更深入了解這款商品延刘,從而決定要不要買
從導購平臺的商品詳情頁點擊領券購買按鈕到淘寶的商品詳情頁,跳轉過程等待的時間比較長六敬,平均在5秒以上碘赖,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痛苦的過程越少越好
用戶在導購平臺的商品詳情頁查看商品詳情是很快捷的(沒有跳轉和等待過程)
用戶看了商品詳情觉阅,跳轉到淘寶的跳轉率應該會低一些崖疤,但是跳轉過去的用戶下單付款的概率更高
用導購平臺的用戶大部分是女性用戶,她們是盲目的典勇,她們就喜歡逛逛逛劫哼,所以必須盡快看到商品詳情
總結
有一些背景要給大家交行一下:
一般導購平臺用戶瀏覽的路徑都是:商品列表->看到感興趣的商品,點擊->跳轉到商品詳情頁->決定領優(yōu)惠券(不是下單哈)->點擊領券按鈕->跳到淘寶的領券頁->領券割笙,跳到淘寶的商品詳情頁->加入購物車或者直接購買
假定我們這里討論的僅是針對淘寶的第三方導購平臺权烧,這些平臺都能拉到淘寶商品的所有數(shù)據(jù),價格伤溉,銷量般码,包括商品詳情等等
兩種不同的觀點都認可同一個標準:最終的成單數(shù)量和成單金額是決定導購是否有效的標準,區(qū)別在于建議隱藏商品詳情的覺得這樣做從導購平臺跳到淘寶的機率大乱顾,建議顯示商品詳情的覺得跳到淘寶了之后下單的機率更大
導購平臺的成單數(shù)量=平臺瀏覽量x平臺跳轉率x淘寶下單率板祝,成單金額=單筆平均成單金額x成單數(shù)量。在這個過程中走净,無論哪種觀點券时,我們假定平臺瀏覽量都是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