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雖然國力衰弱蠢挡,但是詩詞文學卻并沒有衰退弧岳。雖然詩仙李白已飛升仙境凳忙,詩圣杜甫也已作古,但卻出現了以李商隱禽炬、杜牧涧卵、溫庭筠、韋莊腹尖、韓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晚唐詩人柳恐。他們一邊學習前人的先進經驗,一邊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热幔,探索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乐设。其中李商隱和杜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世稱“小李杜”绎巨。
除此之外近尚,晚唐時期還有一位最有爭議的詩人,一部分認為他可以與杜甫齊名场勤,并以“許渾千首詩戈锻,杜甫一生愁”評價他的作品;另外一撥人卻對他的詩評價甚低和媳,認為他不如不做格遭。但不管評價如何,許渾都是晚唐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留瞳,也是晚唐時期不能被忽視的詩人之一拒迅。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撼港,唐代詩人坪它,晚唐著名詩人,其一生不作古詩帝牡,專攻律體往毡,現存詩500首左右;題材以懷古靶溜、田園詩為佳开瞭,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罩息。詩中多描寫水嗤详、雨之景,故有“許渾千首濕”之稱瓷炮。
許渾以登臨懷古見長葱色,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娘香,頗有蒼涼悲慨之致苍狰,而且他的律詩中常出現名言警句办龄。如他的代表作《咸陽城東樓》,一個名句流傳千古淋昭,人人皆知俐填。
《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翔忽。
溪云初起日沉閣英融,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歇式,蟬鳴黃葉漢宮秋驶悟。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贬丛。
這首詩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撩银,也是眾多登臨懷古詩篇中的經典之作。就創(chuàng)作背景而言豺憔,此詩大約是許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監(jiān)察御史的時候所寫额获。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恭应,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抄邀。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昼榛,感觸良多境肾,于是寫下了這首七律。
首聯(lián)開篇點題胆屿,萬里之愁奥喻,以思鄉(xiāng)為始》羌#“一上高城萬里愁”环鲤,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憎兽。詩人宦游長安冷离,遠離家鄉(xiāng),一旦登臨纯命,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西剥。“蒹葭楊柳似汀洲”亿汞,蘆葦楊柳叢生瞭空,好似家鄉(xiāng)沙洲。“蒹葭”匙铡,暗用《詩經·蒹葭》的詩意图甜,表思念心緒。
頷聯(lián)寫晚眺遠景鳖眼,寓意深遠。詩人傍晚登上城樓嚼摩,只見磻溪罩云钦讳,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枕面,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愿卒,仿佛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潮秘,驀然涼風突起琼开,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凄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枕荞。既是寫景的名句柜候,對自然景物的臨摹躏精;同時一語雙關渣刷,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矗烛。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辅柴。
云起日沉,雨來風滿瞭吃,由遠及近碌嘀,動靜結合。我們常說:聽見風就是雨歪架。風是雨的腳股冗,風吹雨就落。此句亦有此意牡拇,“風為雨頭”魁瞪。故而此聯(lián)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惠呼。
頸聯(lián)寫晚眺近景导俘,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剔蹋、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旅薄,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lián)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少梁,黃葉滿林洛口;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凯沪,依然如故第焰。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妨马,世事的變化滄桑挺举,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虛景烘跺,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湘纵。
尾聯(lián)作結,融情于景滤淳。詩人最后感慨道:羈旅的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梧喷!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脖咐,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铺敌。“莫問”二字文搂,并非勸誡之辭 适刀,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煤蹭;一個“流”字笔喉,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硝皂,融鑄著詩人相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常挚,委婉含蓄,令人傷感稽物。
這首詩用云奄毡、日、風贝或、雨層層推進吼过,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咪奖,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盗忱,借秦苑、漢宮的荒廢羊赵,抒發(fā)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趟佃。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闲昭,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罐寨,景別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愴序矩,意蘊藉而蒼涼鸯绿,境雄闊而高遠,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簸淀。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楞慈。
韋莊《題許渾詩卷》詩云: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啃擦。十斛明珠量不盡,惠休虛作碧云詞饿悬。其實關于許渾的詩名究竟如何令蛉,已過千年,我們不必深究狡恬,但這首詩確是千古名篇珠叔,我們不可不讀。至少在“山雨欲來風滿樓”脫口而出時弟劲,我們應該知道它是出自晚唐詩人許渾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