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通鑒? 周紀0019苇羡,原創(chuàng)作品,文責自負
原文:
韓滅鄭鼻弧,因徙都之设江。
周烈王元年(前375),韓國滅了鄭國攘轩,將國都從陽翟遷到鄭國的新鄭叉存。
解讀:
春秋初年,鄭國無疑是諸侯國中最閃亮的一顆星度帮。
在梟雄鄭莊公的帶領下歼捏,鄭國在中原地區(qū)縱橫捭闔,儼然有霸主之實笨篷,可謂“無冕之王”瞳秽,周邊的宋、衛(wèi)率翅、齊练俐、魯、曹冕臭、許腺晾、陳燕锥、蔡都莫能與之爭鋒。鄭莊公先是與周平王交涉悯蝉,迫使周天子紆尊降貴归形,后來又在繻葛大戰(zhàn)中擊敗周桓王聯軍,開啟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泉粉。此后连霉,風云激蕩數百年,鄭國涌現出卓越的政治家子產嗡靡、愛國商人弦高跺撼、智勇雙全的老臣燭之武這樣的能人賢士,還鑄造刑書讨彼,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歉井。
然而,時移世易哈误。
鄭國北靠黃河哩至,西依周室,位于中原腹心蜜自,交通便利菩貌。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早年曾助其崛起重荠,后來卻成為四戰(zhàn)之地箭阶,凡圖謀向中原開拓的諸侯,必爭奪鄭國之地戈鲁。
春秋中期仇参,當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崛起后,鄭國處于大國的夾縫中婆殿,成為晉楚爭霸的戰(zhàn)場诈乒,到戰(zhàn)國初期,又被韓婆芦、魏怕磨、楚等國覬覦。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消约,使鄭國歷盡創(chuàng)傷癌压,飽嘗內憂外患,終于在周烈王元年(前375)偃旗息鼓荆陆,黯然離場滩届。這一年,韓哀侯攻破新鄭,結束了鄭國長達431年的歷史帜消。
接下來棠枉,讓我們看看鄭國是如何一步步被諸侯蠶食和吞并的。
三晉位列諸侯以后泡挺,加快了向中原地區(qū)拓展的步伐辈讶。此時,南邊的楚國已北上奪取了鄭國不少土地娄猫,楚軍繼續(xù)前進贱除,逼近大梁西南的榆關一帶。榆關原屬于鄭國媳溺,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關塞月幌,成為三晉和楚國爭奪的目標,雙方因此發(fā)生了軍事沖突悬蔽。
公元前408年扯躺,韓景侯攻打鄭國,奪取了鄭國東部的雍丘蝎困。鄭國為了復仇录语,一年后討伐韓國,在負黍打敗了韓軍禾乘。
公元前400年澎埠,鄭國包圍了韓國的陽翟。與此同時始藕,經由魏文侯牽頭蒲稳,三晉聯軍南下伐楚,攻到楚國方城附近的桑丘而回鳄虱。次年,楚國迫于三晉的壓力凭峡,把榆關歸還給了鄭國拙已。
公元前396年,鄭國駟子陽的黨羽殺死了鄭繻公摧冀,立了鄭康公倍踪。鄭康公即位兩年,被鄭國侵占的負黍發(fā)生了反叛索昂,回歸韓國建车。
公元前391年,三晉大敗楚國于大梁椒惨、榆關缤至。從此,衛(wèi)國的大梁便被魏國占有康谆,但鄭國的榆關仍控制在楚國手中领斥。
公元前385年嫉到,韓國攻打鄭國,奪取了陽城月洛,從左右兩個方向對鄭國形成夾擊之勢何恶。鄭國在韓、楚嚼黔、魏三國的不斷蠶食下细层,國土已很狹小,新鄭岌岌可危唬涧。面對韓國咄咄逼人的攻勢疫赎,鄭國做出了投靠魏國來制約韓國的選擇。
公元前375年爵卒,魏國大舉進攻楚國虚缎,奪取了榆關。榆關在大梁的西南钓株,魏國圖謀遷都大梁实牡,榆關勢在必得。韓國便乘魏轴合、楚在榆關交戰(zhàn)之際创坞,攻滅了鄭國。對此受葛,韓非子在他的《飾邪》篇中評論說:“鄭恃魏而不聽韓题涨,魏攻荊而韓滅鄭∽芴玻”意思是纲堵,鄭國依仗魏國而不聽從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的時候闰渔,韓國就消滅了鄭國席函。鄭康公抓住了魏國這根救命稻草,以為能夠安穩(wěn)度日冈涧,誰知大國并不可靠茂附,最后鄭國被滅,自己也成了韓國的俘虜督弓。
從此营曼,韓國的領土大大擴張,為了繼續(xù)東進愚隧,遷都到了鄭國的國都新鄭蒂阱,而曾經熠熠生輝的鄭國,就這樣永遠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