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司(后)母戊大方鼎
商后期 1939年河南安陽市侯家莊武官村出土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如果說中國青銅時代只選一件器物作為代表蒂阱,司(后)母戊大方鼎是不二的選擇锻全,這是世界上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銅器录煤,高133厘米岸夯,重832.84公斤酵颁,其形體之巨大,氣勢之渾雄,奪人心魄队腐。
司(后)母戊大方鼎這樣巨大的青銅器能鑄成,與政治環(huán)境有關。河南安陽殷墟是商晚期的都城,“盤庚遷殷”之后萝勤,商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就是商王武丁在位時,史稱“武丁中興”呐伞。大鼎是最重要的禮器敌卓,所需人力、物力極巨伶氢,是當時技術的最高典范趟径。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是一大課題癣防,因過于專業(yè)艱深蜗巧,所以不想深究,只做一些泛泛的了解蕾盯。
中國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是復合泥范法惧蛹,依成形方式又分為“渾鑄法”和“分鑄法”。所謂“渾鑄法”是指一次澆鑄就完成器物的方法刑枝,適用于簡單的器型,從夏代到西周中期是主要成形方式迅腔∽俺“分鑄法”指附件、裝飾部分沧烈,如耳掠兄、足等是分開鑄造的,最后再合鑄成完整的器物锌雀,適用于復雜的器型蚂夕,商晚期已出現(xiàn),到春秋中期之后腋逆,為了大批量標準化生產(chǎn)的需求婿牍,“分鑄法”成為主要的鑄造方式。
司(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足部是一次鑄成的惩歉,鼎耳則一般認為是分鑄的等脂,在鼎身鑄成后再裝范澆鑄而成〕虐觯總計用范數(shù)量不少于52塊上遥。
大方鼎的金屬含量為銅84.77%,錫11.64%争涌,鉛2.79%粉楚。
以其重量,所需金屬料要1000公斤以上,用大口尊坩堝也要40個同時熔煉銅液模软,每個坩堝3-4人伟骨,就要150人,(安陽后來發(fā)現(xiàn)商晚期有可熔銅200公斤的大型坩堝)加上制范撵摆、搬運底靠、管理,人員要200-300人特铝,這樣的勞動量和分工組織暑中,體現(xiàn)了商晚期強大的生產(chǎn)力。
鼎壁內側有銘文“司母戊”鲫剿,2011年國博重新釋讀銘文鳄逾,改“司”為“后”,存在較大爭議灵莲。
銘文“后母戊”是器主的名字雕凹,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唐蘭先生認為:“后母戊”就是殷墟卜辭中提到的“婦妌[jìng]”政冻,后來在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卜辭上有“妣戊妌” [bǐwù jìng]的稱號枚抵,證實了唐蘭先生的觀點。
婦妌[jìng]名妌明场,(《說文解字》中講“妌汽摹,靜也”),死后的日名為“戊”苦锨。(所謂“日名”是商王室一種名號制度逼泣,以十個天干為名號,至于是依據(jù)什么起的日名舟舒,學者意見不一拉庶。)“婦妌[jìng]”在商王武丁的眾多妻子中,地位是僅次于婦好的秃励,她文武兼?zhèn)涫险蹋鞴苻r(nóng)業(yè)事務。
大鼎的鑄造者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祖庚夺鲜,他為了祭祀其母——商王武丁的妻子“戊”而作器廓鞠,鼎出土于殷墟260號墓,可惜此墓被盜一空谣旁。
大鼎的經(jīng)歷也堪稱傳奇床佳,1939年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掘獲大鼎,為躲避日偽的搜尋榄审,又埋入地下砌们,到1946年再度掘出,此時兩耳均脫落且遺失一耳,作為蔣介石60歲壽禮被送到南京浪感,國共鼎革之際昔头,大鼎因太重沒來得及運往臺灣,就留在了南京影兽。
1955年揭斧,南京博物院仿鑄缺失的一耳,裝配雙耳峻堰。1959年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的前身)讹开,成為國博最重量級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