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抱怨
什么是“抱怨”畔咧?抱怨茎芭,即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誓沸。在漢語名詞解釋中“怨”由“抱”和“怨”組成梅桩,意為擁抱自己的怨氣,抱怨的顯著特點就是具有負能量屬性拜隧。
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宿百,作者威爾·鮑溫對抱怨的概念、人們抱怨的原因洪添、抱怨的不良影響垦页、以及如何走出抱怨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并指引讀者如何擺脫抱怨干奢,做一個陽光痊焊、充滿正能量的人。
產生抱怨的原因
人為什么會抱怨?究其原因薄啥,抱怨是想從他人身上誘發(fā)特定的人際互動辕羽,也常被用于推卸責任,為自己不敢嘗試垄惧、不想努力找借口刁愿。作者威爾·鮑溫講述自己13歲時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到逊,抱怨自己太胖铣口,引發(fā)同學們的同情,免于做自己不敢嘗試的事觉壶。自此脑题,他犯上了長達30年的“抱怨癮”,無論是工作上掰曾,還是人際關系上的問題旭蠕,他都歸咎于他的肥胖。
抱怨有哪些危害旷坦?
常常抱怨的人并不會意識到抱怨的危害掏熬,認為抱怨無非幾句“情緒話”,說出來也就痛快了秒梅,既不影響工作旗芬,也不影響生活。恰恰相反捆蜀,如果總是在抱怨疮丛,那么你就會逐漸失去想要改變窘境的意識,被抱怨束縛手腳乃至心智辆它。
抱怨自己每年總拿不到“優(yōu)秀員工”誊薄,卻沒想過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抱怨自己生活中總是遇到煩人爛事锰茉,卻沒意識到是自己的行事方法和生活態(tài)度出了問題呢蔫。
抱怨直接改變我們的說話方式,時刻在表達消極
滿嘴都是抱怨的人飒筑,所見片吊、所想的永遠是負面事物、負面的感受协屡,從而把自己打入了抱怨的“牢籠”俏脊!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表達自己的不幸,他不僅會讓自己失去改變困境的能力肤晓,還會影響身邊的人爷贫。
抱怨不能幫助我們改善事態(tài)發(fā)展认然,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抱怨使我們過度地關注事物的消極面沸久,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季眷,那么它們就會生根發(fā)芽余蟹,長出更多的消極因素卷胯。
抱怨能扭曲甚至摧毀一段關系
常理來說,人與人之間相處越久威酒,關系越和諧窑睁,但抱怨會讓我們只關注彼此的缺點,從而忽略相互吸引的優(yōu)點葵孤。自打我記事起担钮,我的幾個姑姑每次回家都會和奶奶發(fā)生爭執(zhí),相互間將暖心的問候拋置一邊尤仍,深挖陳年舊事箫津,母女關系也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她們的相聚大多是一場“抱怨活動”宰啦。抱怨大多都是“聽覺污染”苏遥,阻礙了我們的幸福與美滿。
如何走出抱怨
如何走出抱怨赡模?威爾·鮑溫總結走出抱怨要歷經四個階段:無意識的無能田炭,無法意識到自己發(fā)出的抱怨;有意識的無能漓柑,可以意識到自己發(fā)出的抱怨教硫;有意識的有能,可以有意識的去避免抱怨辆布;無意識的有能瞬矩,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去面對,去解決問題锋玲。他認為要走出抱怨景用,必須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嫩絮。
利用科學方法擺脫抱怨:紫色手環(huán)
嘗試書中推行的抱怨紫色手環(huán)挑戰(zhàn)“21天不抱怨”丛肢。每位參加的挑戰(zhàn)者戴上紫色手環(huán)(也可以是硬幣),在抱怨時就把手環(huán)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硬幣從一個口袋換到另一個口袋)剿干,如果在這期間有抱怨行為就重新開始計算天數蜂怎,直到能做到連續(xù)21天不抱怨,這個過程大概要4-9個月置尔,才能養(yǎng)成不抱怨的習慣杠步,這是借助了行為心理學中的“21天效應”。
學會管理情緒,設置抱怨的高門檻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抱怨的陋習時,應該嘗試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幽歼。語言是思想的表達方式朵锣,也是情緒的傾瀉方式,表達正能量的人甸私,在他的意識里都是積極向上的诚些,抱怨自然會漸漸減少。
想要抱怨時皇型,深呼吸诬烹,用沉默代替抱怨,給自己設置一個抱怨的高門檻弃鸦,設定自己只有在遇到非常糟糕的事情時才能抱怨绞吁,就像塞繆爾·約翰遜所說的一樣:“當你感到憂郁沮喪或乖張任性,切記不要通過抱怨公之于眾唬格。相反家破,你要盡量隱藏這種情緒,隱藏情緒的過程中购岗,你會將不良情緒驅走汰聋。”
對生活充滿感恩藕畔,保持樂觀马僻、自信的心態(tài),而非抱怨
生活如鏡注服,你對它笑韭邓,它也會對你笑,你對它哭溶弟,它也會對你哭女淑。正如朗達·拜恩 Th The Secret 一書中的“吸引力法則”一樣,你如果大聲喊“痛”辜御,傷害就會出現鸭你;你時刻關注難過,那你的生活將會趨向黯淡無光擒权;你時刻關注快樂袱巨,你的生活必定會五彩繽紛。
“自知者不怨人碳抄,知命者不怨天愉老。”不怨天尤人剖效,與其抱怨嫉入,不如改變焰盗,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咒林,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熬拒,才是面對生活的正確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