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兩篇關于孩子教育的文章诵叁。
第一篇是連岳的《快樂教育》雁竞。
文章中說,我們大人在教育孩子時拧额,常常容易自尋煩惱碑诉。
比如吃飯這件事,對于孩子而言势腮,原本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联贩,但因為大人的錯誤指導和強行加入自己的意志。
結果把一件明明可以很快樂的事捎拯,搞得痛苦不堪。
孩子痛苦那真叫痛苦,因為他的快樂是被大人破壞了署照,他的力量還小祸泪,還不足以維護自己的快樂。
那大人的痛苦呢建芙,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感受到的痛苦 没隘,那就只有兩個字了:活該。
吃飯如此禁荸,其他方面的煩惱多半也是這么來的右蒲。
第二篇是王朔的《致女兒書》,只看了個片段赶熟,
有這么幾句話瑰妄,部分幾句非原話:
孩子從出生開始,給父母帶來的快樂映砖,其實遠遠大于父母為孩子所付出的那些養(yǎng)育時間和費用间坐。
憑什么要求給予你快樂的人,長大后必須孝順你呢邑退?
憑什么打著我為孩子好的旗號竹宋,就可以隨意的辱罵、責打地技、羞辱孩子呢蜈七?
父母為孩子做出的所謂犧牲,目的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賺錢的機器莫矗,希望孩子長大有出息宪潮。
這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還是只是希望自己老有所依趣苏。
看完后反思了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狡相。
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腦子中想著應該要無條件的愛,但其實實施起來還遠遠不到位食磕。
最難的地方就是尽棕,總是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的身上,
而不是以孩子自身的意志為主彬伦。
而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時滔悉,就等于施加了愛的條件,潛臺詞是:你得滿足我這些條件单绑,才能得到無條件的愛回官。
舉個例子:
我希望女兒是個討喜的人。
不是去討好別人搂橙,而是說有融洽的人際關系歉提,在群體里成為那些受歡迎的成員。
反思下,我為什么會對女兒有這個期待苔巨,是女兒自己想要的嗎版扩?
其實不是,而是我一直希望自己是這樣一個人侄泽。
但很遺憾礁芦,我不是,在人群中悼尾,我是默默柿扣、容易受忽視的那類人。
但偏偏內心又不甘如此闺魏,希望自己能受到大家的歡迎未状。
于是,在對女兒的期待中舷胜,把自己的意志加到了女兒身上娩践。
就我所認識的有限人群里,大家對孩子的期待中烹骨,或多或少會藏著自己的心愿翻伺。
自己沒能實現(xiàn),想借由孩子來幫忙實現(xiàn)沮焕。
如果孩子剛好實現(xiàn)了吨岭,那皆大歡喜,如果孩子沒辦法做到峦树,那就是一道無法彌補的缺憾辣辫。
總試圖通過更加努力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