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聊了錢和財富自由,我們知道了錢的本質是資源調用的能力黍翎,而財富自由的本質是掌握時間的自主權面徽。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投資理財中匣掸,為什么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趟紊。
我們普通人每天努力工作,不管怎樣手里總有些結余碰酝。如果去投資霎匈,我們會把手里的錢拿去投資什么呢?
肯定是收益越高越好送爸,風險越低越好铛嘱。
你看暖释,對于投資,選擇是第一步墨吓。
那選擇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球匕?
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50年的有效投資時間,有100塊錢的本金帖烘,在復利的作用下亮曹,不同投資回報率的終值如下:
點擊可看大圖
如果你選擇了3%的投資對象,50年后100塊變成了326塊錢蚓让,長了三倍多,感覺還是不錯的讥珍。
但如果你選擇了25%历极,50年后100塊錢變成了700萬,增長了7萬倍衷佃。
想起一則舊聞:2015年1月趟卸,香港著名的何東花園以51億元港幣成交,何東爵士的這筆投資氏义,從1923年的6.6萬上漲到2015年的51億元锄列,升值7.7萬倍,看似很驚人惯悠,但實際上相當于年復合收益率多少呢邻邮?13%。
看上去很驚人克婶,但計算下復利筒严,也就13%。
上面的例子都是一次性投資情萤,但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鸭蛙,并非只有一筆投資,我們更多的是不斷追加投資(比如每個月的工資結余)筋岛,如果按照這樣來計算娶视,最終的差距會大到難以想象。
假設三個好朋友小王睁宰、小明肪获、小凌都在22歲的時候投資1萬元到不同回報率的產品上,然后一直到60歲退休柒傻,每年都省下3萬元繼續(xù)投資贪磺。
小王選擇了最安全可靠的保本理財(貨幣基金等),獲得了3%的年化收益率诅愚;而小明選擇了基金和國債等產品寒锚,獲得了10%的年化收益劫映;小凌選擇了投入股市(并不一定是自己選擇股票,可能是買主動或被動基金)刹前,獲得了15%的年化收益率泳赋。
三個人同時在60歲退休,退休后不追加投資喇喉,每年取出100萬用于養(yǎng)老祖今。假設三個人都在80歲去世,那么他們的人生是這樣的:
你看拣技,小王的晚年很是凄慘千诬,可能只能靠撿瓶子度日,沒有錢負擔100萬的安逸生活膏斤;而小明和小凌不僅可以有物質不愁的晚年生活徐绑,離開人世的時候還給下一代留下一大筆財富。
是小王不努力工作嗎莫辨?不是傲茄,這一切的差距,不在于你工作的努力程度沮榜,而在于他們選擇將智力和體力換來的財富配置在哪里盘榨。
在投資中,因為復利的飛輪效應蟆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草巡。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把錢投資在哪里呢型酥?請聽下回分解捷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