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姥姥姥爺在的日子里普办,小z挺幸福的——因為每天從幼兒園一回到家工扎,就有好吃好喝的等著她。姥爺戲稱: 小z就是我們家里的小中心衔蹲。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珍視的一筆財富肢娘,也值得被愛護,不過我卻不想讓小z真的認為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她而轉(zhuǎn)的舆驶。
記得小z兩歲多的時候橱健,曾經(jīng)有一天我和她躺在床上玩,應(yīng)該是在打打鬧鬧然后她想坐在我的身上沙廉,她太過執(zhí)著我反對無效拘荡,我翻身坐起來鄭重其事地對她說——小z,如果你要這樣坐撬陵,媽媽會很難受很不舒服珊皿,或許還會受傷网缝,我們可以換一個玩法嗎?
小z先是沒有說話也沒有表情蟋定,呆了一呆粉臊,然后——就哭了,哭得還挺傷心驶兜。估計在她眼里之前媽媽是個完全“神”一樣的存在扼仲,陪吃陪玩陪睡還是個溫暖的大抱枕,是她可以無所顧忌依靠的安全港——怎么就突然“不好用”抄淑,能夠自己傷心和不舒服起來了屠凶?
或許這只是一個無意的啟蒙方式,但是學會區(qū)分“自我”和“他人”蝇狼,是孩子心理發(fā)展所要走出的重要一步阅畴。
2.
“自我中心化”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皮杰亞的理論認為迅耘,對小嬰兒而言贱枣,他們真的是用自己是宇宙中心的視角去判斷世界的。嬰兒和外界聯(lián)系的點颤专,來源于自己的需要纽哥,出發(fā)點是借助外界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看待事物的視角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栖秕。對他們而言春塌,不存在別人的視角,也不存在事物和事實本來的樣子簇捍。
隨著小朋友語言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只壳,“自我中心化”其實有了一種不太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我們呈钏埽看到的小孩子會表達他們的想象——因為在此時吼句,世界仍然是他們想象中的世界,他們并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事格,把“實際存在的”和“自己想象的”區(qū)分開來惕艳。有個身邊的小例子驹愚,上周有一天我問小z远搪,你中午吃得什么逢捺?她回答有吃香蕉(可是明明沒有吃),我覺得不是刻意撒謊,香蕉是小z 最喜歡的水果——或許在她自己編織的故事中倘潜,她已經(jīng)吃過了余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是有感情有個性的同樣意義下的個體辉巡,無論是別的孩子蕊退,還是大人郊楣,甚至動物,都是可以經(jīng)歷和他/她自己一樣的感情變化和內(nèi)心感受瓤荔。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解力上的提高净蚤,同時還代表著——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視角,讓從他們的視角看待世界成為了一種可能今瀑。
3.
“去自我中心化”過程的另一重要義点把,就是引導孩子區(qū)分什么是“事實”橘荠,什么是“想象”郎逃。
“想象”有一個更“通俗”的說法叫做“腦補”。舉個例子贮懈,小孩子大多都“腦補”能力豐富——小朋友都怕孤單,怕黑朵你,問他們原因揣非,“腦補”可能會出現(xiàn)的“危險”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他們怕自己得妆兑,往往是自己想象中的東西毛仪,比如“怪獸”,比如“鬼”腺逛,原型大概在自己看過或者聽過的故事中衡怀,他們自動把聽到的事物帶入到了現(xiàn)實安疗。
這些大人看起來輕而易舉可以分辨的够委,在小孩子的世界未必很容易,但為什么這個區(qū)分很重要呢茁帽?我們不妨畫一個簡單的示意圖。
假設(shè)一件事情有它客觀存在的事實部分吊输,但一個人來了铁追,他觀察到這件事情,或者聽說了這件事情琅束,或者僅僅是依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那么在他的眼里這件事情的樣子疯搅,或者是他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埋泵,就是他的主觀認知。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一致嗎丽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完全一致浴井,但如圖示肯定有一部分重疊霉撵,而重疊的面積,受這個人的認知水平?jīng)Q定徒坡。
而人的認知水平,往往是隨著年齡增長和經(jīng)歷豐富不斷進化的伦泥。認知的意思,首先是看到了什么事情不脯,其次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往往因為我們自己的解讀角度偏狹牺丙,或者本身就受情緒的控制复局,我們眼中的“事實”,很可能離真正的事實相差甚遠肖揣。青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特別能夠體現(xiàn)“我認為”這個視角的強大威力龙优。因為青少年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需求,自己產(chǎn)生的情緒往往不知道怎樣掌控彤断,與此同時,又擁有強烈的自我感受平道,在這一段時期供炼,他們“認為”的世界往往十分自我,并且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袋哼。
當然,并不是只有青少年才面臨這樣的困惑和挑戰(zhàn)诽嘉。在美國的小學教育系統(tǒng)中弟翘,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并且加以掌控稀余,同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他們區(qū)分心境和現(xiàn)實的區(qū)別雏门。這也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修煉過程——雖然人無法做到完全客觀掸掏,但至少這種分辨力的提高讓很多事情變得更為簡單,比如交流丧凤。
4.
如果我們?nèi)匀挥蒙厦娴膱D示方法演示一場交流發(fā)生的背景,或許可以這樣畫:兩個人溝通浩螺,彼此都有代表自己主觀認知的圓圈仍侥,都代表了一部分的客觀事實,但又摻雜了相當一部分自己的主觀認識农渊。如果每個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而把自己的認知當做全部真理的話,這場交流很可能完全進行不下去传于。幸運的話醉顽,在這兩個圓圈的交集A,是可能達成一些共識的,否則游添,這場溝通只會是失敗的溝通。
因此悄但,如果要提高溝通的成功率石抡,有兩個途徑,第一個嚎京,是意識到自己的主觀認知和真正的客觀事實是有區(qū)別的,盡力去分辨屬于主觀的這部分帕涌,另一個途徑,則是盡量擴展自己的認知蚓曼,以求和客觀的事實盡量接近。
而我們要訓練孩子和自己的床绪,就是借助“自己”與“他人”的視角其弊,去分辨這個“客觀”和“主觀”的區(qū)別。
理解了其中的區(qū)別梭伐,我們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增長智識,能夠更明晰地辨別別人話語中實在和虛幻的部分练慕,不被形形色色的“偽裝”和“欺騙”所迷惑技掏,更重要的是幫助自己在和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時候,更少地受到單一和偏狹視角所帶來的困擾哑梳,掌握更客觀的方法判斷事情,解讀周遭的一切悯仙。
因為遲早吠卷,孩子不會只是家庭的一員,他們還會是社會的一員祭隔。對自己的位置有準確的判斷疾渴,是適應(yīng)這個社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