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个束,說它熟悉,是從1979年蘇聯(lián)侵略阿富汗開始震桶,歷經塔利班血腥統(tǒng)治,到美國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再沧,以及戰(zhàn)爭至今連續(xù)不斷的恐怖襲擊尼夺,讓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在電視、網絡上看到關于這個國度的報道炒瘸。說它陌生淤堵,這個與中國接壤的鄰居,與其他鄰居相比顷扩,不論是從政府層面對它的影響拐邪,還是普通民眾對它的了解都比較少。這個國家是怎樣的隘截,讓我來描述除了想到恐怖襲擊扎阶,其他的基本一無所知。記得很多年前我曾在電視上看過一部阿富汗電影婶芭,名字記不得了东臀,只大概記得是一部描寫游擊戰(zhàn)爭的電影,一群身穿阿富汗民族服裝的游擊隊員在寸草不生的高原荒漠中穿行犀农。由此惰赋,我對阿富汗國家的印象就定格成荒蕪、貧窮呵哨、骯臟赁濒,以及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最近孟害,網上流出一些據說是蘇聯(lián)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前普通人的一些照片拒炎,從照片上看,當時人們打扮非常時髦挨务,女性穿著連衣裙击你,燙著與好萊塢明星相似的短發(fā),表情輕松愉悅耘子。確實與現(xiàn)在我們從電視上看見果漾,面目憔悴、眼神恐懼谷誓,婦女黑巾裹頭的形象相去甚遠绒障。我也經常在想,阿富汗這個國家戰(zhàn)爭前會是怎樣的捍歪,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不可能永遠都是一種狀態(tài)户辱,有落魄時候鸵钝,也應該有輝煌的時候,只是想想我也沒有去深究庐镐,直到最近恩商,我讀了一本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后,對阿富汗的印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必逆。
其實在幾年前我就看到過這部書的評價怠堪,當時想當然的認為近年來阿富汗成為世界的焦點,出來一本美籍阿富汗人寫的書名眉,受到熱捧不意外粟矿,因此,也沒有找來看损拢。這幾年逛書店陌粹,這本書一直都放在比較顯眼的位置,經不住誘惑福压,就買了一本掏秩,讀罷個人覺得這本書能暢銷并且能得到美國《時代周刊》等主流媒體的贊譽,確實有它不凡之處荆姆。
第一蒙幻, 小說發(fā)表的時間點為小說的風行提供了前提。這部小說發(fā)表于2003年胆筒,彼時離911恐怖襲擊不足兩年杆煞,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軍與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為對手的阿富汗戰(zhàn)爭正在膠著進行,阿富汗正是世界的焦點腐泻,此時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人創(chuàng)作的以阿富汗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為背景的小說在美國出版,必定會引起不小的影響队询。
第二派桩,小說曲折感人的情節(jié)使之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整部小說發(fā)生的背景——正好是阿富汗這個國家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幾十年蚌斩,一個國家從比較富裕铆惑,經歷戰(zhàn)爭摧殘,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送膳,并在塔利班的恐怖統(tǒng)治下度過了十幾年员魏,放眼世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經歷過如此磨難的國家也就僅此而已叠聋。因此撕阎,在如此變幻莫測的時代背景下展示個人的命運臣服于國家的大命運,個人的經歷因國家的巨變而改變碌补,并且還是向壞的方向發(fā)展虏束,真正詮釋了覆巢之下棉饶,安有完卵,看后讓人唏噓镇匀。小說以第一人稱手法照藻,講述“我”阿米爾一個家境富裕、無憂無慮整天與仆人哈桑瘋玩的小男孩汗侵,因蘇聯(lián)的入侵國破家亡與父親被迫以難民身份逃到美國幸缕,在美國這個世界最富裕的國家過著貧困生活,好不容易慢慢適應美國生活晰韵,又因一通電話发乔,義無反顧的回到在塔利班恐怖組織統(tǒng)治下的祖國,解救曾經的仆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死后留下的兒子索拉博宫屠,經過九死一生終于將索拉博帶回美國列疗,但是,過早飽受蹂躪浪蹂、驚嚇的索拉博失去語言能力抵栈。小說前半部分描述阿富汗時,以大量的筆墨描寫“我”參加風箏比賽坤次,哈桑為我追風箏古劲,以及哈桑追風箏的獨特技巧,小說最后以“我”與索拉博放風箏追風箏結束缰猴,風箏是聯(lián)系“我”和哈桑父子的重要紐帶产艾,在整部作品中作為一條重要線索貫穿前后,同時風箏又是一個象征滑绒,象征著“我”以及人類一直苦苦追尋的善良闷堡、誠實、勇敢等品質疑故,所以追風箏的人既可以是實寫“我”和哈桑杠览,也可以是我們所有的已經或正在追求真善美的人。
第三纵势,小說中人性的懺悔踱阿,靈魂救贖的苦苦追尋,大大的提升了小說的思想性钦铁。小說雖然只是以一個小男孩的成長經歷為線索推動情節(jié)開展软舌,但是,卻提出了一個關于人性的普世價值的追問牛曹。阿米爾在一次哈桑被壞小孩欺負的時候佛点,由于害怕、怯懦黎比,以及一點私心恋脚,選擇了逃避腺办,后來又因為撒謊,造成哈桑以及哈桑的父親(名義上的)離開了阿米爾家糟描。阿米爾一直為此受到良心的譴責怀喉,直到成年后回到阿富汗與當年的壞小孩進行一場殊死搏斗,并救出代表哈桑的索拉博船响,25年一直飽受拷問的良心才得于平靜躬拢。古今中外不管是賢人圣哲,還是高官達人见间,亦或是普通民眾聊闯,一生中都或多或少會做出一些違背良心,甚至良知的事米诉,但是菱蔬,有多少人真正進行過良知、良心的拷問史侣,真正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過拴泌。普通人即使有這樣的煎熬,知道的人也不會太多惊橱,所以一些敢于用文字記錄拷問良知蚪腐、拷問良心的作品,往往會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税朴,從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懺悔錄》回季,到當代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這是不是個人》無不如此。一些媒體在評論這部作品時正林,將其描述為友情泡一、親情、背叛觅廓、救贖的故事瘾杭。我個人覺得,如果這只是一部描寫親情哪亿、友情和時代變遷對人的影響的作品,它的思想性將大打折扣贤笆。所以蝇棉,這部作品最難得的地方是他對人性的反思。人都會做錯事芥永,做錯了是心安理得篡殷、自欺欺人,還是三思反省埋涧,尋找救贖板辽。古往今來不斷地都有人在尋找答案奇瘦,天主教有懺悔禱告,佛教有做善事尋求來生得到解脫劲弦,儒家有“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耳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不傳習乎?”邑跪,這些都說明了只要是關于人性次坡,不論國別、不論宗教信仰画畅,都基本一致砸琅。本來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救贖的歷史,歷史上我們以國家的名義轴踱,民族的名義症脂、宗教的名義、正義的名義做了多少違背良知的事淫僻,也就是因為事后我們很多都進行反思懺悔诱篷,人類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比如歐美國家對中世紀宗教的反思嘁傀,德國對納粹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反思兴蒸,我們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等等。
第四细办,作者的敘事手段橙凳、風格是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保障,世界上每天發(fā)生這么多事笑撞,我們常常講現(xiàn)實比小說更精彩岛啸,但是要將精彩的生活用文字方式記錄下來,是需要作者的敘事水平的茴肥。我個人覺得作者在這方面很不錯坚踩,雖然整個故事都是按照阿米爾的經歷來展開的,但是在對人物心理描寫瓤狐,景物的描寫瞬铸,以及事件的闡述筆觸還是非常細膩的。還有整部作品對篇名的照顧础锐,前后呼應嗓节,有始有終,讓人思考回味皆警,還有設置的一些梗拦宣,比如哈桑天生兔唇,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救索拉博時與壞人搏斗嘴唇撕裂人為造成兔唇,讓人驚嘆造化弄人鸵隧。
最后绸罗,談幾點小感悟,一是文中在介紹哈桑時提到他是哈拉扎人豆瘫,對他的形象進行描述時說明哈扎拉人的長相與東亞人相似珊蟀,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屬于下等人,受到長相接近歐美人的普什圖人的歧視靡羡。我由此感悟系洛,歧視無處不在,有宗教間的歧視略步,宗教間不同門派的歧視描扯,有國家的歧視、人種的歧視趟薄、地域的歧視绽诚,財富的歧視。阿富汗人對于中國人來說雖然說不上歧視杭煎,但是我們還是很有優(yōu)越感的恩够,從書中看,其實我們的東亞面孔反而會是他們歧視的對象羡铲。二是伊斯蘭教的問題蜂桶,如今伊斯蘭教由于一些極端教派成立恐怖組織,宣傳恐怖教義也切,制造恐怖事件扑媚,讓一些不了解伊斯蘭教的人談“教”色變,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雷恃,為什么創(chuàng)立了上千年的伊斯蘭教疆股,原來都與世界上其他宗教和平相處,現(xiàn)在是怎么了倒槐?還有深處恐怖組織控制的國家和地區(qū)旬痹,那里的人們難道都被洗腦了,死心塌地的追隨恐怖分子讨越。從這篇小說看两残,其實不然,小說中的“我”及“我”的父親都不是虔誠的穆斯林把跨,但是在塔利班統(tǒng)治阿富汗之前人弓,并沒有妨礙“我”的父親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紳士,可見當時的阿富汗在宗教問題上還是比較開明的节猿;對塔利班極端組織的描述,可能由于作者已經離開阿富汗,對塔利班的統(tǒng)治沒有親身的感受滨嘱,但是小說還是從幾個還生活在阿富汗的人的口中說出他們的感受峰鄙,說明了真正的穆斯林不會干這種殺人越貨、殘害百姓的事的太雨。最后一點吟榴,我很想對有小孩的家長講,讓他們的小孩閱讀這本書囊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