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我們絕大多數的負面情緒铛只,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得敏感和易怒?又是為什么?
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肛炮,就永遠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蟀淮。
昨天上課時田老師分享了一個小實驗——lick your rats。一起出生的兩只小老鼠被放在她們母親旁邊超凳,她們的母親對其中一只小老鼠關愛有加愈污,經常舔,吻轮傍,觸摸她暂雹;但對另外一只很冷淡,幾乎不會去管创夜。一周后觀察兩只小老鼠的表征杭跪,發(fā)現(xiàn)被關愛的那只小老鼠安靜,自然,穩(wěn)重涧尿,被忽視的哪一只畏縮在角落里系奉,疑神疑鬼,戰(zhàn)戰(zhàn)兢兢姑廉。
科學家模擬出了兩只小老鼠體內DNA的變化過程缺亮,發(fā)現(xiàn)在經歷出生環(huán)節(jié)后,小老鼠將有一個短暫的放松期桥言,這一時期過后萌踱,由于外界刺激又會回到緊張狀態(tài),在母親的輕吻和撫摸下才會逐漸恢復平靜号阿。當小老鼠被母親忽略了以后并鸵,DNA表征將依舊緊縮,應對外界時就顯得更加焦躁不安倦西。
如果小老鼠出生1年就相當于人的80歲的話能真,出生一周的小老鼠就相當于人從出生到一歲半之間,也就是埃里克森人生發(fā)展八階段論中的嬰兒期扰柠,這一階段的嬰兒是建立信任感的最佳時期粉铐。
從某種意義上講,出生開始我們的基因數量就已經確定了卤档,基因所決定的外貌與身體狀態(tài)也已經被決定蝙泼,但基因顯露出來的外部特征,也就是基因表征并沒有被決定劝枣,外部環(huán)境將慢慢塑造一個人汤踏。
情緒控制的源頭,在于了解情緒是什么舔腾?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些情緒的?
環(huán)境不斷給我們刺激溪胶,家人在我們的嬰兒期會注入一些不信任因素,后來慢慢長大稳诚,開始自己面臨選擇哗脖,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會恐懼扳还,會不知所措才避,所以,我們會有情緒氨距,不止對外界環(huán)境有桑逝,對自己更多。
情緒若不能很好的發(fā)泄或控制俏让,對自己的身體是有損害的楞遏,中醫(yī)里面提到的“怒傷肝茬暇,喜傷心,思傷脾橱健,憂傷肺而钞,恐傷腎”就是這個道理沙廉,它是有生理學基礎的拘荡。
有個姐姐問我怎樣才能提升學習效率,我自己也沒有做到很好撬陵,所以不敢亂講珊皿,只是引導她自己想了想問題的根源。最后她說:“我之所以效率低巨税,是因為我對這個根本不感興趣蟋定,我想考博士,不是因為我熱衷學術草添,而是這將是很好的職業(yè)道路驶兜。”無論是什么远寸,我都希望不要把情緒歸結到你一眼能看到的因素上抄淑,否則,這將會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驰后。
克利希那穆提說:“我們的腦細胞早已建立起一種模式肆资,它們拒絕再造另一個不太確定的模式,從有把握變成沒有把握時灶芝,就產生了所謂的恐懼郑原。”
所以夜涕,我們大多數的負面情緒犯犁,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本質上也是對自己不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恐懼女器。
這個時候酸役,給自己一個最壞的底線,然后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晓避,就去做吧簇捍!
越來越能理解脫不花提到的“隨時隨地的打碎自己,然后重建”是一種什么樣的勇氣和果敢俏拱?又是多么強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暑塑。
恐懼不可消除,只能理解锅必,并與恐懼同行事格√柩蓿控制情緒,本質上就是控制自己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驹愚,以及由于這些恐懼帶來的應激反應远搪。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