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來說一個話題蛛壳,就是獎勵機制杏瞻。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所刀,規(guī)則設計得非常棒,既符合科學原理捞挥,也洞察了人性浮创,多勞多得,非常公平砌函。那這是一份好工作嗎斩披?先別急著得出結論。
現在有兩個工作讹俊,收入相差不多垦沉,你看看你喜歡哪個 ——
第一個工作有絕對明確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手段。任何時候你都知道應該做什么劣像,而且只要做了就有獎勵乡话,不做摧玫、或者做錯了就沒有獎勵耳奕。你的付出和回報緊密相連,你和同事們每個人的績效都一目了然诬像,絕對公平屋群。
第二個工作雖然也有目標,但是目標很含糊坏挠,好像幾個方向都有道理芍躏。遇到一件事到底應該怎么辦,似乎可以有幾個選擇降狠。有時候你明明很努力对竣,卻沒看到什么成果。有一陣你有點懈怠了沒好好干榜配,收入也沒減少否纬。同事們有的干得好有的一般,可是領導好像根本看不出來蛋褥,你偶爾感到不公平临燃。
第二個工作中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工作場所經常受到譴責烙心,而第一個工作有點像打游戲膜廊。所以你更喜歡第一個工作,是嗎淫茵?
不是爪瓜。你不喜歡第一個工作。你喜歡第二個工作匙瘪。
第一個工作是外賣騎手铆铆,第二個工作是中學老師【孀現實是做外賣騎手的門檻很低,做老師的門檻很高算灸。老師的收入并不高扼劈,有的可能低于騎手,但是哪怕再低一點菲驴,他們也不會去做騎手的荐吵。
這幾天有一篇《人物》雜志的文章刷了屏,叫《外賣騎手赊瞬,困在系統(tǒng)里》先煎,作者是賴祐萱。送外賣的工作既辛苦又不安全巧涧。辛苦和不安全不是因為“送貨”這件事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 —— 其實中國的交通還是比較安全的 —— 而是因為騎手們必須爭分奪秒地薯蝎、不惜違章去完成任務。騎手爭分奪秒不是因為“系統(tǒng)”逼著他們這么干谤绳,而是因為系統(tǒng)“獎勵”他們這么干:他們的業(yè)績和收入緊密相連占锯。
賴祐萱介紹,美團和餓了么都給騎手弄了個像打游戲一樣的升級系統(tǒng)缩筛。你的收入不是跟勞動成正比:而是每周完成的訂單數越多消略,每單的收入就越高 —— 這是一個能讓人發(fā)揮出最后一絲力氣的系統(tǒng),干得越多越有意義瞎抛,干得少就實在太不值得了艺演。
這個系統(tǒng)使我想起了一個盒子。
1930 年桐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Burrhus Skinner)發(fā)明了一個盒子胎撤,被后世稱為“斯金納的盒子(Skinner Box)”。盒子里裝著一個小動物断凶,比如說一只老鼠或者一只鴿子伤提。盒子的墻上有個控制桿,動物一推動控制桿就會得到食物懒浮。
食物是對動物推動控制桿的獎勵飘弧。斯金納發(fā)現,起初動物會不斷地推動控制桿去拿獎勵砚著,但是一段時間之后次伶,它們似乎覺得這個游戲沒意思了,就只在餓了的時候才去推控制桿稽穆。于是斯金納改進了盒子的設定冠王,把獎勵改成了隨機的,有時候怎么推控制桿都沒有食物舌镶,有時候推一下能得到好幾份食物柱彻。這一下子動物們就上癮了豪娜,會不停地推控制桿,就好像玩老虎機的賭徒一樣哟楷。
斯金納把這個機制叫做“強化”瘤载。只要設計合理的獎勵制度,你就能強化一個動物 —— 或者一個人 —— 的某個行為卖擅。如果你希望他多做這個動作鸣奔,你要做的就是用獎勵去強化他這個動作。
其實人們早就知道獎勵的道理惩阶。工人有計件工資挎狸、高管有績效獎金。有的老師會用讀一本書獎勵一個比薩餅的方法鼓勵學生讀書断楷,有的家長會讓孩子做家務掙取工資锨匆。但是以斯金納為開山鼻祖的“行為學”的貢獻在于你光給獎勵不行,你的獎勵必須給得巧妙才行:你需要一個能讓人上癮的獎勵制度冬筒。
這門學問叫“行為設計學” 現在行為設計學已經非常成熟了恐锣,不但美團和餓了么在用,國外的 Uber 和 Lyft 也在用 账千。游戲公司更是在用侥蒙。行為設計學能讓獎勵的效用最大化,不用給太多獎勵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勵行為匀奏。其實美團餓了么還算夠意思的,畢竟外賣騎手的收入遠高于中國城市最低收入学搜。在美國娃善,Uber 司機累死累活地玩這個開車游戲,到手的收入卻是常常低于最低收入標準 —— 而因為 Uber 跟司機之間沒有正式的雇傭合同瑞佩,這個低收入還是合法的:畢竟這只是一個游戲聚磺。
好,現在請你離開游戲設計者的視角炬丸。你能不能用外賣騎手的視角想想瘫寝,這個游戲好玩嗎?然后你再用公司的視角想想稠炬,這個系統(tǒng)真的好嗎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