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直沉浸在拉康的“鏡像理論”里不能自拔淮摔。
寶寶第一次照鏡子浸须,會認為鏡子里的是別人吧秕,直到在大人的指點下琉闪,才知道“鏡子里的就是你”。于是寶寶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自己砸彬。
之后在寶寶長大的過程中會不斷以他人為鏡子颠毙,豐富、調(diào)整砂碉、重構(gòu)自己的形象蛀蜜,直至成人,也仍然會通過外界評價來了解并定義自己增蹭。
所以這年頭有個高級雞湯: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滴某,不要受外界評價的左右,要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滋迈。
假如作為鏡子的外界消失了霎奢,或者被隔絕了,我們靠什么來認識自己饼灿?會不會又回到“粘乎乎的肉團兒”的狀態(tài)幕侠?會不會又模糊了自我和外界的界限?會不會陷入早期母嬰同體的感覺碍彭?越讀越深晤硕,越細思恐極悼潭。
趁著沒走火入魔之前,趕緊對這個理論淺淺地攏一攏舞箍,轉(zhuǎn)化為一條更高級的雞湯吧:
自我是一個何其豐富的存在舰褪,我的身體、我的思想疏橄、我的情緒抵知、我的需求、我的行為软族、我的品格、我的歷史……這些都凝合成了一個完整的我残制。外界的評價幫助我們認識自我立砸,但每一條評價都僅能映照我的一個小小的側(cè)面,而不是我的全部初茶,有時不一定是完全真實的颗祝。我們可以借助這些評價,保持看到完整的自我恼布,不把一時的喜怒哀樂螺戳、成敗得失、毀譽評判當做全部的我折汞。我們的一生就是要抱持著倔幼、承擔著自己的全部繼續(xù)前行。
難怪導(dǎo)師曾經(jīng)告誡我對心理學(xué)鉆研得太深容易瘋爽待,趕緊讀兩篇國際政治主文獻壓壓驚损同。
各位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