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點:
首先談談關于格拉德威爾《異類》這本書中的幾個觀點溶浴。格拉德威爾主要談到了智商钳吟、10000 小時、運氣和家庭環(huán)境贴见。這些條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烘苹,但沒有一個是充分的躲株,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片部。
雖然我們不能保證誰一定成功,但是霜定,總有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徑档悠。世界上沒有絕對對和錯的方法,但是有好壞之分望浩。因此我就以我的經(jīng)驗辖所,談談什么是好的方法,和一般人對 10000 小時理解的誤區(qū)磨德。
10000 小時對訓練一個人的技能缘回,甚至對做出一款好的產(chǎn)品,都是必要的典挑。沒有這個保障酥宴,一切免談。亞馬遜在硅谷的負責人和我談起 10000 小時在產(chǎn)品設計中的作用您觉,在他看來拙寡,任何好的產(chǎn)品都需要花足夠的人力和時間打磨,花的功夫不夠琳水,得到的就是粗制濫造的水貨。
但若是有人簡單地認為自己在一個領域做夠 10000 小時就能出類拔萃,那就大錯特錯了耿芹,這只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怠硼,遠不充分。很多人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有四個誤區(qū)私沮,他們把 10000 小時的精進過程想歪了绍申。
誤區(qū)一:簡單的工作重復 10000 小時。有些人的 10000 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復顾彰,上封信中我提到的偽工作者就是這種人极阅。
誤區(qū)二:習慣性失敗。這一類人和前面講得正相反涨享,他們好高騖遠筋搏,他們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厕隧;同時臉皮還很薄奔脐,也不虛心請教俄周。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豈不知簡單地重復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髓迎。因此這些人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峦朗,甚至不止 10000 小時,但是不見效果排龄。
誤區(qū)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波势。我們很多人做事是這樣,越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橄维,對外界的所知就越來越少尺铣,而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有兩類科學家争舞,一類是掌握了一個方法凛忿,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們越往后路越寬竞川,比如愛因斯坦店溢、費米和鮑林(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也有一類委乌,路越走越窄床牧,比如發(fā)明晶體管的夏克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對自己研究的晶體管越來越熟悉福澡,就對其它技術越來越不愿意接受叠赦,最后無法和工業(yè)界和學術界的同行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大量這樣的人革砸。
誤區(qū)四:狗熊掰棒子除秀。10000 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復用前一次努力的結果算利,而不是每一次都是從頭開始册踩。希臘科學體系和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效拭,任何發(fā)明發(fā)現(xiàn)是可以疊加的暂吉,你給幾何學貢獻了一個新的定理,幾何學就擴大一圈缎患。而后者不成體系慕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甚至只是經(jīng)驗點),每一個新的改進都是孤立的挤渔,因此很多后來就失傳了肮街,以后的人又要從頭開始。我們知道今天幾乎任何一個三甲醫(yī)院的主治醫(yī)師判导,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謂的名醫(yī)高很多嫉父。但是沛硅,今天沒有哪個中醫(yī)敢講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醫(yī)水平高。這就是因為前者有積累效應绕辖,而后者沒有摇肌。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仪际,相互的關系沒有搞清楚围小,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弟头,因此時間花得不少吩抓,成績卻上不去涉茧。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赴恨。
自己觀點:“”簡單重復,不斷失敗伴栓,越做越窄伦连,不懂積累“”,實際上這四項問題钳垮,是每個人在各行各業(yè)以及各種事情上想要成功都要逾越的障礙惑淳。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定個目標饺窿,把這件事情一定做好歧焦。圍繞這個目標,首先要思考怎么才能做到肚医,什么是事物的本質(zhì)绢馍,什么是正確的方法,成功的人的經(jīng)驗是什么肠套,如何避免自己重復走那些失敗的道路舰涌。謀定后動,在此基礎上的10000小時實踐就是把正確做事情的步驟變得固話你稚,變成自己的本能行為瓷耙,每次的行為始終是一致的。
對于我自己刁赖,就是先把投資這件事情做成功搁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