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對始,疾對徐都许,短褐
對華裾稻薇。
六朝對三國,天祿對石渠胶征。千字策塞椎,八行書,有若對相如睛低。
花殘無戲蝶案狠,藻密有潛魚。落葉舞風高復(fù)下钱雷,
小荷浮水卷還舒骂铁。愛見
人長,共服宣尼休假蓋罩抗;
恐彰已吝拉庵,誰知阮裕竟焚車。
宋代以策論考取進士澄暮,限一千字名段,稱為"千字策〃,古代的書信稱為"八行書"泣懊∩毂伲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戰(zhàn)國時趙國的藺相如相對。凋謝的花兒上沒有了飛舞嬉戲的蝴蝶馍刮,茂密的水草中有穿梭的魚兒潛藏其間择懂。落葉在秋風中上下翻飛蛀蜜,荷葉浮在水面上灯变,卷起來又舒展開來逆害≡镆孔子出門遇雨,有的學生讓他跟子夏借傘,但孔子不愿意,他說杀迹,子夏家里不富裕,我怕我去借傘押搪,他因貧而惜物树酪,這樣就彰顯別人的短處了;晉阮裕有一輛好車,任何人借他都會借給大州,但有一次,一個人的母親去世安葬時想借他的車子续语,怕他不借就沒有開口。阮裕知道后,就把車子燒了厦画。
短褐:古代平民穿的粗毛或粗麻織的衣服疮茄。
華裾:裾,衣袖和衣襟根暑。華裾力试,指華美的衣裳。
六朝:有南六朝(吳购裙、東晉和南朝的宋懂版、齊、梁躏率、陳,均建都于今南京)和北六朝(魏民鼓、晉和北朝的后魏薇芝、北齊、北周丰嘉,以及隋夯到,均建都于北方)之分,今一般泛指三國至隋這段時期內(nèi)南北兩方的各個朝代饮亏。
天祿耍贾、石渠:西漢長安皇宮之內(nèi)的殿閣名,殿閣內(nèi)收藏國家圖書典籍路幸。
千字策:指策論荐开,宋代慶歷之后考試有策論,字數(shù)限為一千字简肴。
八行書:舊時箋每頁八行晃听,故稱書信為八行。
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能扒。
相如:戰(zhàn)國時有藺相如佣渴,西漢有司馬相如。
愛見人長初斑,共服宣尼休假蓋:宣尼辛润,孔子字仲尼,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追溢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见秤,簡稱宣尼砂竖。《孔子家語》載:孔子出門遇雨秦叛,有學生讓他跟子夏借傘晦溪,孔子不愿意,說:“子夏家里不富裕挣跋,我怕我去借傘三圆,他因貧而惜物,這樣就彰顯別人的短處了避咆≈廴猓”
見,表現(xiàn)查库、顯示路媚。長,長處樊销、優(yōu)點整慎。服,嘆服围苫、心服裤园。假,借剂府。
恐彰已吝拧揽,誰知阮裕竟焚車:阮裕,東晉哲學家腺占,阮籍的族弟淤袜。《晉書·阮籍傳》附《阮裕傳》:阮裕有輛漂亮的車子衰伯,只要有人來借铡羡,他總是高興地答應(yīng),從不吝嗇嚎研。有個人母親去逝想借車辦喪事蓖墅,因忌諱不吉利沒敢開口库倘。阮裕聽說后長嘆道:“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论矾!”把車燒掉了教翩。彰,使……明顯贪壳。
讀了《三字經(jīng)》《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饱亿,感覺《三字經(jīng)》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闰靴,淺白順達差強人意彪笼,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蚂且,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配猫。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杏死。進士泵肄,那是通過縣考、省考淑翼、國考層層選拔腐巢,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玄括,學富五車冯丙。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遭京,只是他沒有功名胃惜,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哪雕,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蛹疯,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热监?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饮寞!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孝扛,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幽崩,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苦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慌申,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陌选,仄對平理郑。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咨油,仄仄對平平您炉。
-平仄仄,仄平平役电。仄仄對平平赚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法瑟。
-仄仄平平平仄仄冀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霎挟,仄仄平平平仄仄窝剖;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酥夭。
暈了……同以前一樣赐纱。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采郎。一番查證千所,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diào)蒜埋,“平”指平直淫痰,“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整份,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待错、升降、長短烈评,歸納出平火俄、上、去讲冠、入(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diào)瓜客,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竿开,其余三種聲調(diào)統(tǒng)稱為仄聲谱仪。
現(xiàn)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qū)W習稱第一聲否彩、第二聲疯攒、第三聲、第四聲列荔,其實它們有專業(yè)的稱謂敬尺。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diào)枚尼;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diào);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砂吞;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署恍。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呜舒、二聲即為“平”锭汛,三聲、四聲即為“仄”袭蝗。是不是很簡單;脚埂(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diào)到腥。)
我國幅員遼闊朵逝,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shù)乡范,口音更是千差萬別配名,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晋辆,連詞句不用修飾渠脉,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瓶佳∮蟊欤”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霸饲。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