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我們正迎來最孤獨的時代阳惹,而這次在全球蔓延的瘟疫贮尉,社交隔離结澄、城市封鎖使得許多被迫獨處的人愈發(fā)感受到社交媒體無法填滿的孤獨感奕枝。
造成社交隔離和孤獨感的原因有很多棺榔,可你有沒有想過睡不好也是原因之一呢?
一隘道、孤獨的人死得早又缺愛
社交不僅是我們身心健康重要的一部分症歇,更是我們找對象的必經(jīng)之路。
缺乏社交谭梗、感到孤獨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忘晤,酗酒或是有自殺傾向 [1],由于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 [2]激捏,以及在晚年更易患退行性的癡呆 [3]设塔。
除了死得早之外,孤獨的人更可能缺愛远舅。如果一個人看上去像個沒有朋友的“宅男宅女”闰蛔,在社交場合中大家就更可能會對TA避而不及痕钢,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4] 。
研究已經(jīng)表明缺乏社交和孤獨感與低睡眠質量相關序六,而社交生活活躍和豐富的人睡眠質量通常較高 [5]任连。
然而相關性不等于因果關系,到底是孤獨減少了睡眠例诀,還是失眠導致了沒有朋友随抠?
二、熬夜通宵造成社會隔離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睡眠研究中心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6]繁涂。
他們招了18個被試拱她,研究了他們睡眠充足和不眠之夜后對社交傾向的影響。
那怎么測一個人的社交傾向呢爆土?
他們用了兩套方法椭懊。
一是測被試人【內心的社交舒適距離】,看看他們愿不愿意讓陌生人接近步势。比如我們在擠地鐵氧猬、上圖書館的時候,要是不想跟人說話坏瘩,會自己找個沒人的角落盅抚,保持和周圍陌生人的距離。
這個測試分真人版和電腦模擬版倔矾。在真人版的實驗里妄均,實驗人會從3米開外緩慢地向被試走去,一直到被試人感覺不適說 “停哪自!”丰包。這時實驗人和被試之間的距離就是被試人【內心的社交舒適距離】。社交舒適距離越遠壤巷,說明被試人越不想社交邑彪。
在使用電腦模擬版的實驗里,則是給被試人觀看一個陌生人接近的視頻胧华,同時使用腦成像儀來測量被試人大腦的活動寄症。當被試人感覺這個陌生人離得太近時就把視頻暫停。我們就可以根據(jù)視頻暫停的早晚來計算被試人的社交舒適距離矩动,同時也能分析出大腦社交相關區(qū)域的相應活動有巧。
二是測被試人【外露的孤獨感】,由不知情的第三人觀看被試人說話后對他們的表現(xiàn)進行打分悲没。我們對社交的渴望或排斥篮迎,都會通過聊天時的表情、聲調和談論內容自然流露出來。在社交中柑潦,如果大家覺得一個人愿意社交享言,我們也會主動地和TA進行互動。如果我們覺得一個人看過去想一個人待著渗鬼,那我們也會盡量避免主動和TA接觸览露,免得碰壁。
在這項研究中譬胎,被試人要對著鏡頭 “侃侃而談”差牛,聊聊TA對各種問題的看法。談話錄制以后堰乔,由另一組不知情的被試觀看偏化,并對說話人的孤獨程度和是否愿意與說話人社交進行打分。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镐侯,被試在不眠之夜后【內心的舒適社交距離】遠比在充足睡眠后要遠18%至60%侦讨。如果一個人平時可以容忍1米開外的陌生人,被剝奪睡眠24小時之后苟翻,TA可能要躲開陌生人1米2到1米6之間韵卤。不僅如此,睡眠缺乏的大腦在觀看陌生人朝他們走來的視頻剪輯時崇猫,很快就做出了【私人空間受到侵犯】的反應沈条,顯示出強烈的社交排斥神經(jīng)活動。
那被試人周圍的人怎么看他們呢诅炉?Well蜡歹,他們一致認為熬夜通宵后的被試人相比睡眠充足的被試人孤獨感要高,并表示在社交上會更傾向回避前者涕烧。更令人驚訝的是月而,熬夜通宵者表現(xiàn)出來的孤獨感,還會影響這些打分人自己的孤獨程度议纯。這些人在觀看 “孤獨者” 的談話視頻后父款,自己也進入了 “不愿社交” 的狀態(tài)。
三痹扇、睡眠量和孤獨感的關系
但是,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溯香,熬夜通宵并不是常態(tài)鲫构。我們可能就是偶爾晚一點睡覺而已。如果只是少睡兩小時玫坛,那還會不會對社交造成負面的影響呢结笨?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這項研究還通過網(wǎng)上的問卷調查對前一天睡眠質量和第二天孤獨感的關系進行了跟蹤,詢問了諸如:“您經(jīng)常感到孤獨嗎炕吸?”和“您是否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人伐憾?”的問題。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根據(jù)實驗參與者前一晚的睡眠量可以準確地預測他們第二天的孤獨感和社交能力赫模。
睡眠越少树肃,你第二天社交的互動就越少。其他人也因為覺得你排斥社交而不愿意接近你 瀑罗,導致缺乏睡眠造成的孤獨感進一步在人群中擴散胸嘴。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許能理解為什么在社交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斩祭,人們卻越來越感到孤獨——半夜三更刷社交媒體導致了睡眠不足劣像,睡眠不足導致了社交減少,就更促進半夜刷手機的行為來彌補社交的缺失摧玫,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耳奕。
四、這項研究靠譜嗎诬像?
那這項研究靠不靠譜呢屋群?是不是覺睡不好就真的不想社交呢?
姚腦師按當今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實驗標準颅停,認為這項研究的方法是沒有問題的谓晌,實驗設計也很到位。徹夜通宵和睡眠充足兩個實驗條件采用的是被試內重復量數(shù)設計(within participant repeated measures design)癞揉,能在同一被試人上比較兩個條件的不同纸肉,排除了睡眠和社交上個體差異的影響。除了局限于實驗室內的腦成像實驗喊熟,該研究還采集了大樣本的問卷調查柏肪,證明了他們 “缺乏睡眠增加孤獨感” 的假說是廣泛適用的(ecological valid)。
這項研究還尚未講清楚的芥牌,便是為什么缺乏睡眠會增加孤獨感了烦味。作者在文中對此做了些許猜測。他們認為缺乏睡眠會導致情緒不佳(low mood)和焦慮的增加(increased anxiety)壁拉,從而導致社交上的自我隔離和孤獨感谬俄。然而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情緒和焦慮不能完全解釋被試孤獨感的變化,說明睡眠和孤獨感的關系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弃理。姚腦師以為睡眠不佳會導致第二天精神疲勞(fatigue)溃论。如果一個人疲勞的話大腦認知效率下降,什么事都不想干痘昌,自然也不愿意社交了對不對钥勋?姚腦師搜索了文獻炬转,發(fā)現(xiàn)有文章說孤獨感和疲勞有相關性 [7],但是沒有看到有說疲勞導致孤獨癥的算灸,所以這個猜想只有通過新的實驗才能得以驗證扼劈。
不管缺乏睡眠導致孤獨感的具體機制是什么,我們在這項研究里可以看到短期的熬夜和長期的缺乏睡眠確實會增加社交上的自我隔離和孤獨感菲驴。
七夕快到了荐吵,大家要給約會對象留個好印象,趕緊先洗洗早點睡吧~
參考文獻
1 Cacioppo, S., Capitanio, J. P., & Cacioppo, J. T. (2014). Toward a neurology of lonel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6), 1464.
2 Pressman, S. D., Cohen, S., Miller, G. E., Barkin, A., Rabin, B. S., & Treanor, J. J. (2005). Loneliness, social network size, an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college freshmen. Health Psychology, 24(3), 297.
3 Wilson, R. S., Krueger, K. R., Arnold, S. E., Schneider, J. A., Kelly, J. F., Barnes, L. L., ... & Bennett, D. A. (2007). Loneliness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4(2), 234-240.
4 Lau, S., & Gruen, G. E. (1992). The social stigma of loneliness: Effect of target person's and perceiver's sex.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2), 182-189.
5 Carney, C. E., Edinger, J. D., Meyer, B., Lindman, L., & Istre, T. (2006). Daily activities and sleep qua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3(3), 623-637.
6 Eti Ben Simon, Matthew P. Walker. Sleep loss causes social withdrawal and lonelines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1) DOI: 10.1038/s41467-018-05377-0
7 Jaremka, L. M., Fagundes, C. P., Glaser, R., Bennett, J. M., Malarkey, W. B., & Kiecolt-Glaser, J. K. (2013). Loneliness predicts pain, depression, and fatigue: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mmune dysregulatio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8(8), 1310-1317.
謝謝你的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