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准潭∪疗梗”
最近在追《軍事聯(lián)盟》。這部劇以后三國時代的魏國為主視角惋鹅,描繪了司馬懿的傳奇一生,豆瓣暫居8.4分殉簸,有現(xiàn)象級神劇潛質(zhì)闰集。
從后三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之間這段歷史沽讹,屬于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也是各路英雄豪杰輩出的年代武鲁。
但正如曹阿滿所說爽雄,亂世用才不用德。
拋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套主流價值觀沐鼠,對司馬懿這個人物進行一定的藝術(shù)化處理挚瘟,這部電視劇拍的還是很成功的,頗為符合軍師聯(lián)盟這個詞義饲梭,也填補了影視劇關(guān)于這段歷史時期的空白乘盖。
而關(guān)于亂世,也許劇中“公無渡河憔涉,公竟渡河订框,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句話兜叨,更能夠表達出那個時期士族名流的心境穿扳。
這句話不少吃瓜群眾表示不懂,其實我也是看才此劇后才知道的這段句子的国旷。
此句第一次出現(xiàn)矛物,是在司馬懿救爹時楊修和荀彧的對話中,聽到后完全不解其意跪但,只是覺得比較上口履羞,后面又聽了司馬懿和曹丕在伐舟竹排上面的對話,忍不住百度了一下:
隨著劇情的深入特漩,才慢慢理解了此句在那段歷史中的深意:亂世之中的兩難選擇吧雹!
在《軍師》里把河比作界限,楚河漢界之意涂身,則:
界限不可過雄卷,過了就意味著要付出代價,要面對死亡蛤售、背叛丁鹉、決裂,這一點無論當局者還是旁觀者都很清楚悴能;
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揣钦,值得么?為何會如此毅然決然漠酿?
結(jié)局是悲劇的冯凹,是早就料到的,甚至也是可以避免的炒嘲,但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zhàn)勝一個渡河的執(zhí)念宇姚;
而后來者哭泣呼喊卻無法改變匈庭,困惑仍然繼續(xù):明知不可為,為何仍為之浑劳?
第一次荀彧說這段話阱持,暗示了你楊修為了出人頭地,竟然可以犧牲文人的底線魔熏;
在司馬懿假死后衷咽,荀彧一走,楊修看著自己手上的鮮血陷入了瘋狂蒜绽,對著河水大叫三聲后倒地:他明白自己已經(jīng)越過這條線镶骗,再也不能回頭了,但這條線不得不過滓窍。
一個讀書人的清白之志卖词,驕傲,在此間被徹底摧毀吏夯。
果然此蜈,在后面送令旗行西門的時候,楊修變得心狠手辣噪生,一劍刺死了守門護衛(wèi)裆赵。
而第二次司馬懿說這話時,曹丕的處境顯然與之前司馬懿救爹時有些相似跺嗽。
曹操要拿汲步事件打壓曹丕的勢力战授,此時抓與不抓汲步對于自己來說都沒有好處。
按照司馬懿分析:抓了意味著公然與曹植宣戰(zhàn)展開世子之爭桨嫁,沒有了退路植兰;不抓則意味著認輸,主動放棄世子身份璃吧。
此時司馬懿提出“公竟渡河楣导,公無渡河”,意思就是要跳出“渡與不渡”的死局畜挨,用第三種方法來解此難題筒繁。
所以曹丕設(shè)立了“仁義木”,利用輿論與民心巴元,給了曹操一個籠絡人心的機會毡咏,也給了自己一個臺階。
而在曹丕在“仁義木”下立誓事逮刨,司馬懿并未在場呕缭,反而在家中穩(wěn)如泰山,曹操感嘆道司馬懿有軍師之才。
解非常之局臊旭,需非常之智慧落恼,兩次渡河結(jié)局,司馬完勝楊修离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