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昨天,上海盧浦大橋以讓人心碎的方式登上了抖音首頁耻讽。
4月17日晚10點察纯,一輛打著雙閃的白色轎車突然停在車流中央,男孩在學校與同學發(fā)生矛盾针肥,被母親批評饼记。
一個男孩突然跑下車迅速跳橋,緊跟著的母親反應不及慰枕,沒能抓住他具则,120抵達,判定男孩失去生命體征具帮。
視頻的過程大概只有16秒博肋,但是男孩沒有絲毫的猶豫、遲疑和不舍蜂厅,貌似內(nèi)心無限的絕望匪凡;母親雙手捶地,跪下痛哭葛峻,不時向天而望锹雏,場面讓人心碎不已。
為什么這個17歲男孩如此絕望的選擇結(jié)束自己花季般的生命术奖,我相信他不是僅僅因為被批評礁遵、抗壓能力差、不理解父母的艱辛采记,肯定有我們不知道的背后的故事佣耐。
為什么母親要打著雙閃將車停在車流眾多并且危險的高架上,與孩子爭執(zhí),而不是等回家之后唧龄,與其心平氣和的溝通兼砖,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我相信她真的是愛之深責之切,但這愛的背后肯定有我們不知道的“綁架和控制”讽挟。
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懒叛,我們不是當事者,沒有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男孩進行審判耽梅、對母親進行批判薛窥,留給我們的大概只有反思,反思一下父母與子女的相處眼姐。
我們是愛孩子诅迷,還是愛孩子的優(yōu)秀給我們帶來的榮譽感;拋開一切众旗,孩子要是一輩子平平淡淡罢杉,我們會愛他嗎?
我們有以一個與孩子同一水平線的姿態(tài)贡歧,去認識我們的孩子滩租,從他身上挖掘他獨有的優(yōu)點,而不總是批評嗎艘款?
我們會將自己承受外界攀比的壓力而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持际,以求他能讓你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父母嗎?
是我們應該反問的時候哗咆!是我們父母的和孩子該平等的對話的時候了!
? ? ? ? ? ? ? ? ? ? ? ? ? ? ? 二
就像網(wǎng)友評論的那樣:
我們在這個分“上”與“下”的社會里益眉,將自己來自“上”的扭曲壓力傳導給了我們的孩子晌柬!
我們父母已經(jīng)習慣性的忽略他們的感受,不關(guān)注他們的情緒已經(jīng)很久郭脂,把一切的指責年碘、批評謾罵都理所當然是對他們的好!
我們父母本該成為最理解最支持的5一方展鸡,卻成為了最刻毒屿衅,最讓他們喪失信心和價值感的一方。
這也許是男孩不能理解的地方莹弊,因為父母在他們心中就是權(quán)威涤久,神圣而威嚴;
這也是母親沒有意識到的地方忍弛,因為從小他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她的响迂,所以可能已經(jīng)習慣了。
也許有時候我們犯錯细疚,本不是有心蔗彤,甚至連發(fā)生悲劇的時候都不知道為什么,因為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心智模式一次次的傷害了他們。
畢竟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后一棵稻草然遏,而是一次次身體和心理的不堪重負贫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到底是什么樣的心理回路會把我們一次次逼到崩潰的邊緣?也許這是給我上的最深的一課待侵。
1潮饱、父母覺得自我犧牲,以內(nèi)疚感控制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愛诫给?
我們的父母及周圍的人常常在孩子面前說香拉,孩子我為你付出了很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中狂,你應該要感謝我為你付出的全部凫碌。比如:
“你要是遠嫁了,怎么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胃榕,知不知道父母在不遠游盛险?”
“我放棄了工作專門帶你,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勋又,怎么對的起我的付出苦掘?”
“你為什么不想上課,你知道我花了多少錢給你報了興趣班嗎楔壤,每天起早貪黑上班鹤啡,為的是什么?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嗎蹲嚣?”
“你工作這么遠递瑰,你就忍心讓你的父母沒人照顧嗎?”
……
這些話好熟悉啊隙畜,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恫浚f是為了孩子,但其實是在制造內(nèi)疚感议惰,以“為你好”控制孩子的行為慎颗,希望他們能夠滿足自己愿望。
正如言询,美國心理作家博恩崔西這樣形容的內(nèi)疚感:內(nèi)疚感專門被用來摧毀人們的自我價值感俯萎,降低人們對擺布行為的抵抗,去做那些讓他們感到內(nèi)疚的對象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倍试。
已快30的我出來6年讯屈,面對這種內(nèi)疚感的時候都很難招架,更何況是一個未滿17歲的未成年人呢县习?
我相信父母以及親人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涮母,在他們看來已經(jīng)全身心貫注到我們身上了谆趾,是一種真愛,因為往往我們的祖父母也是將這種內(nèi)疚感用到了他們身上叛本,所以對他們來說這已經(jīng)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了沪蓬。
我們也不斷的讓自己去相信這是愛,可是為什么這種愛如此沉重来候,并且會陷入到一種無力感和心理困境無法自拔跷叉,總感覺有一種束縛!為什么有一種想要掙脫的感覺营搅!
直到看到《少有人走的路1》中M 斯科特派克中對真愛的詮釋云挟,我才開始有一種對愛新的看法:
精神貫注不等同于真正的愛,但畢竟是愛的起點转质。
我們真心愛某個人园欣,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愛別人;
我們生兒育女休蟹,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孩子沸枯;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腹”
愛孩子绑榴,這些只和自己有關(guān),與孩子沒有關(guān)系盈魁,只是為了更好的修行我們自己翔怎。
的確,真正的愛應該讓能讓雙發(fā)感受到空間备埃,感受到尊重姓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2按脚、妄下判斷,長期不斷地消極對比
我們的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敦冬,永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的孩子辅搬。
其實這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不安全感,因為在他們心里脖旱,父母是權(quán)威的堪遂,孩子會非常在乎父母的評價。在還沒有自我認知孩子眼中萌庆,父母隨便的一個消極的判斷就會讓孩子的消極很久溶褪。即便是我們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中總是被老板消極對比的時候践险,我們都會要很久時間建立自我認同感猿妈。
他們僅僅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吹菱,卻從來不拿自己跟別人的父母比;
試問彭则,如果哪一天你的孩子對你說鳍刷,你看別人的父母怎么怎樣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俯抖!
我們也應該行有不得输瓜,反求諸己。
正如董卿所說的:“其實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芬萍,你(就要)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尤揣。”
你如果希望孩子孝敬父母柬祠,那就讓自己更加孝敬父母北戏;
你如果希望孩子好好學習,那就不忘了自己常常去圖書館瓶盛,給自己充充電最欠,不斷的更新自己已有的思維和知識。
美國心理作家博恩崔西認為惩猫,經(jīng)過長時間與被別人進行消極的比較之后芝硬,內(nèi)疚感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無價值感,而一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人會變得不安轧房、悲觀拌阴、憤怒且不滿。
3奶镶、訴諸父母權(quán)威迟赃,言語暴力長期打擊性的批評
我曾經(jīng)在百度上看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個調(diào)查厂镇,是心理學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的:你為什么從內(nèi)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纤壁?
有研究指出,在中國捺信,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酌媒,羞辱或經(jīng)常批評孩子便是最為廣泛的表現(xiàn)之一。
以下是我看到的一些點贊數(shù)最多的評論:
“你怎么只知道吃迄靠,怎么不去死秒咨?”“我為什么要把你生出來,簡直浪費糧食”
“青春期父母的冷言冷語和辱罵真的讓人很接受不了掌挚,什么你怎么不去死了算了雨席,都見怪不怪了,真心覺得自己內(nèi)心強大吠式,所以才能忍住沒有自殺陡厘。初中讀完就沒讀了”
“反正我一直是父母口中的你怎么不6去死抽米,你真沒用,飯別吃了的還吃什么雏亚。
“小時候因為比同齡人長得小缨硝,我媽就會各種罵,導致一直以來懦弱罢低,自卑查辩,期間無數(shù)次想要自殺,都沒有那個膽量”
……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不禁在想网持,要是他們的父母看到他們的評論會不會心疼宜岛,會不會說句對不起。
父母有時候覺得自己承受了很多功舀,可是何曾想過孩子在情感上承受的傷害萍倡。
之前我也看過泰國的一個新聞,一位父親說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這么垃圾辟汰,你怎么不去死呢列敲?說完把槍遞到了孩子面前,孩子一氣之下開槍自殺帖汞,父親以為孩子在嚇唬他們戴而,他們何曾想過孩子會真的自殺啊,父親扇了孩子一巴掌翩蘸,孩子倒地所意,才意識到孩子真的死了。
我們時常覺得有些話說說催首,但是殊不知這種謾罵扶踊、詆毀打擊性的語言卻給他們帶去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美國作家博恩崔西曾經(jīng)就在《相信是成功的一半》一書中郎任,這樣評價打擊性的批評秧耗,“打擊性批評是人類潛能唯一的最大敵人,甚至我們可以說它的影響比癌癥或心臟病還要糟糕舶治。雖然疾病會影響人的身體绣版,有時候可以導致個人身體狀況惡化并死亡,但是打擊性的批評能夠很早就的磨滅一個人的靈魂歼疮,使其變成行尸走肉≌┗#”
所以請我們停止打擊性批評和言語暴力韩脏,不要再讓悲劇發(fā)生了。
? ? ? ? ? ? ? ? ? ? ? ? ? ? ? ? ? ? 四
父母受害者模式→覺得自我犧牲→給孩子制造內(nèi)疚感+長期消極對比→孩子無價值感→孩子變得不安铸磅、自卑赡矢、不滿杭朱、焦躁→父母妄下判斷、打擊性的批評→孩子磨滅靈魂吹散,行尸走肉→最終可能導致悲劇
我不知道這個17歲男孩是不是經(jīng)歷了這樣一種最悲慘的心理才會導致他跳下的那一刻完全沒有留戀弧械,是沖動也好,但是態(tài)度都是果決的空民,毫無留戀的刃唐,如果可以重來,我想他可能會收起他的沖動界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媽媽画饥,其實我是愛你的!”
人生是一場修行浊猾,做父母同樣是一場修行抖甘,且行且珍惜!這也許是讓我在做父母前上的最深的一課吧葫慎!
音頻來源:《生命喜悅的祈禱》
圖片來源:? 網(wǎng)上(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將自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