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軍
讀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其中一段文字講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假消,日本人打到了作者的江西老家永修縣侍咱,山河破碎耐床,民族危難,然而看不到“全民抗戰(zhàn)”的跡象楔脯,農(nóng)民并不打算抗日撩轰,至少不準備積極抵抗,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想方設法逃避兵役昧廷。
農(nóng)民為何要逃避兵役堪嫂?作者做了如下分析。
一是麻木于兵禍木柬。從晚清以來皆串,戰(zhàn)亂不止,從兵亂到匪亂眉枕,遭殃的都是老百姓恶复,所以怜森,大家更盼望戰(zhàn)爭很快結束,而非參與戰(zhàn)爭谤牡。二是重文輕武副硅。中國人重文輕武,俗話說“好鐵不打釘翅萤,好漢不當兵”恐疲,乃是一個傳統(tǒng)。三是受制于貧困套么。各種自然災害以及戰(zhàn)亂培己,導致農(nóng)民極端貧困,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生存的問題胚泌,至于“國家”“民族”“主義”之類的概念實在太過遙遠省咨。四是不公正的社會難于凝聚民心。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國家诸迟,難于凝聚民心茸炒。五是政府弱于動員組織。國民政府基層力量薄弱阵苇,對抗日弱于宣傳和組織,農(nóng)民并不買賬感论。
所以绅项,真實的情況是當農(nóng)民無法生存,或者人格受辱比肄,家舍難存的時候快耿,才會行動起來,才會拼命芳绩,有很多又是不拼命的掀亥,人家手里有槍,活著還是第一位的問題妥色。
于是搪花,作者的這段總結就給人以深刻啟迪:抗日戰(zhàn)爭雖然被理解為中國人的“保家衛(wèi)國戰(zhàn)爭”,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嘹害,歷史所能見證的更多仍是“保家”戰(zhàn)爭撮竿。他們要保衛(wèi)自己的家庭成員不被屠戮,保衛(wèi)有家庭延伸出來的土地與財產(chǎn)笔呀。只有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幢踏,這樣的國家利益才能真實可靠,才可能符合國民的真實意愿许师。
我們常言:保家衛(wèi)國房蝉。是將兩個詞語放在一起的僚匆,其實更突出后者,只有國在搭幻,才有家存咧擂。然而,從公民具體感受來說粗卜,只有家庭受到威脅的時候屋确,他才有切身體會,才會意識到“保衛(wèi)”的意義续扔,所以攻臀,到了普通公民那里先是“保家”,然后才是“衛(wèi)國”纱昧,一個個家園在刨啸,才有國家的存在。保家衛(wèi)國的因果關系识脆,其實也是公民與國家的政治關系设联。
近日,觀看馮小剛導演的《1942》灼捂,其中一段故事就是因為饑餓無法生存的河南百姓跟著日本人打起了“國軍”离例,民族大義何在?我們似乎無法理解悉稠,蔣介石更不理解宫蛆。然而,當一個人無法生存的時候,所謂的國家大義,民族恥辱都是空洞的霹粥,只有手中的饅頭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惭载,誰給了饅頭,就聽誰的話,這是最簡單的生存哲理,多數(shù)普通人就是這樣生活的。這部電影背后還有個花絮忿薇,與之同時上映的搞笑片《泰囧》票房竟然超過10億,而這樣高投入的重大題材片票房只有區(qū)區(qū)3億多淌友,馮導也是一肚子的委屈無法訴說煌恢。其實,我有個建議震庭,如果馮導愿意拍攝一個非法拆遷的電議瑰抵,不需要太高的投入,而且這類素材比比皆是器联,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二汛。相比較而言婿崭,大家還是更關心自家房屋的安全,不是嗎肴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