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里有這樣一段描寫:我(默爾索)到飯店吃晚飯,已經(jīng)吃上了宵蕉,一個怪怪的矮小女人走過來問我能不能和我拼桌酝静。我同意了。她坐下羡玛,脫下外衣形入,翻看菜譜,急匆匆地點菜缝左。就在等冷盤的工夫,從手提包里取出紙筆浓若,算好飯錢渺杉,錢包里拿出飯錢,再加上小費挪钓,放在面前是越。上菜后,狼吞虎咽碌上。在每道菜的間隙倚评,取出一本雜志,閱讀馏予,不時劃劃圈圈做筆記天梧。吃完飯,穿上衣服霞丧,干凈利落的走人呢岗。全程,都沒有再和我有過任何的交流蛹尝。而我覺得她著實奇怪后豫,帶著好奇,還偷偷跟蹤她走了一段路突那。
當我讀到這段的時候挫酿,會心一笑,她是比主角默爾索這個世俗社會意義上的“局外人”更加古怪更加自我的“局外人”愕难。這種尬到骨髓里的相處模式早龟,對于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而言惫霸,只憑想象,都如坐針氈拄衰。而更多的時候它褪,我們會用不停的交流,去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發(fā)生翘悉。
那么茫打,為什么我們要不停地說廢話來維持氣氛?或者說妖混,是什么在驅使我們不停地交流老赤?
1、維持關系
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曾經(jīng)將“聊天”(chat)和對話(conversation)做過理論上的區(qū)分——
“對話是指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制市、就有關事件和觀點而產(chǎn)生的談話抬旺,是一種公共領域中的言說行為;聊天是交換八卦信息祥楣,基本上是用來保持交換信息的人之間的團結關系开财。”
基于此误褪,為了維持氣氛而造就的“尬聊”责鳍,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生存土壤。
公司群里領導發(fā)了言兽间,總有積極的同事“帶一波節(jié)奏”历葛,一堆整齊劃一的“點贊”、“鼓掌”嘀略、“666”恤溶,整齊劃一。
七大姑八大姨的群里帜羊,一張無構圖無濾鏡的“美食”照咒程,礙于關系,也是一片追捧聲——“看著真好吃”讼育、“人間美味”孵坚、“姑媽您手藝太好了!”窥淆。
某一期的《新周刊》卖宠,主題就是在議論“尬”狀態(tài),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尬聊”忧饭,有一段描述扛伍,在很大程度上對當下社交環(huán)境里的交流現(xiàn)狀做了戲謔又不失精辟的總結——
現(xiàn)在,我們開始線上聊天時词裤,“承諾不首先使用表情包”是最鄭重的真誠刺洒;線下面對面對話鳖宾,不翻動手機是給對方的最高禮贊。適時在談話間插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哈哈哈哈哈哈”社會笑逆航,是我們心照不宣的社交禮儀鼎文。
2、外部驅動帶來的“被動上癮”
人們內(nèi)心為了對抗孤獨因俐,尋求共鳴的渴望是強大的拇惋,但常常,我們會放大這種自驅力抹剩,而忽略了情緒和環(huán)境對我們決策的巨大影響撑帖。
社會心理學有個著名的“危橋效應”,漂亮的女研究員扮演一位調(diào)查員澳眷,與所有經(jīng)過她的被實驗者(實驗者均為年輕單身男性)搭訕胡嘿,要求對方幫助自己完成一項問卷,完成后她會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留給對方钳踊。實驗結束后統(tǒng)計電話回訪的男性數(shù)量衷敌,結果表明,當搭訕發(fā)生在搖搖欲墜的危橋邊時拓瞪,女研究員獲得的男性電話回訪數(shù)量缴罗,要遠大于那些更為安全的場景(公園/低矮的小木橋等)發(fā)生的搭訕。
這種由“危險情境”引發(fā)的心跳加速吴藻,使得人體混淆了對象本身的魅力高低,而產(chǎn)生了與戀愛類似的心理效應弓柱。而一些社交軟件上為人津津樂道的產(chǎn)品設計功能沟堡,也無一不是通過對人們心理和行為的精確洞察,使我們?yōu)橹习a矢空。下面兩個例子就是代表——
心理:好奇心
功能:未讀消息提示
當你打開了手機的消息推送航罗,那些未讀的信息便會以右上角的小紅圈提示我們。每一次點擊那些帶著紅色圓圈的app圖標時屁药,我們都期待著背后的內(nèi)容“是什么有趣的粥血、重要的東西”。不可否認酿箭,這些推送消息里的無用信息占了不小的比例复亏,但失望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難以自制地去期待更多的紅色圓圈。
心理:獲得認同
功能:點贊
Facebook的“l(fā)ike”
這是facebook最成功缭嫡、最具標志性的功能〉抻現(xiàn)在當我們提到Facebook的時候,往往會直接用那個向上豎起大拇指的小手來代替妇蛀。
捫心自問耕突,當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一句話笤成、一張照片、一篇文章眷茁、一個視頻炕泳,有多少人不曾期待獲得他人的點贊?
很快上祈,點贊成了所有社交媒體的標配培遵。再然后,隨著朋友圈的繁榮雇逞,使得我們又多了一種關系——“點贊之交”荤懂。
3、“高語境”文化的驅使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他的成名作《超越文化》一書中塘砸,提出了語境文化(context culture)的概念节仿,并將其分為高語境(Highcontext)傳播和低語境(low context)傳播。
具體而言掉蔬,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于人們思想預先設定的廊宪、先人為主的程序來傳達信息,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tǒng)習慣女轿,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箭启。而低語境文化,它強調(diào)理性和邏輯蛉迹,也就是以理性的做法為基礎傅寡,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通過明確的語言傳達清晰的信息北救。從國家層面上看荐操,東方文化的代表如中國、日本珍策,是高語境的代表國家托启。而美國這種移民融合的國家則是低語境的代表。
在高語境的背景下攘宙,溝通是含蓄的屯耸,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個體從早期就學會了準確解釋這些含蓄的信息蹭劈。交流產(chǎn)生的前提是大家對彼此溝通的大背景有著極高的共同認知疗绣。
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顛覆了中國的高語境铺韧。這在線上開啟一段與陌生人的社交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持痰。80后與90后甚至95后的語境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代際差別,不久前流行的一個顾钍矗——「我倒工窍,你也網(wǎng)上沖浪啊」割卖,生動形象地勾勒出網(wǎng)絡流行語的消亡與變遷。
但作為數(shù)千年來的“高語境國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患雏,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天生的低語境環(huán)境里通過共通的網(wǎng)絡流行語迅速的辨識出“同齡人”鹏溯、剔除掉“低語境”的“老人家”,是一種常見的社交狀態(tài)淹仑。雖然粗暴丙挽,但卻可以顯著地節(jié)約聊天成本。
如果和一個人聊天匀借,對方的口頭禪還停留在“呵呵”颜阐,并不時的使用“微笑”這個表情,你就很輕易地可以將對方歸到“70后吓肋、85前”的標簽里凳怨,要知道這個時代網(wǎng)絡流行語的流行與消亡速度是如此的迅速,一句流行語形成的“高語境狀態(tài)”甚至維持不了幾個月的時間是鬼,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洪荒之力”肤舞、“小拳拳捶你胸口”、“精致的豬豬女孩”等早已過時均蜜,緊隨潮流的年輕人在不停拋棄舊的流行詞匯李剖,同時又在發(fā)覺新的流行詞匯(例如流浪地球的交通局段子),用作開啟他們高語境共同話題的“接頭暗號”囤耳。
有時篙顺,我們通過社交獲得愉悅,有時充择,我們通過獨處汲取力量德玫。這二者并不矛盾,怎么開心怎么來聪铺。總而言之化焕,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萄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