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這本兒童教育的書令花,是因為前陣子在讀的《窮查理寶典》中阻桅,查理芒格非常推崇這本幾乎顛覆眾多家庭教育專家觀念的心理學作品(PS:他另外還很推崇《影響力》。度完還激動地給作者贈送了價值百萬的伯克希爾股票兼都,這本書此前度過嫂沉,也很喜歡,有時間再重溫扮碧,并且爭取寫一篇筆記)趟章。
讀書之前,特意看了下書評慎王,蝸牛上有個人抱怨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重復蚓土。看的我有點奇怪赖淤,查理芒格喜愛的書不至于充斥著反復的廢話吧蜀漆?還是選擇認真閱讀下去。
結果一進入閱讀狀態(tài)后咱旱,處處讓人擊節(jié)确丢,章章讓人驚嘆,絲毫不覺啰嗦吐限,只覺得作者的邏輯縝密鲜侥,思維流暢。讀完之后意識到毯盈,那位讀者之所以覺得這本書重復的內容多剃毒,怕是讀習慣了直接丟結論告訴你該一二三按步驟走的暢銷書吧。
這本書不但沒有重復的說教搂赋,相反有著科學家的嚴謹論證精神赘阀。抽絲剝繭,一層一層脑奠,很有邏輯地告訴你基公,當下的教養(yǎng)研究是什么樣的結論,他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宋欺,這個原始數(shù)據獲取和產出結論的過程當中有什么漏洞轰豆,以至于為什么這個結論是錯誤的〕莸看得人背后陣陣冷汗:我們在做數(shù)據分析的時候酸休,也會這樣,把相關關系強行總結為因果關系祷杈,或者拿著有偏向的數(shù)據斑司,遵循著有偏好的邏輯,得出偏頗的結論但汞。
從頭到尾宿刮,作者一直處于給各種教養(yǎng)專家鞭尸和打臉的狀態(tài)。根據記憶私蕾,我羅列幾個作者打破的“迷思”僵缺。
1)“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劝龋”首先每個孩子的個性是不一樣的磕潮,是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的表現(xiàn),還是孩子的表現(xiàn)決定了父母對他的態(tài)度呢容贝?其次自脯,不能否認的是孩子的個性里有遺傳的作用,各種從父母角度去做的數(shù)據收集嗤疯,如何能避免遺傳因素這個變量的干擾冤今?
2)“兄弟姐妹的順序影響人的個性∶浚”傳統(tǒng)理論學家通過問卷和訪談戏罢,得出結論:長子/女更加強勢,也更加保守脚囊,小的孩子會更加叛逆龟糕,容易提出新想法。但是作者指出悔耘,支撐這些理論的諸多調查讲岁,給研究對象的個性標簽都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貼,一方面,父母已經對孩子根據出生順序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缓艳,另一方面校摩,父母給出的評價最多是表明孩子在“家中”的表現(xiàn),而非他在社會上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阶淘。
3)“家中所受對待影響孩子在外界的表現(xiàn)衙吩。”傳統(tǒng)給出的例子是溪窒,針對一些青少年發(fā)放問卷坤塞,問他們在家中是否受重視,是否會被虐待等等澈蚌,然后在測試其各項性格表現(xiàn)摹芙,然后得出家庭行為跟某些性格特征的微弱相關關系。然而宛瞄,這類研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排除一個心理因素:人們在負面情緒影響下浮禾,更容易做出負面的反饋,如果在第一項測試中提醒了被試兒童時期的一些負面情緒坛悉,很容易使之在后續(xù)的測試中做出相對負面的選擇伐厌。所以我們才會在同事之間竊竊私語:“老板兒子考砸了,今天別找他去審批報銷裸影≌豕欤”
……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轩猩,總結下來卷扮,在作者——被哈佛退學后又身體不好賦閑在家多年的心理學碩士奶奶——看來,很多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都犯了一個問題:混淆了相關關系跟因果關系均践。當研究者在心理已經有了一個因果預判的時候晤锹,就容易陷入拿著錘子找釘子的可笑局面,在100個相關關系中彤委,找出一個來說明自己的理論是產生結果的原因鞭铆。
不過即將面對教育問題的我,雖然嘆服作者這樣辯證反向的思維方式和論述邏輯焦影,也還是不能免俗要略過那些科學研究方法车遂,直接跳到一些育兒結論:如果父母決定不要孩子在社會上的性格和行為方式,那是什么決定了他們呢斯辰?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同輩群體舶担。
父母是能夠影響孩子的,一部分是基因彬呻,一部分是家庭環(huán)境衣陶”澹基因的內容貫穿孩子一生,不在本書的研究范圍之內剪况, 而家庭環(huán)境確實能夠影響孩子的一些行為:是否禮貌教沾,是否整潔等等,但是僅限于在“被父母看得見”的場合下拯欧。
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详囤,孩子們更需要做的是财骨,適應群體的文化镐作,模仿群體里地位較高的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方式。孩子在三歲之后就開始有自己的群體隆箩,可能是社區(qū)该贾,可能是幼兒園和學校,地位比較高的孩子一般年紀或者個頭會比較大捌臊,能說會道杨蛋,懂的東西更多。
每個孩子都會因為自己的特點在群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理澎,然后因為這個位置更加強化他的某些特質逞力。相信每個人都能回憶起當年班里某個高冷的男神,某個驕傲的成績好的女生糠爬,某個陽光的運動少年寇荧,某個總是被欺負的瘦弱女孩,某個逗比的猥瑣小個子执隧,某個總是在教室最后面的大胖子……(似乎又回憶起了當年害怕被女生群體排擠所支配的恐懼揩抡。)
看完這些,有些在書中或者生活里遇到的故事好像也有了解釋:大院里某某科長趾高氣昂的镀琉,他兒子卻屁顛屁顛地跟在“工人兒子”的我身后馬首是瞻峦嗤;去室友家中玩耍,驚奇發(fā)現(xiàn)宿舍里勤快友好的小姑娘在家變成了蠻橫驕縱的小公主屋摔;在家里默不作聲的小兒子烁设,在學校里卻是說一不二有領導風范的大班長……
人生來就是社會性的動物,就在我們擔心三歲的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受欺負的時候钓试,他已經迅速適應了環(huán)境装黑,知道學校里跟家里不一樣,家里撒潑打滾的那一套拿過來不但沒有用亚侠,還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曹体,知道去模仿更大一點的看上去更討老師喜歡的孩子的做法。
要論模仿能力硝烂,誰能強得過孩子呢箕别,所以千萬注意,如果三歲孩子到家口音有點奇怪,看看是不是幼兒園里他跟著混的“大哥”有著奇怪的發(fā)音串稀,如果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出現(xiàn)一點暴力傾向除抛,看看是不是在學校或者社區(qū)里母截,結交了什么“特殊的朋友”到忽。
對于家長,除了遺傳基因之外清寇,能給孩子做的也許只有:喂好飯養(yǎng)好身體喘漏,以及關注孩子的群體環(huán)境,如果周圍的孩子給他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华烟,或者孩子在這個群體里地位太低翩迈,過得有些“悲慘”,不妨采取搬家撤離的極端舉措盔夜。
說到群體负饲,可能簡化一下會被粗暴地理解成“學校/學區(qū)”,有些家長深陷學區(qū)房的執(zhí)念之中喂链,投入巨大的精力財力為之奔波返十,在我看來,這樣難免舍本逐末椭微,你所以為的升學率最高的學校一定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嗎洞坑?或許他更喜歡寬敞舒適的屋子,風景優(yōu)美的街區(qū)赏表,聰明有趣的伙伴检诗,以及更適合在普通的學校里最做好的,而非在最好的學校里做最艱苦的那個呢瓢剿。(或許老祖宗說的寧為雞頭逢慌,不作鳳尾。)
最后突然想起書里一個有意思的案例间狂,有個媽媽生了十來個孩子攻泼,最大的孩子成家立業(yè),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小學鉴象。最近讓她苦惱的是忙菠,她第二小的孩子(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在校外結交了一些混幫派的孩子,眼看著就要輟學了纺弊,她迅速幫這個孩子辦了轉學牛欢,“在他反應過來之前把他搞得暈頭轉向”,把他送到了遠方一個小鎮(zhèn)子跟他的大姐一起生活淆游。然后這個孩子就在新的友好而正常的群體里傍睹,正常上學隔盛,上高中,已經計劃在上大學了拾稳。
案例里“暈頭轉向”這個詞觸發(fā)了我的笑點:雷厲風行的父母可不是就這樣么吮炕,迅速找到問題癥結,在事態(tài)嚴重之前访得,避開矛盾點龙亲,給你換個沒有混混大家都在認真學習的環(huán)境,孩子適應群體的天性便要求他改變以往的行為方式悍抑,成為媽媽預期的那種人鳄炉。
最后,努力像作者提倡的那樣传趾,少糾結要不要給孩子胎教迎膜,早教,讀書之類的(這些都沒用)浆兰,多多享受可愛的孩子能給你帶來的樂趣吧,在他走入群體之后珊豹,關注他的想法簸呈,給與支持,給與保障店茶。
PS:書里作者一直提到的遺傳學家和行為教養(yǎng)學家互相忽略彼此的干擾因素的現(xiàn)象蜕便,跟《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心理學家研究領域相互隔離的情況如出一轍贩幻,就像老話說的:“手里拿著錘子轿腺,看啥都像釘子”,缺乏辯證客觀的視角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