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無所不知茶鉴,還是一無所知锋玲?
"子曰:由!誨涵叮,汝知之乎惭蹂?知之為知之伞插,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剿干。"在《論語別裁中》蜂怎,孔子認為人生最高的智慧就是"知之為知之穆刻,不知為不知"置尔。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走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時氢伟,懂就是懂榜轿,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朵锣。不懂裝懂谬盐,則是最大的愚蠢。
《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及"故知止其所不知诚些,至矣"飞傀。這里的"故知"指的是一般的知識智慧。"道"也有一個最高的標準诬烹,即"止其所不知"砸烦,到了最高處便是不知。
南北朝時的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绞吁,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無知論》中說幢痘,智慧到最高處,沒有智慧可談家破,才是真正的智慧颜说。
人有所精,物有所專汰聋,本不是壞事门粪,然而有時一個人的某一專長到達一個最高境界,反而會擋住其他知識烹困⌒瑁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自己一無所知,什么都不會韭邓,因此能夠樣樣會措近,無所不知有時又是一無所知。
禪宗經(jīng)常標榜的珠子走盤為例解釋女淑,滾珠沒有一個方所瞭郑,沒有一個固定,它一無所知鸭你,因此無所不知屈张。知識到達最高處即為"無知"擒权,始終寧靜,沒有主觀阁谆,沒有先入為主碳抄,就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一位"無知"的智者场绿,他的做人處世與孔子異曲同工剖效,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是笑話焰盗!我什么都不懂璧尸。"他曾經(jīng)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畫了兩個圓圈熬拒,一大一小爷光。他對學生們說,大圓好比是他澎粟,小圓好比是某個學生蛀序,圓的面積代表知識,圓的周長代表與未知領域的接觸活烙,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他們的無知面徐裸。圓的面積越大,相應的周長也越長瓣颅,這就表明知識越豐富的人倦逐,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蘇格拉底一再宣稱自己"毫無智慧"宫补,同時又津津樂道于這樣一個神諭檬姥,即當他向神殿提出"有什么人比我更賢明"時,得到的回答是"沒有一個人比你更賢明"粉怕。
如果將哲學看做一個人健民,他正是這樣一位大師。從其廣闊的理論視野和博大的智慧胸襟的角度看贫贝,哲學真的無所不知秉犹,從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到波瀾壯闊的歷史革命,從千年前的奇思妙想到當今的智能科學稚晚,無一不為哲學所關注崇堵。然而,從事物的具體性和特殊性的角度看客燕,哲學又是一無所知的鸳劳,他無法告訴你幾千年前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能告訴你機械是怎樣運作的也搓,甚至不能具體地告訴你心臟是如何活動的赏廓,相對于科學涵紊,哲學又是一無所知的。
蒲鶴年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幔摸,讀來頗有所感摸柄,關于"大實若虛"與"大偽似真"這個問題,他談論了丁肇中先生的"無知"與一位"萬能科學大師"的"無所不知"既忆。世界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驱负,40歲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訪或提問時尿贫,無論是本學科問題還是外學科問題电媳,也無論提問者是業(yè)內人士還是業(yè)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給出的回答是三個字——"不知道"庆亡。他曾解釋:"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要去主觀推斷,而最尖端的科學很難靠判斷來確定是怎么回事捞稿。
曾有則有趣的寓言又谋,一位自命不凡的人為了難倒一位年長的智者,絞盡腦汁娱局,收集了歷史彰亥、地理、哲學衰齐、物理等各個領域的未解之謎任斋,將所有難題擺在老人面前,讓這位眾人口中的智慧大師以一句話將所有問題回答出來耻涛,老人笑了笑废酷,用一句話說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這位自命不凡之人其實還是未能難住這位"無知"的智者抹缕。
圣賢們講的"無知"澈蟆,是俗語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咣當"卓研,真正的學問到了最高處便是"無知"趴俘。學問充實了以后,自己卻感覺到空洞無知奏赘,這才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寥闪。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講過:"就我來說,我所知道的一切磨淌,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疲憋。"他以最簡潔的形式表達了進一步開闊視野的理想姿態(tài)÷着矗可以說柜某,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他這句名言嗽元。無所不知而又一無所知,正所謂"絕頂聰明絕頂癡"喂击。
(這是清晨讀的一篇文章剂癌,我覺得很好,很深刻翰绊,有刪節(jié)佩谷。分享給簡友,謝謝监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