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在《小城三月》中用筆下的角色性格和故事映射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苇经,?不論是翠姨還是敘事者“我”,亦或是開篇和結(jié)尾那短暫的小城之春,不過是蕭紅人生中過往中的一個點罷了。蕭紅半年后的去世讓這篇作品顯得更有意義煌张,看做是蕭紅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總結(jié)也不為過。
一退客、“我”與蕭紅
? ? ?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是一個樂觀開朗并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小女孩骏融,蕭紅筆下對“我”的年齡描述是:“翠姨還有一個妹妹链嘀,她的妹妹小她兩歲,大概是十七八歲档玻,那么翠姨也就是十八九歲了……外祖父家里沒有像我一般大的女孩子陪我玩兒怀泊,所以每當我去,外祖母總是把翠姨喊來陪我误趴∨恚”由此也可以推算出“我”的年齡也是大約十八歲,這個時期是單純天真的凉当,在她的眼里“天氣一天暖似一天枣申,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春迹”跟其他處于這個年齡的女孩子喜歡玩樂沒有什么不同忠藤,“我”對于翠姨與哥哥的懵懵懂懂的愛情也是一知半解,“哥哥講故事的時候楼雹,翠姨總比我們認真聽些模孩,那是因為她的年齡稍稍比我們大些,當然在理解上贮缅,比我們更接近一些哥哥的了榨咐。哥哥對翠姨比我們稍稍地顯得不同一點。他對翠姨講話的時候携悯,總是‘是的’‘是的’的祭芦,而對我們則是‘對啦’‘對啦’筷笨。這顯然以為翠姨是客人的關(guān)系憔鬼,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赶模”這時的“我”已經(jīng)在學(xué)校念書了轴或,由于家庭環(huán)境比較寬松,異性小孩子之間沒有那么嚴格的“男女授受不親”的約束仰禀,因此對待翠姨與哥哥關(guān)系的變化也沒有絲毫的察覺照雁,只是單純地認為是翠姨來“我”家做客的原因罷了。
? ? ? 而蕭紅為什么會選擇用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女孩視角來敘事呢答恶?并且全文使用第一人稱的“我”來展開饺蚊。
? ? ? 《小城三月》是蕭紅在1941年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作品,30歲左右理應(yīng)是一個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穩(wěn)重的時期悬嗓,也應(yīng)該是家庭事業(yè)趨于穩(wěn)定發(fā)展的年華污呼;但是蕭紅不同,她的心理年齡早已超越了“知天命”的年齡階段包竹,她的前半生跌宕起伏燕酷,充滿顛沛流離籍凝,在30歲的年華就已經(jīng)嘗盡了世間的人清冷暖:愛人傷害,疾病纏身苗缩,再嫁悲劇饵蒂,一生都在外漂泊,十九歲離家出走之后就僅回家了一次酱讶。她的生活充滿了苦澀和漂泊退盯,所以她也渴望“我”的生活:快樂和簡單,許多兄弟姐妹一起演奏音樂泻肯,看看燈籠得问,繼母對“我”們也很好,文字中的“我”的父親是不像蕭紅一家软免。嚴格而嚴厲宫纬,媽媽可以穿高跟鞋,父親讓孩子們可以去哈爾濱上學(xué)膏萧,“兄弟姐妹漓骚,一律相待”的開明與慈愛,無不營造出一種家庭溫馨榛泛,親人其樂融融的景象蝌蹂。而這又不得不說是蕭紅的自我安慰。因為沒有曹锨,所以向往孤个。
? ? ? 《小城三月》中的“我”其實代表的是蕭紅向往而又未曾實現(xiàn)過的生活,代表的是她對期望生活的所有憧憬沛简。在現(xiàn)實生活中齐鲤,處于青春時期的蕭紅在經(jīng)歷了最親密的祖父的死亡之后家族也逐漸破落,最后椒楣,還為了學(xué)習(xí)逃離家族去北平给郊,完全沒有“我”家庭的幸福。然而捧灰,在蕭紅的現(xiàn)實生活中淆九,我們也可以看到蕭紅內(nèi)心深處有一個不愿被壓抑的簡單快樂的敘述者“我”。比如蕭紅在青島第一次嘗試給魯迅先生寫信得到回應(yīng)毛俏,如同如今的追星小女生的到偶像的親筆簽名一樣激動炭庙。之后第一次到上海與魯迅先生的通信中,蕭紅嫌“夫人”和“女士”的叫法有“布爾喬亞”氣煌寇,于是在接下來的回信中就專門向魯迅先生提出抗議說明此事焕蹄,就是蕭紅的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稚氣與率性使得魯迅先生感到特別親切,由此極力幫助他們在上海尋找機會容身唧席,并且在后來上海的生活中二蕭夫婦也時常去魯迅先生家探望擦盾,互相寫信交流次數(shù)更是不計其數(shù)嘲驾。還有就是蕭紅和簫軍那張廣為流傳的合影。并不吸煙的蕭紅迹卢,看見道具盒里有只煙斗辽故,便好奇地拿起來咬在嘴里,留下了她活潑天真還略帶英氣的相片腐碱。
? ? ? 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敘事者“我”就是蕭紅內(nèi)心深處的單純小女孩,“我”所生活的環(huán)境就是蕭紅向往卻又未曾得到過的生活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