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很火爆的游戲佳遂,旅かえる,翻譯為:旅行青蛙撒顿。我知道這個游戲是因為我一個朋友在朋友圈發(fā)了一個文章名為《這只火爆朋友圈的青蛙丑罪,為何能讓無數(shù)中國年輕人活成空巢老人?》看了文章之后,我get到的唯一一點是:火爆朋友圈吩屹。但是我的朋友圈還沒有人玩呢跪另,由于受了太多雞湯文的影響,我第一反應(yīng)是煤搜,我的朋友圈太低端了免绿。不對,我靈敏的嗅覺告訴我這其實只是一句營銷的話術(shù)宅楞。然后我去查了這只青蛙的資料和攻略针姿,下了游戲準備研究一下這只青蛙為什么會火。
我下了游戲之后截圖發(fā)了朋友圈厌衙,我想看看大家的反應(yīng)距淫,所以我沒有表達我的任何好與不好的想法。只是安靜的發(fā)了一張圖片婶希,慢慢的有人給我評論:這是什么游戲榕暇?怎么玩?還有人問:你的漢化版的發(fā)我一下喻杈,我的是日語的彤枢。也有人說:難道只有我覺得這游戲無聊?基本上是這三種類型的評論筒饰。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同儕(chái)壓力缴啡。大量研究表明,我們本能的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瓷们,簡言之业栅,我們似乎本能地相信他人比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想要什么。心理學(xué)家給這種想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同儕壓力谬晕。
倫敦的《泰晤士報》指出碘裕,我們天生就是相信他人的,一部分原因是集體信仰會幫助我們和其他人建立聯(lián)系攒钳。簡單來說帮孔,我們“想要”相信這些信息,即使我們可能也會深深懷疑不撑。
要知道陌生人或者身邊的朋友對我們的決定有多大的影響文兢,從旅行青蛙這個游戲就可以看出。很明顯燎孟,那些問:“這是什么游戲禽作,怎么玩?”的人受了“同儕壓力”的影響揩页,他們心里的OS是“那么多人都玩,肯定很好玩”或者“那么多人都在玩,我要是不玩爆侣,豈不是落伍了嗎萍程?”而那些問“漢化版的發(fā)我一下,我的是日語的”的人兔仰,他們顯然已經(jīng)受了影響茫负,想要急切的表達自己沒有落伍,已經(jīng)開始玩了乎赴,只是看不懂而已忍法。而第三種人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前面兩個階段,同時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難道是自己有問題榕吼?”
這些所有的提問都可以用“同儕壓力”來解釋饿序,我們的大腦無法忍受我們被排除在外,無法忍受我們自己和大部分人不一樣羹蚣。這一事實似乎表明:我們最終的選擇和我們想要的無關(guān)原探,而是我們認為我們“應(yīng)該要”的。
作家兼社會心理學(xué)家Robert Cialdini曾在一個有趣的實驗中證明了同儕的說服性力量顽素。實驗我不再贅述咽弦,實驗揭示出的是廣告商和營銷者們長期以來都意識到的:人類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很多營銷者和新媒體人胁出,正是利用消費者這種對落伍的恐懼來進行營銷的型型。
所以,你還喜歡養(yǎng)蛙嗎全蝶?
寫于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