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
? ?劉文英先生,原名涓三(1911-1982年)挪丢,原籍東山縣銅陵鎮(zhèn)城腳社蹂风。先生姐姐二人,兄弟六人乾蓬,行五惠啄。六歲失怙,家境貧寒任内,十二歲起當店鋪伙計撵渡、賬房先生謀生,抗戰(zhàn)時期為福建鹽務管理局詔浦鹽場公署雇員死嗦,后攜眷客居云霄姥闭,受聘合成煙廠會計。新中國成立后越走,在云霄縣供銷社生產資料經理部(后為農資公司)擔任會計,直至退休靠欢。先生僅讀過幾年私塾廊敌,卻愛好詩詞,吟唱遣懷门怪。其詩詞鏗鏘吟詠骡澈,弦歌太息,歷久彌新掷空,是研究地方文史彌足珍貴的史料肋殴。
? ?作為一名從舊社會走來的小職員,劉文英先生伏案理賬維持家計之余坦弟,仍抱硯砥行护锤,研修詩詞。先生現存詩詞近百首酿傍,文采纖巧烙懦,質樸清新,真摯細膩赤炒,特點有三:
? ?其一氯析,裾牽友情。讀其詩莺褒,如見其人掩缓。詩人次韻即贈之什,達三十余首遵岩,占詩作三分之一你辣,握手牽裾,總見真情。其《送陳秋順榮調詔安——感懷聯詠》(1964年)云:“別兮無意聯詩瘦绢记,去也有懷共馬肥扁达。暮云春樹勞秋水,思切屋梁月色輝蠢熄」蚪猓”其《菊遲——步洪干堂原韻》(1977年)云:“重陽節(jié)后探瓊枝,未見芳姿笑徑籬签孔。九十秋光將已老叉讥,何時解語得開頤〖⒆罚”其《蝶戀花·步高傳順原韻》(1976年)云:“石上三生緣夙許图仓?意合情投,莫逆成知己但绕。懷別緒千言萬語救崔,惹離愁晉山陵雨。聚首同餐難得遇捏顺!歲序催人六孵,易度蹉寒暑。紅鯉遣來青鳥去幅骄,兩相慰望春天樹劫窒。”1965年2月拆座,青年詩友張永礎先生自東山島返回南安縣參加社教主巍,途經云霄,在汽車站與先生會別挪凑。劉先生作《長相思·別情》一闕孕索,詞云:“會匆匆,別匆匆岖赋,會別車前惜意濃檬果。兩心相照同。雁無影唐断,鯉無蹤选脊,三月望穿眼欲紅。黯然云樹中脸甘】疑叮”如今,陳秋順先生丹诀、洪干堂先生已作古钝的,當年劉先生與詩友酬應之驪歌翁垂,雕章聯藻,情溢于詞硝桩,俯仰之間已成百年絕響沿猜,后人品讀猶慨嘆千端。
? ?其二碗脊,襟懷親情啼肩。游子別緒,寄客離情衙伶,最難舍的是親情祈坠。先生諸兄弟或窘于生計,或逃避兵役矢劲,萍蹤浪影赦拘,天各一方,唯定居銅陵鎮(zhèn)四哥劉麥秋豪放厚文芬沉,兄弟二人郁悶時相慰藉躺同,患難時相扶助,或豁懷擊缽丸逸,把壺斟酌笋籽,吟箋唱和,或彼此相會于夢寐之間椭员,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其《閑居戲詠——和四哥原題韻》(1972年)云:“散步作游仙笛园,清懷俗慮蠲隘击。登峰神快也,渡水興悠然研铆。試畫頻忘食埋同,學詩輒廢眠。索居閑寂寞棵红,靜坐類參禪凶赁。”其《讀四哥<老嘆>有感反其意而作之——和其韻四首》云:形骸放浪杖蔾持逆甜,弄月吟風慰所思虱肄。偶遇高朋增品茗,聯歡勝友欲傾卮交煞。山嬌水麗堪游目咏窿,燕舞鶯歌足解頤。遍地春光無限好素征,騁懷何異少年時集嵌÷芗罚”劉家親兄弟一觴一詠,似臨風雅韻根欧,似歸舟唱晚怜珍,短短一段詞,濃濃手足情凤粗。
? ?其三酥泛,神凝鄉(xiāng)情〕藁Γ抗戰(zhàn)時期揭璃,先生離開蝶島,挈婦將雛亭罪,輾轉詔瘦馍、浦、云四十余載应役,魂牽夢索的是生他養(yǎng)他的石齋故里情组,“最是虎崆勾引我,更兼石塔當前明”箩祥。其《七律·客路炎涼沉百感廿首》云:“余系銅陵一拙鳩院崇,祗因兵禍遠方游。江山跋涉奔千里袍祖,家宅漂流泛卅秋底瓣。……洄溯當年別故鄉(xiāng)蕉陋,兄弟情深顧慮長捐凭。客地風霜多凜冽凳鬓,征程雨露倍凄涼茁肠。杜鵑夜半頻啼血,一度聞聲一斷腸缩举】寻穑”其《十六字令·鄉(xiāng)思六首》云:“鄉(xiāng)!思我出生的地方仅孩。銅陵島托猩,腦印永難忘。鄉(xiāng)辽慕!禍劫重重苦難長站刑。驚回首,追憶倍凄涼鼻百〗事茫……鄉(xiāng)摆尝!五十翻身作主張。揮群策因悲,國事共商量堕汞。鄉(xiāng)!威武巍峨鎮(zhèn)海疆晃琳。英雄島讯检,萬古史流芳∥篮担”其《憶秦娥·歸意》(1977年)云:“秋聲咽人灼,三更夢斷鵑啼血,鵑啼血顾翼,情牽故里投放,卌年傷別。風霜歷盡頭凝雪适贸,長征馬思歸切灸芳。思歸切,‘雙挑’重累拜姿,‘一挑’難歇烙样。”故土難離蕊肥,思鄉(xiāng)情殤谒获。銅陵古鎮(zhèn)的一石一瓦,海濱鄒魯的風物人文壁却,多年飄泊在外的先生望穿云樹究反,鄉(xiāng)愁日增,晚年愈發(fā)強烈儒洛。1982年,先生病魔纏身狼速,仍抱病參加云霄縣政協琅锻、縣委宣傳部主辦的“文明禮貌唱詩會”,彰顯一生對故園向胡,對家鄉(xiāng)恼蓬,對祖國的無限眷戀。
? ?清末民國時期的東山島僵芹,地瘠林稀处硬,淡水缺乏,加之兵災頻頻拇派,生存空間狹迫荷辕,背井離鄉(xiāng)闖蕩江湖凿跳,乃至飄洋過海向外移民,竟成東山人的艱難抉擇疮方,一時蔚為風潮控嗜,凸現了東山人濃郁的海洋文化色彩,孕育了東山島開放兼容骡显、冒險進取疆栏、仗義尚文的人文傳統(tǒng)。
? ?對東山故里的恒久緬懷惫谤,成為劉文英先生在顛沛流離的日子里最溫暖的心靈依戀壁顶,最深切的文化歸屬×锿幔“浮云繾綣懷游子若专,落日纏綿感故人”。在顏衰鬢白的劉先生心底痹愚,東山島就是“根”富岳,石齋故里就是“精神家園”,關帝廟就是“心靈娘家”拯腮。
? ?離鄉(xiāng)的腳步越遠窖式,鄉(xiāng)思鄉(xiāng)愁的感覺就越強烈。現存劉先生的花鳥畫遺作《春夏秋冬四條屏》(1971年)动壤、《鵬程萬里中堂》(1972年)萝喘,格調高雅,意境悠遠琼懊,其中一方閑章尤為醒目阁簸,陽文鳥篆云:“石齋故里是吾家”,不經意間流露了先生難以割舍的思鄉(xiāng)情結哼丈。
? ?先生晚年嘗言:浦启妹、云、詔人只云“石齋故里是吾鄉(xiāng)”醉旦,惟有真正的東山人敢言“石齋故里是吾家”饶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1982年10月车胡,劉文英先生與世長辭檬输,終年七十有二。依先生遺愿匈棘,葬于風景秀麗的云霄將軍山東麓丧慈,背靠連綿蒼翠的將山次峰,面朝東南主卫,奔流浩蕩的漳江出禾幽口盡頭鹃愤,美麗蔥蘢的東山島遙遙在望,歷經無數艱辛磨難的劉先生笑旺,終究保有那份對家鄉(xiāng)最真摯的深深愛戀昼浦,靜靜守望,直至永久筒主。
(原載于《漳江文學》2014年第2期关噪,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