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挠铲,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例隆。
一 寫作背景
1.三味書屋的求學生活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一所很有名的私塾。魯迅 11 歲時就到三味書屋跟隨私塾先生壽鏡吾學習略板,在那里一學就是好幾年。
當時魯迅的座位被安排在書房的東北角剂跟,他所用的木桌現(xiàn)在還放在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12歲時酣藻,家道中落了:一場科考案將他的祖父牽連進了牢獄曹洽,父親又長期患病,生活日漸拮據(jù)起來臊恋。為了給父親買藥衣洁,他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店之間墓捻。
有一天早晨抖仅,魯迅上學遲到了,先生嚴厲地說了一句:“以后要早到砖第!”
魯迅聽了沒作任何辯解撤卢,只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宇梧兼。
自那以后放吩,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
后來雖然父親離世了羽杰,魯迅仍堅持在三味書屋苦讀求知渡紫。私塾里的壽鏡吾先生雖然嚴厲到推,但確實是一位方正、質(zhì)樸和博學的老師惕澎。
無論是壽鏡吾先生的為人和治學精神莉测,還是給魯迅留下深刻記憶的三味書屋,以及那個刻著“早”宇的課桌唧喉,都一直激勵著魯迅捣卤。
2.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中八孝。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斗爭董朝,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干跛,學生還沒開學子姜。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jīng)陈ト耄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闲询,就寫了這篇散文發(fā)表于《莽原》上,發(fā)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日事重提之六”浅辙。
二 題解
1.判斷文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扭弧,顯然,是寫了發(fā)生在兩個地方的事情记舆。所以可以判斷:這是一篇記事的記敘文鸽捻。
2.找中心詞或關鍵詞:
第一,“百草園”是魯迅家的園子泽腮,是魯迅上學前的“樂園”御蒲,主要寫“玩”;“三味書屋”是魯迅上學的私塾诊赊,主要寫“學”厚满。
第二,“從……到……”用一組介詞短語把兩個地名連接起來碧磅,寫了魯迅童年時期從“玩”到“學”發(fā)生的事情碘箍。
三 整體感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描述了魯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中的游戲玩樂到在三味書屋中的讀書學習鲸郊。表現(xiàn)了一個兒童的成長過程丰榴。
文章表達了魯迅對兒時生活的眷戀,對童趣不再的嘆惋秆撮,和對眼前生活的感喟四濒,以及對老師的懷念。
四 理清思路(結構層次)
全文21個自然段,依據(jù)“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盗蟆,可以把文章分為兩部分戈二。
第一部分(1-9):寫百草園是“樂園”(玩)。
第1層(1):總說百草園是樂園喳资。
第2層(2):抓住“樂園”挽拂,集中筆墨生動描寫百草園春、夏骨饿、秋的景色亏栈,并寫在百草園里抓蟲子、拔何首烏根的樂趣宏赘。
第3層(3-6):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的樂趣绒北。
第4層(7-8):在大雪天里跟閏土父親學捕鳥的樂趣。
第5層(9):過渡段察署,寫依依不舍告別百草園闷游,要進入“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去讀書。
第二部分(10-21)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學)贴汪。
第1層(10-11):寫行李拜師脐往。
第2層(12-16):寫問“怪哉蟲”。
第3層(17-21):寫大聲讀書扳埂。
五 賞析優(yōu)美文段
優(yōu)美文段: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业簿,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阳懂,紫紅的桑椹梅尤;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岩调,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巷燥。2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号枕。3油蛉在這里低唱缰揪,蟋蟀們在這里彈琴。4翻開斷磚來葱淳,有時會遇見蜈蚣钝腺;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蛙紫,便會拍的一聲拍屑,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途戒。5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坑傅,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喷斋。6有人說唁毒,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蒜茴,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浆西,牽連不斷地拔起來粉私,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近零。7如果不怕刺诺核,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久信,又酸又甜窖杀,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這是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典型的寫景段裙士。學習以下方法:
1.抓住特點表現(xiàn)事物入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句式:
第一句:不必說……腿椎;也不必說……桌硫。
第二句:單是……,就……啃炸。(此句是以下三四五句的總寫)
第三句:(接著羅列)A物……铆隘。
第四句:B物……。
第五句:C物……南用。
3.從感官入手來寫景:
(1)視覺:碧綠的菜畦咖驮、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训枢、紫紅的桑椹托修、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直竄向云霄恒界、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睦刃,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十酣、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
(2)聽覺:鳴蟬長吟涩拙、油蛉低唱、蟋蟀們彈琴耸采、斑蝥放屁……
(3)觸覺:光滑的石井欄兴泥、摘覆盆子刺手……
(4)味覺:又酸又甜
4.寫作順序:
(1)由靜到動:第一句前一個分句寫植物的靜景(同時采用由低到高的順序);后一個分句寫動物的動景(同時采用由高到低的順序)虾宇。
(2)由動到靜:第三搓彻、四句寫動物的動景,第五、六旭贬、七句寫植物的靜景怔接。
(3)由整體到局部:第2句寫整體(總寫),第345句是局部(分寫)稀轨。
5.為了有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扼脐,多用修辭手法:比如第3句擬人,第7句比喻奋刽。
優(yōu)美文段:1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瓦侮;雪一下,可就兩樣了佣谐。2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脏榆。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台谍,人跡罕至须喂,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趁蕊。3薄薄的雪坞生,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掷伙,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是己。4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任柜,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卒废,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 條長繩宙地,人遠遠地牽著摔认,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宅粥,將繩子一拉参袱,便罩佳了。5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秽梅,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抹蚀,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企垦。
這是課文的第七段:百草園雪地捕鳥环壤。這是記事的典型段。學習以下方法:
1.按照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來記敘一件事情:
(1)第1-2句:為什么捕鳥(原因)
(2)第3-4句:怎樣捕鳥(經(jīng)過)
(3)第5句:捕到什么鳥(結果)
2.詳寫經(jīng)過時钞诡,要準確用上動詞郑现。比如:掃開湃崩、支起、撒懂酱、系竹习、牽誊抛、拉列牺。
六 疑難問題
1.關于文章的主題。這一點歷來存在爭議拗窃。在很多資料上瞎领,見得比較多的說法就是“批判說”、“兒童心理說”随夸。
在廣西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組織編寫的《同步訓練》里九默,是這樣來闡釋主題的:
描述了“我”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宾毒。
我不敢茍同這樣的主題闡釋驼修,我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
文章描述了魯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中的游戲玩樂和在三味書屋中的讀書學習。表現(xiàn)了一個兒童的成長過程诈铛,表達了魯迅對兒時生活的眷戀乙各,對童趣不再的嘆惋,和對眼前生活的感喟幢竹,以及對老師的懷念耳峦。
我的理由是:
第一,從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談到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焕毫,我們可以知道他寫作這些回憶童年的散文蹲坷,并不是要批判封建教育,也不是為兒童被束縛天性而鳴不平邑飒。
文章寫于1926年循签,這是魯迅人生中充滿變動,心情“空洞疙咸、蕪雜”的一年懦底。所以“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的魯迅把目光投向了舊事,希望借舊事的回憶來排除苦悶罕扎,尋求慰藉聚唐。所以一開始是給收集的散文集取名為“舊事重提”的。
2.三味書屋的生活比起百草園的生活腔召,雖然不及百草園生活豐富和自由杆查,但是也并不是沒有樂趣。而且魯迅對早年讀書生活的回憶重心并不在其苦臀蛛,而在其樂亲桦。
比如:寫了讀書時偷跑進后花園折臘梅花崖蜜、尋蟬蛻和捉蒼蠅喂螞蟻;
還寫了被老師發(fā)現(xiàn)客峭,回書屋豫领,“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聽老師一個人大聲入迷地朗讀舔琅;
又有趁老師讀書入迷等恐,“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等課堂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备蚓。
這些描寫傳遞的更多的是一種兒童調(diào)皮的快樂课蔬,既是在百草園里沒有的快樂,也是成年人再也沒有的單純的快樂郊尝。
文末最后一句“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二跋。”這東西流昏,就是當年魯迅在三味書屋描摹的“繡像”扎即,這些繡像,就是他在三味書屋讀書之趣的象征况凉。所以“早已沒有了”谚鄙,對于魯迅而言,既包含著對兒時生活的眷戀茎刚,又包含著對童趣不再的嘆惋襟锐;而“早已沒有了”的不僅僅是繡像,還有整個已經(jīng)賣給他人的百草園膛锭,從這個意義來講粮坞,魯迅生活的最初的故鄉(xiāng)都已經(jīng)沒有了,而寫作當時又正處在紛擾動蕩之中初狰,他的內(nèi)心該是有著多少的感慨和苦澀莫杈。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混合了魯迅回憶的甜蜜和現(xiàn)實的苦澀,包含著魯迅極其復雜的心理和情緒奢入。但要說批判封建教育和為兒童天性被壓制而鳴不平筝闹,我認為是沒有的。
2.行禮拜師時腥光,為什么“對著那扁和鹿行禮”关顷?
三味書屋書房的中間掛著一塊寫有“三味書屋”的扁,扁下面是一幅畫武福,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议双。
根據(jù)諧音,鹿者捉片,祿也平痰,“祿”從何來汞舱?當官才能發(fā)財也∽诠停“肥大的鹿”昂芜,就是高官厚祿往扔∵郝迹“古樹”就是古書』侣“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意思就是高官厚祿就在古書里嘹履。以前考科舉腻扇,考的就是《四書五經(jīng)》的古書债热。
古時“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砾嫉,而“學而優(yōu)則仕”,所以要先對著扁(師門)和鹿(祿)行禮窒篱,那代表著一種對功名利祿的膜拜焕刮。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正常的。
也是因此墙杯,當魯迅問“先生配并,‘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高镐?”時溉旋,這個“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嫉髓,博學的人”似乎很不高興观腊,臉上還有怒色了。為什么算行?因為這個問題在老師看來梧油,不是學生該要知道的事情。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專心讀好該讀的書州邢,那才是正道儡陨。
3.第9段過渡段,是歸上部分量淌,還是下部分骗村?
第9段承上啟下,但最主要的意思是表達對百草園的不舍和眷戀呀枢,所以應該歸為上部分胚股。
4.為什么“……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硫狞,質(zhì)樸信轿,博學的人”晃痴?為什么“我”進的私塾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在小的時候财忽,其家庭對他的教育是非常重視和嚴格的倘核。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五猖會》里為什么都要出門去看五猖會了即彪,魯迅父親還要他先背了書才能去玩了紧唱。
這就是魯迅小時候生活的狀態(tài)。
七 閱讀感悟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隶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漏益,不幸的人則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充滿天真和樂趣深胳,即使童年生活已經(jīng)遠去绰疤,它依然是一處可以任由心靈停泊的港灣。那滿滿的童真回憶舞终,就像鑲嵌在心靈荒漠上的一片綠洲轻庆,永遠蔥蘢,永遠可以提供慰藉敛劝,拂去塵世生活的疲累余爆。這可能就是當年魯迅寫作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