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詭計
一切思想的載體首先是語言, 自然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基石. 當我發(fā)現(xiàn)承載自己想法和行動的語言中竟然有這么基礎而重大的問題時, 就決定把它寫下來, 作為理性之心的引子.
1. 三類命題: 我們說的話只有對與錯嗎?
我們習慣把生活中說的話分為對和錯. 比如, 1+1=2是對的, 公雞會打鳴是對的; 而1+1=3, 母雞會打鳴則是錯的. 如果用稍微嚴格一些的語言, 我們常把命題分為真命題與偽命題.
現(xiàn)在, 請看下面幾句話, 它們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1+1=蘋果
1+蘋果=2
公雞喜歡打鳴.
當然不對! 但是這幾句話, 很可能讓你感到有些詭異. 它們肯定不是真命題, 但是好像也和前面的偽命題不太一樣. 下面, 我們就試著分析一下這幾個命題到底哪里奇怪.
“1+1=蘋果”. 我們通常理解之中, 1+1應該得到一個數(shù)字, 而這個命題卻寫了個蘋果在等號右邊. 也就是說, 這里出現(xiàn)的表達方式并不合法. 換一個例子就更明顯了: 1+1=開心. 同樣地, 后面兩句話中, 我們通常不能把數(shù)字和水果相加, 也不會用”喜歡”評價一只公雞做什么事情. 因此, 這幾句話的詭異之處就浮現(xiàn)出來了. 語言中的每個概念都大致有著自己的”法則”, 當我們按照法則給出一個不正確的答案時, 我們得到的是偽命題; 而當我們完全不按法則行事, 說出一些不合法的話時, 這樣的話似乎也不適合稱作偽命題, 不妨把它們叫作無效命題(invalid argument).
如果你還記得中學里的數(shù)學證明, 或者懂一點程序設計語言, 就很容易理解無效命題的概念. 在嚴格的數(shù)學語言和程序設計語言之中, 這類無效命題從來不會成功運行. “類型錯誤”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結果. 但在使用自然語言時, 我們的大腦中沒有編譯器, 自然也不能發(fā)現(xiàn)每一個無效命題了. 所以, 諸如”酸溜溜的天空”, ”善意的世界”, ”帶著濃濃惡意的地鐵”之類的話, 就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1]
2. 一語成真: 語言與咒語
上面我們討論了自然語言中的無效命題. 那么, 無效命題既然普遍存在, 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我們的大腦似乎并不擅長區(qū)分有效命題和無效命題, 因此, 當我們聽到無效命題時, 大腦也會不加區(qū)分地把信息接收進來, 甚至形成記憶.
“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 收禮只收腦白金”, 稍加思考, 就容易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邏輯漏洞很多: 上半句不收禮, 下半句又收禮; 收禮選擇很多, 為什么我就只收腦白金呢? 但我們的大腦通常不那么較真, 于是經(jīng)過幾百次洗腦之后, 這個概念竟然也就進入了我們的記憶之中, 當我們真的送禮的時候, 甚至還就送了腦白金!
一句話說出來之后, 就可能變成了咒語.咒語本身并無對錯, 但如果我們的大腦把咒語當成真話[2], 咒語就一語成真, 真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3. 悲喜由心: 建構事件意義
我們可以粗略地按時間順序, 把客觀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按照事件->意識->感受
分成兩個過程. 無效命題不僅可能混淆事物的真假, 還會影響我們意識層面對客觀事件的解釋.
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善意的世界”就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客觀的理解. 如果我們覺得世界是善意的(注意這里我們先不談這句話的正誤和是否有效), 那么我們有可能會把事件理解得積極一些. 同樣遇到很熱的天氣,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并沒什么特別的, 把它當作一種人生經(jīng)驗, 有的人則會覺得蒼天不公, 讓自己遭受如此煎熬. 這兩種感受產(chǎn)生的情緒就很不相同. [3]
4. 破題: 真實與快樂
語言就是這樣, 在不知不覺之中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模糊而復雜的世界. 當我們用理性仔細審視自然語言時, 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種種詭計.
那么, 如何減少自然語言中的無效命題帶來的不良影響呢? 如果我們想把客觀世界看得更真實, 可以考慮以下的策略:
啟動理性模式, 分析話語細節(jié). 我們可以按照系統(tǒng)化的慣例分析話語, 考慮其中各個概念的關系. 概念間的關系有效嗎? 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是正確的嗎, 有沒有反例?
減少無效信息輸入. 很遺憾的是, 我們的大腦似乎并不喜歡啟動理性模式(參見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于是, 我們不可能把聽到的每句話都仔細分析, 這樣做既無時間, 也無必要. 因此, 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方案是只把理性用在重要的問題上, 同時通過簡化我們生活中的信息源, 減少”腦白金”之類的無效信息輸入.
另一方面, 在意識解釋事件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巧妙利用自然語言帶來的錯覺, 甚至讓它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把積極的心理暗示變成咒語, 就可以讓它幫助我們行動. 執(zhí)行意圖(link)也可以看作這樣的一個例子. 通過形如”如果回到家, 那么閱讀半小時”的行動指南, 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行動, 從而提高了行動的可能.
尾聲: 生活還要繼續(xù)
語言的詭計無影無形, 像背景音樂般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當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和諧與不理性時, 就開啟了一扇通向理性與真實的大門. 然而,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然語言(事實上也不可能). 注意到自然語言中的那些細節(jié), 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它, 我們的生活也許就會變得更真實也更快樂.
尾注:
另外, 刻意使用超出概念類型的話, 還成為了我們表達情感時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 如擬人, 通感.
似乎我們的大腦在大部分時候并不在意命題是否有效, 是否正確. 我們更在意的是, 自己是否喜歡聽到這樣的命題. 也就是說, 大多數(shù)人只是想聽到自己想聽到的東西罷了. 也許, 這就是很多邏輯漏洞百出的段子, 雞湯, 成功學被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畢竟, 長時間周期的耐心, 似乎還不是人類的天賦技能.
但世界只是客觀存在, 用”善意”或者”惡意”形容它, 恐怕是把自己當作了宇宙中心, 認為一切事物都要圍著自己轉的自大行為吧,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