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半前遇到《平常禪》這本書可謂是緣分。彼時刺洒,我已閱讀了不少心理學經典著作豫尽,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篙梢、葛吉夫的第四道等指導實修轉化的書,這些書陪伴我度過生命的低谷期美旧,給予我無盡的精神養(yǎng)分渤滞。
另一方面,我那時在工作上并不開心榴嗅,工作壓力大到想離職妄呕。從藏區(qū)青樸溝旅行回來后,我陷入一種從未有過的躁動狀態(tài)——心中有股強烈的能量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嗽测,一心想要辭掉工作回家看書绪励,不想把時間浪費在不開心的工作上,倒不如扎進心靈修行的世界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唠粥。上班時我連5分鐘都坐不住疏魏,那股灼熱的能量直接將我從座位上頂起來。
無意間晤愧,我從書架上一排未開封的新書中抽下這本《平常禪》大莫,或許只是因為書比較薄適合在地鐵上看。翻開這本書官份,從胡因夢老師的序言開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只厘,一口氣讀到《工作與修行》那一章:“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們的保守反應通常是認為有些事不太對勁舅巷,而必須尋找出路懈凹。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們并不是以快樂和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悄谐,壞事往往變成了好事介评。”
在當時所處的狀態(tài)下遇到這本書可說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巧合,心里直感嘆:書里的內容好像就是在講給我聽呢。心理學家榮格將這種難以解釋的心靈經驗叫做“共時性”们陆,就是當你心靈上需要什么寒瓦,它就會在你生活中出現。
在我反復考慮辭職的念頭時坪仇,看到書中這樣寫道:“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杂腰。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強烈的反應,那么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學習的東西……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我們在這份工作中到底能學會什么椅文,然后才決定是否該離職喂很。只要你還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留在那份工作里經常是有助益的皆刺,因為你大可趁這個機會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統和恐懼少辣。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即使進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懼和信念還是會伴隨著你……我們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里進行覺察的練習羡蛾。最重要的是漓帅,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和工作的關系,不再將工作與修行一分為二痴怨,而是將工作視為道途忙干。我們時常會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們真正的工作就是去發(fā)現自己是誰浪藻。如果能記住這一點捐迫,就不會那么輕易地將工作和修行一分為二了。”
這些話剛好回應了我心中的困惑爱葵。于是施戴,我決定暫不辭職,再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钧惧,并發(fā)愿在這段時間里盡力去體會書中所說的“將工作視為一次修行的機會”暇韧,看看現實是不是真如書中所言勾习。
02
做出這個決定后浓瞪,我心中那團火熱沸騰的能量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流動的出口:安住于當下的日常生活。
“平常禪”不追求開悟巧婶,而是要你將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里乾颁,直接面對眼前的任何一種實況,不斷回到當下這一刻艺栈,而這一向都是禪和其他默觀傳承的精要英岭。此種途徑和追求開悟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所強調的乃是要面對那些通常被我們視為凡俗的議題湿右。
正如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诅妹,平常禪指出人生的兩個基本功課:第一,將困境視為道途;第二吭狡,在困境中學會不去指責任何人尖殃,包括別人以及我們自己,它是在提醒我們“向內看”划煮。
帶著這樣的認識回到我的工作送丰,我開始在日常工作中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和感受。當我對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時弛秋,我感覺到好像在身體周遭筑起一道無形的墻器躏,切斷了我與工作的連接感,而我的能量也被這堵墻擋住蟹略,卡在自身中無法流淌登失。這種身心體會讓我意識到,必須借由拆掉這堵墻來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和對工作的投入感科乎。而在此后與工作建立連接感的過程中壁畸,我發(fā)現,當我對工作投入越多茅茂,心越安穩(wěn)捏萍,工作內容變得越來越有趣,我的能力在這種不知不覺中迅速提升空闲。
三個月后令杈,在與上司的一次工作談話中,她頗有些驚訝地感嘆:“你這三個月中的工作表現簡直是直線上升啊。”
“直線上升”當然是外在表現烤蜕,我自己最大的體悟是:首先名段,要去承認和接納內在洶涌的能量,因為這是生命力的源泉另假,然后將這股能量導入當下真實的生活中,讓自己的感官變得開放,去聽去看去想去嘗試纲刀,透過身心感受與工作內容建立深深的連接感,整個人進入一種專注的工作狀態(tài)担平,然后工作自然就沒什么難事示绊。
這個經驗讓我第一次體驗到“轉化”的威力。而這種“安于當下”的體驗暂论,令我感覺到有一種“腳踩大地”的踏實感面褐。重讀這本書時,也看到同樣意思的一段表述:“修行生活最重要的成分是那份安住的意愿取胎。這份意愿越是能穿透我們的虛飾展哭,我們越是能放下自我評判和過度執(zhí)著于自己的傾向。我們將因此而學會放松,即使在趟渾水的時刻也一樣匪傍。”
03
第二次體驗到轉化也是因為這份工作坝咐,它真是教會我不少。過去一年多析恢,盡管我的工作表現在“直線上升”墨坚,但職位與待遇卻沒有太大提升。大機構的死板制度像玻璃天花板一樣難以打破映挂。幾次嘗試之后泽篮,結果總讓人失望。失望加上比較柑船,就會轉為憤怒帽撑。
如果按照以前的對治模式,我大概會因憤怒而關閉心門鞍时、斬斷一切亏拉,全不顧惜在這份工作中的投入和它給我滋養(yǎng)的部分。而“平常禪”給我的提醒是:“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會逆巍,也是學習的機會及塘,尤其在失望時更是如此∪窦”
“平常禪”很大一部分是在強調修行必須和我們的情感生活結成一體笙僚。我們必須不斷地回來和情緒共處,去體認生命中最原始的坑洞——孤立無援灵再、徹底失望肋层、充滿恐懼和擔憂。只有揭露和深入這些令人恐懼的部分翎迁,才會看到替代式人生的矯揉造作栋猖,進而有能力轉化憤怒、恐懼汪榔、痛苦和煩惱蒲拉,也才可能跟我們的圓滿自性連接。
不過處在事件當中時揍异,我們很難直接明白這些道理全陨,更多的是被強烈的情緒拉扯爆班,甚至偶爾會失控一下衷掷。在一次和上司拍桌爭吵后,我才開始反思和向內看情緒迷霧的背后是什么柿菩。我很慶幸遇到一位經得起爭吵的上司戚嗅,這令我對她產生一種信任,當我沒有能力面對面進行“非暴力溝通”時,我選擇用郵件的方式懦胞。在一來二去的郵件溝通中替久,我們對彼此的想法有了更多理解。這個過程不僅讓我對外部環(huán)境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躏尉,也令我能夠將自己的念頭從情緒中逐漸剝離出來蚯根,變得明晰。
但情緒不會因此而消失胀糜,直到我開始用靜坐的方式去直視這份煩躁和焦慮颅拦,學著在情緒中安住,不再抗拒和逃走教藻。一次靜坐到深夜后距帅,我開始問自己: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這個時候我才恍然明白括堤,我真正想要的一定不是晉升和合理待遇這些外在所求碌秸,這些外在追求不可能如此牽動我的情緒,我真正的需求是內在價值感悄窃。對晉升和合理待遇的要求讥电,只是這種內在需求投射出來的替代物而已。
藏傳佛教有個諺語:“當你有困惑時轧抗,不要像小狗追球一樣去跟隨情緒和念頭允趟,要像獅子一樣,撲向那個扔球的人……”這時我才明白鸦致,當我們執(zhí)著于“我潮剪、我、我”的情緒和念頭時分唾,就像小狗追球一樣活在一種替代性人生中抗碰。而如果我們開始向內看,穿透自己的恐懼和不安绽乔,去看見自己真正的生命需求弧蝇,像獅子一樣撲過去,我們就能把自己真實的樣子活出來折砸,而真實的自己就是生命力看疗。
這道關卡打通后,有一種身心通暢的感覺睦授,對于如何主動去滿足自己內在價值需求已有明確的想法两芳,情緒像撥云見日一樣消散了。在此后的生活中去枷,我將這些想法統統變?yōu)樾袆硬懒荆x書會也好心理學課程也好是复,我只是走在通向自己的路上,生活愈加開闊竖螃。
04
生活還在繼續(xù)淑廊,各個角落都可能成為修行場,我們要在各自的平凡生活中去練習體會身心感受特咆,通過“當下”這個管道讓自我的內在能量流動起來季惩,該表達時堅定表達,學著不含敵意地去堅持自己的態(tài)度腻格,但無論結果如何蜀备,我們都能攤開手掌去接受,不陷入“我執(zhí)”荒叶。
我還覺得碾阁,自我的內在能量越是能穩(wěn)定流動,我們越是活力充沛些楣,有時甚至在身體感受中體會到一種“我心有猛虎”的力量感——因為我是我脂凶,所以我充滿力量!
有趣的是愁茁,當我對晉升和待遇問題基本沒什么情緒時蚕钦,該來的都來了。結果還算令人滿意鹅很,不過我更在意是嘶居,我終于跳出以前那種情緒化地處理困境的方式,不再因憤怒而升起一股想要斬斷一切的毀滅欲促煮,轉而以建設性的方式去獲得自我成長邮屁,最終,“壞事變成了好事”菠齿。內在成長佑吝,真是最美妙的事情。
05
這篇文章算是對自己一年半以來心路歷程的回顧绳匀。這幾天借著寫文章把《平常禪》又重新看了一遍芋忿,體會頗多,也感慨自己還是沿著最初的方向沒有走偏疾棵。
不過閱讀只是開始戈钢,實修才是關鍵。而實修是需要毅力和時間的是尔。我自己的體會是殉了,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觀察,長期的瑜伽練習和打坐對我有深遠的助益嗜历,這些練習會指引我們如何借由身體感受進入安住當下的狀態(tài)宣渗。
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是,可能在某個階段梨州,我們會出現“退行”的狀態(tài)痕囱,早期形成的信念系統會控制我們的頭腦,令我們陷入焦慮和不安中暴匠。平常禪一直在叮囑我們鞍恢,這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哦——“只要愿意當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體共處每窖,不過這些坑洞并不會因此而消失帮掉;我們只是如實看著它們而不再信以為真了。這種轉化過程窒典,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蟆炊。”
最后,用序言中胡因夢老師的話概括平常禪的含義:“它幫助修行者達到的存在狀態(tài)瀑志,只是平平常常地在此時此地過著自己的日子涩搓,維持感官的開放度,留意身心在每個當下的反應及變化劈猪,逐漸增強對身體的覺知昧甘,愈來愈細致地去意識底層焦慮及緊縮傾向,并學習如何提瞬息萬變的思維加標簽战得,以勘破那些在早期養(yǎng)成過程中所種下的自我信念充边,如此方能突破這些根深蒂固的制約系統,學會安住于身體上的情緒能量常侦。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圖掙扎抗拒負面的覺受浇冰,心量就會因此而拓寬,對空性的體悟也會深化聋亡,進而領會苦的真諦湖饱,發(fā)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慈愛與悲心。這才是精神修為最真實不虛的目的杀捻【幔”
愿我們都能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