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的美國人》從美國長期盛行的過度消費行為深入剖析了消費者的消費習(xí)慣背后的原因鹿蜀。在其中卒煞,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通過深入探索消費者的內(nèi)心的隱秘世界狸驳,發(fā)現(xiàn)他們消費背后的邏輯藕咏,從而希望消費者們脫下高消費思想生活的鐐銬,改變自己原有的消費習(xí)慣贸铜,讓盲目的高消費變?yōu)槔硇韵M堡纬。
現(xiàn)代人的消費方式主流特點是符號消費。我們愿意買Chloe的衣服蒿秦,Coach的皮包烤镐,或者甚至更貴的Hermes的皮包,Rolex的手表棍鳖,小小一件消費品要花去幾個月的薪水炮叶,可是人們還是“甘之如飴”。然而這些消費品真的是出于自己的喜愛而買渡处,又或是因為商品的符號镜悉、同輩群體壓力或者單純的是為了炫耀性消費?
如果僅僅是為了屬于消費品的符號而購買医瘫,那么在商家的消費策略中积瞒,我們是否活成了消費品中的“他者”?我們?yōu)槭裁匆柚庠诘南M品讓別人認為我們是一個華麗的人登下?難道我們穿上沒有品牌或較為低端的衣服,我們就不是我們自己了嗎叮喳?但也正如鮑德里亞所指出被芳,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使用價值,人們更多的是把物用來當(dāng)作能夠突出自己的符號,或讓進入一個小圈子的入場券馍悟,或向上流動的一種渴望畔濒。因此,為了購買消費品的符號而購買的意識形態(tài)本身就不是為了真的使用,而是一種符號性的炫耀锣咒,即“我能買得起什么牌子的商品”則意味著“我是誰”侵状。這完全曲解了消費品的真正含義,并且忽視了消費者的主體性毅整。這種時候的消費已經(jīng)不是為了彰顯自我的主體性了趣兄,而是彰顯“他者中的自我”。
在今天的消費浪潮中悼嫉,消費者與物的關(guān)系確實不再是簡單的人與物的關(guān)系艇潭,而逐漸演變成了為主體與他者的關(guān)系。消費認同突出表現(xiàn)為炫耀性消費和符號消費,這兩種消費都不再是主體自由地蹋凝、自然而然地選擇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商品鲁纠。這種消費并不是主體認同,即并不是因為“我是誰”去“買東西”鳍寂,這種認同邏輯是因為“買的東西”導(dǎo)致“我是誰”改含。我們成為了他人眼光中的他者,生活成了他人的模樣迄汛,卻丟失了自己的模樣捍壤。消費的主體是人,而消費品所產(chǎn)生的符號讓人的意義喪失隔心,這種符號性“面子觀”的消費不僅無法正確發(fā)展正確的消費意識形態(tài)白群,反而帶來一種人被物奴役的困境。
商品在符號學(xué)的系統(tǒng)中也許優(yōu)先于個人硬霍,導(dǎo)致人們趨之若鶩地渴望符號帜慢。但人們似乎忘記了符號本身是空洞的。我們可以為了符號而生活唯卖,但不能被符號駕馭粱玲。如果我們因為符號價值而非使用價值對一件商品“望眼欲穿”,然而得到了便“視之不見拜轨,聽之不聞”抽减,這就僅僅只是寄希望于商品的符號指涉上。這種方式的購買非但不會使人們的欲望得到滿足橄碾,相反會更空虛卵沉。事實上符號指涉與使用價值的關(guān)系就相當(dāng)于人的顏值與三觀的關(guān)系,我們對一個人的鐘情或許“始于顏值”法牲。但顏值代表的僅是一種符號史汗,這種符號也許還是通過化妝而被包裝的;如果只為了追求顏值拒垃,欲望是無盡的停撞,這樣的感情并不能走的長遠,只有兩個人三觀的吻合的這種實用性的“使用價值”才能攜手一生悼瓮。
事實上戈毒,本書中的“回游者”也給出了一種“拋棄顏值”的符號指涉,選擇一種更簡單而充實的“使用價值”的人生横堡。這是在熙熙攘攘的消費中“找回主體”的極佳案例埋市。“回游者”曾經(jīng)為了購買更多的消費品命贴,從而賺更多的錢恐疲,延長了工作時間腊满,從而減少了自我發(fā)展和陪伴家庭的時間。然而他們慢慢意識到這種“一往無前”的消費升級的空虛以及身體的疲累培己,于是他們逐漸轉(zhuǎn)向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碳蛋,即減少消費。這并不是說回游者不會因為選擇這種輕松的生活而不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省咨。相反肃弟,他們面臨著更多的危機,即工作減少零蓉、薪水減少笤受、錢不夠用等。他們的孩子也可能因為父母資金短缺的原因敌蜂,不能擁有尖端品牌的玩具與服飾箩兽。然而他們逐漸體會到自己動手制作物品來代替高額消費的快樂。孩子們也可以在與父母一起動手制作所需物品的過程中享受到了父母更多的陪伴章喉。換言之汗贫,“回游者”為家庭創(chuàng)造了更多陪伴與愛的可能,這不得不說是另一種形式的“生活的補償”秸脱。從高消費者到回游者角色的轉(zhuǎn)變落包,不僅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更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摊唇,是一種從高消費生活方式中找回的自我認同并且他們用這種富足的自我認同陪伴了下一代咐蝇。
因此,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可以改變嗎巷查?答案是肯定的有序。當(dāng)我們所要購買東西時,也許花上一兩分鐘想一想岛请,我們所要購買的商品符號意義是否大于使用價值旭寿?我們是否需要憑借這個商品去彰顯自己的某些特質(zhì)?沒有這個物品是不是就不能彰顯自己的氣質(zhì)了髓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不必花這個錢房蝉。通過在消費品面前這種再次思考的方式僚匆,才能理性地駕馭消費品,而不是被消費品駕馭搭幻。
參考文獻
鮑德里亞. 2000. 消費社會.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朱麗葉·斯格爾. 2010. 過度消費的美國人.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