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之前,我一直對魯迅宇宙感到好奇谈竿。
在看的時候,我發(fā)現魯迅宇宙只是個噱頭摸吠,甚至于有些好笑空凸。
如果把臺詞中人名什么的進行替換,那么也絲毫不會影響這場《狂人日記》寸痢。
以下略有劇透呀洲。
我看的這場已經是刪減改動版了,沒有了第一幕的念日記啼止,而是用主演的個人表演緩慢的帶入氛圍道逗。
但是!
在提到三十年沒有見了以及月亮的時候族壳,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這里面還有閏土啊憔辫,猹呢。
腦中就亮出了月下銀項圈閏土插猹的畫面仿荆。
導致了第一次走神和笑場。
這很不應該吧……
之后就是狂人內心的探索坏平,痛苦拢操,懷疑,掙扎了舶替。
不得不說令境,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戲劇走向了多樣化表現。舞臺顾瞪,錄像舔庶,還有我最后也沒有琢磨出的激光立體影像技術抛蚁,確實是可以帶來一種新的,跨時空的多元體驗惕橙。
在行進的故事里瞧甩,投射人物內心。三片顯示技術半包圍的梯形舞臺帶來一種漫畫式分鏡弥鹦。每一片都顯示不同的內容肚逸,影片,背景彬坏,結合舞臺人物的表現朦促,以及出色的音效。
所帶來的浸入感確實是超越了傳統(tǒng)舞臺栓始。
尤其是狂人在桌子上寫字务冕,同步到后面顯示的時候。我還在思考這是錄像還是實時投影幻赚。
也可能是太久沒看話劇了洒疚,對新技術缺乏了解。
但是通過這種多媒體交互所營造出的氣氛坯屿,以及其中的象征意義油湖,可以充分的彌補這部劇最大的問題。
劇情與人物設定领跛。
打著魯迅宇宙為旗號乏德,不應該是就提幾個人名,敘述幾個情節(jié)吠昭。更應該是進行更深層次的串聯與挖掘喊括。
劇中所提到的無非是《吶喊》《彷徨》這兩部小說集的內容,那么《故事新編》呢?
做人矢棚,這個主題既然進行了貫穿郑什。那么《故事新編》中那些沒有脫離人性被稱為神仙的人物,是不是更可以有些代表性呢?
人物設置中蒲肋,有深愛弟弟的哥哥蘑拯,溫柔的嫂子,吳媽是個伶俐聽話的小姑娘兜粘。那么是不是可以再豐富挖掘下呢?
嫂子的音樂課申窘,和前面佃農和哥哥的談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魯迅所描寫的黑暗人性孔轴。
但是在后面的時候剃法,嫂子和哥哥又變成了善良的化身。哥哥是正路鹰,正常人的化身贷洲。嫂子則是猶豫與糾結的溫柔天使收厨。趙老爺,佃農的惡與善也沒有體現出來优构。
魯迅人物最大的特色是哀其不幸诵叁,怒其不爭。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著可恨與可悲俩块,與可愛黎休。揭開時代的傷疤,去剖析人性玉凯,黑暗的人性势腮,黑暗中人性的光芒。
在這部劇中漫仆,都被輕描淡寫的略了過去捎拯。能看到的是狂人病態(tài)的呻吟與發(fā)發(fā)做。
狂人的狂盲厌,應當是建立在眾人皆醉我獨醒上署照,是在這個冷酷的社會之中。他看起來像是癲狂的神經病吗浩,實際上確實唯一清醒的人建芙,唯一看透的人。
這就需要配角進行對比了懂扼,那些道貌岸然被稱為正常人的人禁荸,他們才是真正病態(tài)的,才是真正的吃人者阀湿。
哥哥赶熟,嫂子,佃農陷嘴,趙老爺甚至于長工映砖,醫(yī)生,吳媽灾挨,學生都該是如此邑退。
但實際上,卻沒有得到體現涨醋。
看到的就是狂人自己灑灑水式的矯情犯病瓜饥,以及周遭人的理解包容。
這與一開始影片中浴骂,大家都在笑話他的樣子完全不是一條線啊。
人物都處理的過于善良宪潮,讓狂人失去了本身的力度溯警,也讓他內心掙扎成為了小布爾喬亞的文藝病趣苏。
雖然主演很賣力,但缺少對比梯轻,也就缺少了力量食磕。
這個讓最后救救孩子四個字,缺少了力度喳挑。
甚至于這部劇完全可以改個名字彬伦,不叫《狂人日記》。改叫《一個文藝青年有打算去死》伊诵,也可以单绑。
尤其是在代表傳統(tǒng)的哥哥,代表著想要去接受新思想的嫂子寵溺的包容下曹宴,看了不少外國書籍的狂人像個孩子一樣的鬧搂橙。
總覺得似乎缺少了力度。又或者說是發(fā)狂的動機笛坦。
發(fā)狂是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割裂区转,是因為良心與所處環(huán)境的沖突,也是因為看破看透卻無法改變的無力版扩。在掙扎探索后废离,得出了如今的成年人們已經沒救了,他們已經被吃人的社會同化礁芦。
救救孩子蜻韭。
因此,要救救孩子宴偿。
不僅是因為孩子要被吃湘捎,更是因為不要讓孩子也成為吃人者。
當然窄刘,除此外的話窥妇,都還是不錯的。演員表演娩践,音效燈光活翩,還有舞臺設置都很好。尤其是那三塊大屏翻伺,好想了解下材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