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寫過這么一篇文章《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励饵?》http://www.reibang.com/p/81cae9c35ece文章是源自于王東岳老師在混沌大學的課程隘膘。覺得自己是花了老大功夫整理了的一篇很值得探討的文章讨跟。
今年之后也一直圍繞著“思考方式”這個話題展開論述鹏浅,但最近在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再版的系列叢書《第一推動·下一步是什么》里的一篇文章《是什么使得大腦觀念如此牢固》柒凉,覺得還是要把以前的東西拿出來帘皿,新舊知識再三比較一下,能經(jīng)得起驗證和重復躁染,方能稱得上是好的知識和理論鸣哀。
我們一直說人和人還是不同的,認知的差異是一方面吞彤,但什么決定認知我衬?又是什么決定思考方式呢?特倫斯·迪肯饰恕,一位人類學家和神經(jīng)學家挠羔,提出了一個解釋:觀念之所以具有持久影響力,是因為它們適合人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埋嵌。后來又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叫做5-HTTLPR的基因的差異破加,導致對個體和個體大腦有不一樣的影響。
東西方血統(tǒng)的個體在5-羥色胺轉運基因在調節(jié)區(qū)域內(nèi)的分布變化上表現(xiàn)出差異莉恼,基于兩個基因的不同組合拌喉,該基因多態(tài)性也表現(xiàn)出3種不同的形式。多項研究證實這個基因影響社會情感的敏感性俐银。(關于這個5-HTTLPR能搜到很多相關的學術論文尿背,所以可以相信其對認識和情感有的影響的結論大概率是靠譜的。)
同時捶惜,因為受該基因的影響田藐,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人脈網(wǎng)絡和最終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導致了最終不同個體之間吱七,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異性尤其巨大汽久。
我們喜歡把信念當做邏輯分析或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卻可能忽視了一條重要的線索踊餐,基因變異的區(qū)域性特征景醇,影響了大腦化學物質的分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別顯得特別明顯吝岭,文化信仰和價值觀的出入格格不入三痰,可能真的不是某個人某個個體的對錯,可以說“都是基因惹的禍”窜管!
基因是影響認知的一個先決條件散劫,這是我之前所忽略的一個關鍵要素,也正是基因的多樣性影響了人類的多樣性幕帆,人類在漫長的物種進化過程中一路為自己的生存空間開疆擴土获搏,腦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進一步,7萬多年的人類歷史失乾,不得不驚嘆生命之奇妙和絢麗常熙,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現(xiàn)在的科技纬乍,若東西方不同的個體之間沒有交流的手段,那他們的后代將會在未來變成什么模樣症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