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女兒出生第二天下午發(fā)生的事。
生娃前,我買了許多育兒書學習妙色,還成為了一個堅定的母乳喂養(yǎng)者,所以住院的時候連奶粉都沒買。
但現(xiàn)實往往是最愛“打臉”的怪瓶,“新生兒自帶三天干糧”這種說法在女兒身上完全沒有應驗,病房一直都充斥著她的哭聲兴革,并且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庶艾。最后在喝上奶粉后棚饵,這個小祖宗才安靜下來硼砰。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肯承認诈胜,當時的自己太執(zhí)著于書上和專家的“標準答案”豹障,完全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把“必須母乳喂養(yǎng)”看得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耘斩,才會有那種選擇和固執(zhí)沼填。
從剛開始面對孩子的手忙腳亂,到如今越來越平靜佛系括授,有孩子后的兩年多時間坞笙,我所學到的比前二十幾年都要多。如何去養(yǎng)育孩子?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梯澜?當看完《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后咆疗,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悟。
《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自2007年出版后,已經過了十三年扁耐,作者蔡穎卿也已年近六十科汗,但就是這么一本育兒書绷雏,仍然不停地再版發(fā)行头滔,仍然在不斷地讓讀者受惠,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傳承:這既是作者育兒心得的傳承涎显,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探索學習育兒方法的傳承坤检。
在這本書中,大家找不到任何育兒理論的羅列期吓、高高在上的說教早歇,只有日記般育兒生活的記錄,育兒經驗的分享讨勤,育兒挫折的反思箭跳。作者蔡穎卿秉持著育兒先育己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潤物細無聲的陪伴和教育潭千,讓她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個“豐盈飽滿”的大人衅码。就如《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書的封面語所說:在培養(yǎng)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脊岳。這才是育兒最好的狀態(tài)!
一、任何高聳的建筑都離不開夯實的根基
印度有句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割捅,給他深根奶躯;長大之后,給他翅膀亿驾。
我們許多人總有個誤區(qū)嘹黔,認為孩子長大后才值得花費時間精力,在他們小時候差不多就行了莫瞬。其實不然儡蔓,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在幼年時期學習到的疼邀。就好比蓋一棟大樓喂江,耗時最長的不是地面上的工作,而是地下的工作——打地基旁振。地基的牢固與否直接決定著大樓的成敗获询,養(yǎng)育孩子也是如此。
作者蔡穎卿把《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分為三部分:“深根——蓄積——展翅”拐袜,她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來講述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吉嚣,如何夯實地基,如何鞏固地基蹬铺,才有了最后的厚積薄發(fā)尝哆。
書的開篇作者就講述了她為了兼顧丈夫的工作和家庭,帶著兩個孩子離開臺灣甜攀,移居曼谷秋泄。受這件事影響最大的是她的兩個學齡期孩子,先不說課程難易赴邻,語言關就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印衔。在這樣的壓力下,作者作為一個媽媽姥敛,沒有被恐懼和焦慮淹沒奸焙,而是帶著長遠的眼光,選擇了一位與她擁有相同教育理念的林老師為孩子們輔導英語彤敛。
“我常常跟學生說与帆,成績單只是一扇美麗的窗戶、豪華的門墨榄,我們要蓋的是一座堅固的地基玄糟,只有真金才不怕紅爐火“乐龋”林老師的這番話完美詮釋了作者蔡穎卿的教育理念:成績是節(jié)點不是終點阵翎,更不代表全部人生逢并。如果在追趕高分的過程中,孩子丟失了最寶貴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郭卫,那就是本末倒置砍聊。
在父母和老師觀念的志同道合下,作者兩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保持地非常好贰军。經過4個月的認真學習玻蝌,她們順利成為了曼谷國際學校的學生,大女兒甚至破格被允許跳過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兩年的課程词疼,直接進入正規(guī)班學習俯树。這也再次驗證了作者的教育理念:當孩子懷著更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學習時,成績反而成為了順其自然贰盗、錦上添花的事情许饿。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生活
還記得我是學生的時候童太,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跟我沒什么關系米辐。做飯、洗衣服书释、打掃衛(wèi)生等等翘贮,都是父母在做,他們從來不會讓我去做爆惧,因為在他們眼里狸页,學習才是正經事兒,那些日常生活瑣事不值得扯再、也不需要我去插手芍耘。
這導致的后果就是我到上大學前都沒洗過自己的衣服,工作前沒自己做過飯熄阻。所有的生活技能都是在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才慢慢學會的斋竞。而我身邊也有更夸張的例子,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識值為零秃殉,一個人完全無法照顧自己坝初。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者有自己的理解和堅持钾军。她說:“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鳄袍。不能因為用功讀書,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吏恭。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拗小,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樱哼“Ь牛”
如果有一天剿配,人們所有的事情都能夠由機器或者智能代勞,我想大家不會越來越快樂勾栗,而會越來越抑郁惨篱,最后走向生命終點。因為只有足夠的煙火氣才能讓我們之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围俘,才能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規(guī)律生活中,獲得繼續(xù)的動力琢融。這些不是靠學習就能獲得的界牡。
讓孩子自小就參與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來,洗一雙襪子漾抬,幫家人遞一只碗宿亡,整理好自己的書桌,幫父母洗菜做飯纳令,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挽荠、關心別人……我們要的是活生生、有朝氣的孩子平绩,而不是死氣沉沉圈匆、麻木呆滯的學習機器,不是嗎捏雌?
[if !supportLists]三跃赚、[endif]愛是接納,不是比較
“有太多無謂的比較性湿,損毀了孩子原有的價值纬傲。”
曾跟朋友聊天肤频,她說雖然自己很想要二胎叹括,但總在最后關頭打退堂鼓,原因無它:就是害怕自己像自己的媽媽那樣宵荒,克制不住比較的念頭汁雷,最后傷害了孩子。這位朋友生活在多子女家庭骇扇,從小到大都無法擺脫“比較”:“誰更聽父母的話”摔竿、“誰成績更好”、“誰工作找得更好”少孝、“誰家庭更和睦”……不管父母是為了“激勵”孩子继低,還是無心之言,這種比較都讓她很受傷稍走,難道只有在這場比較中占上風的孩子袁翁,才配得到父母的愛嗎柴底?
比較不僅存在于二胎家庭,它彌漫在各個角落里粱胜,隨時都會出來給你給下馬威柄驻。一刀切的衡量標準粗暴地把完全不一樣的孩子裝進了“模具”中,被動地等待修剪和補缺焙压。
作者在文中提到兩種最反對的比較:一個是成績比較鸿脓,另一個是同一家庭不同孩子的比較,后者的殺傷力最大涯曲。當一個孩子前四分之一的人生都被籠罩在“優(yōu)秀手足”的陰影下野哭,“挫敗感”必將伴隨他一生。
不少人問作者更疼兩個孩子中的哪個幻件,作者的回答令人感動拨黔。她認為,面對和自己一脈相承的骨肉绰沥,是很難區(qū)分和選擇的篱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她的養(yǎng)育方法也是無法完全復制的徽曲,作為父母零截,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每一個特征,然后再去“量身裁衣”疟位。認可和接納才是愛的唯一表現(xiàn)形式瞻润!
?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是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甜刻,見證者绍撞,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這個稚嫩的生命得院。育兒不是傳宗接代的附屬品傻铣,而是身為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條路上沒有捷徑祥绞,沒有模板非洲,只有最堅定的信念和耐心才能夠幫助我們和孩子一同走向遠方。這也是《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蜕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