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理解的三個層次
? ? 今天,讀咖友的《認(rèn)知突圍》,里面的一段話似懂非懂骂铁,冥思良久還是不解其意票从,于是就向咖友請教漫雕。
? ? 我忽然對“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新的感悟。
? ? 對一件事情或觀點的理解峰鄙,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
? ? 第一個理解層次是:理解得很透徹浸间。
? ? 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所要傳達(dá)的觀點吟榴,在傳送給你的路上沒有損耗魁蒜,沒有被扭曲,準(zhǔn)確無誤地傳達(dá)給了你吩翻。你用你的理解力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作者傳遞過來的觀點和思想兜看。
? ? 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tài),文字終于實現(xiàn)了“溝通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狭瞎,這也是文字的本來使命细移。
? 作為輸送方的作者會感到欣慰,因為有人讀懂他的思想并接受他的觀點熊锭;作為接受方的讀者會覺得欣喜弧轧,因為雖然隔著迢迢萬里,但通過文字碗殷,實現(xiàn)了與作者思想的共通精绎;作為傳送者的文字會感到自豪,因為它的本然使命已光榮完成亿扁。
? 這個“理解得很透徹”層次可以比作是捺典,一塊寶石被識寶、懂寶的人獲得了从祝。送出寶石的人遇到了識貨的行家襟己,獲得寶石的人如獲至寶引谜,自然也就會很珍惜。
? ? 第二個理解層次是:一點不懂擎浴。
? ? 就是根本不理解作者所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员咽,甚至?xí)懦庾髡弑磉_(dá)的觀點和思想。當(dāng)然啦贮预,讀者通常不會認(rèn)為是自己不理解贝室,他們會想,這寫的什么玩意兒仿吞。
? ? 這很正常滑频,因為每個人的認(rèn)知不同,對符合自己認(rèn)知體系里的思想和觀點唤冈,自然會容易接受峡迷,對不符合自己思想觀點的東西,自然會本能的排斥你虹。
? ? 這看起來好像挺遺憾的:我送出的觀點你不懂绘搞,觀點還沒有出門就胎死腹中。但其實不然傅物,套用《西游記》里面觀音菩薩化身道士夯辖,勸孫悟空西去取經(jīng)說的一句話“世上自有度你之人,卻不是我”董饰。世上自有懂這位作者思想的人蒿褂,但卻不是這位讀者。各執(zhí)己見尖阔,各行其是贮缅,互不相干榨咐,各自在自己的圈子里玩耍也挺好的介却。
? ? 我把這個“一點不懂”的層次比喻成,作者認(rèn)為自己送出的是寶石块茁,而讀者卻以為是塊普通的石頭齿坷,隨手一丟。這樣也好数焊,就讓這塊寶石落到具有慧眼賞識它的人手里永淌,也算是才逢明主,馬遇伯樂佩耳。
? ? 第三個理解層次是:模模糊糊遂蛀,似懂非懂。
? ? 就是對作者觀點的表達(dá)干厚,好像懂但又不是很懂李滴。我認(rèn)為這是最糟糕的一種狀態(tài)螃宙。因為不是很懂的話,就容易產(chǎn)生理解上的偏差所坯,作者明明要表達(dá)的是這個意思谆扎,卻被讀者理解成是那個意思。作者被誤解了而不自知芹助,讀者誤解了別人也不自知堂湖。
? ? 如果說,“一點不懂”是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世界根本不相通状土,那么无蜂,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就是一個誤會的世界蒙谓。
? 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作者的表達(dá)有誤酱讶,也可能是讀者的理解有誤。但我覺得彼乌,讀者的理解有誤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泻肯。因為,作者在表達(dá)一個觀點的時候慰照,首先他心里面有一個明晰的想法灶挟,然后把這個想法通過文字從筆端表達(dá)出來,傳遞給讀者毒租。如果自己都不明晰的觀點是無法表達(dá)出來的稚铣。
? 這個表達(dá)的過程,其實就是作者對自己觀點進(jìn)行梳理的過程墅垮。所以惕医,寫文章要付出辛苦的勞動,但收獲最大的并不是看文章的讀者算色,而是寫文章的作者抬伺。
? ? 這個“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就是,寶石拿在手上灾梦,心里隱隱的覺得這是一塊寶石峡钓,但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出它是一塊寶石若河。有的人就會想能岩,到底是不是寶石我也搞不清,但也不能丟掉萧福,假如是寶石那我不就虧了嗎拉鹃?就放那兒吧。
? 也有的人會想:到底是不是寶石啊膏燕?于是就想辦法去求證炭庙。反復(fù)閱讀、查資料煌寇、問作者本人焕蹄,因為他不想因為自己的無知丟了那可能的寶石。
? 我就是那后者阀溶。
? 為自己鼓個掌腻脏。
? 文末,我是不是應(yīng)該應(yīng)景地來一首《掌聲響起來》银锻?
?
? 來永品,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