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慣了《敢死隊》系列中的中老年史泰龍熙掺,再看《第一滴血》中的青年史泰龍竟然有種逝者如斯夫的感覺。
《第一滴血》改編自戴維·默萊爾在197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量九,由特德·科特切夫執(zhí)導(dǎo)适掰,史泰龍自編自演的一部電影。
據(jù)說史泰龍對影片的初剪版本非常不滿荠列,甚至想自己掏錢將影片購回并銷毀类浪,不過當他得知無法如愿后,建議制片人將自己的戲份盡量剪掉肌似,于是影片時長被縮減了一半费就。
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川队,情節(jié)多少有點蒼白力细,故事也過于簡單。
故事隨著主人公蘭博的視角展開固额。警長把蘭博當成流浪漢眠蚂,想把他趕走。但是蘭博還是想返回小鎮(zhèn)斗躏,于是警長掏出了槍逝慧,將蘭博拘捕。面對無故的侮辱與責打啄糙,蘭博奮起反擊笛臣,跑出警局并當街搶了一輛摩托車,逃到深山里隧饼。之后他運用在越戰(zhàn)中學(xué)到的知識沈堡,對抗一批又一批的警察。最后燕雁,蘭博被他尊敬的上校感化诞丽,說出了越戰(zhàn)歸來后的遭遇以及心理落差鲸拥,束手就擒后故事就此結(jié)束。
然而率拒,這一場血案的發(fā)生崩泡,簡單點說就是蘭博想找個地方吃東西,但是警長不肯猬膨。一頓飯引發(fā)的血案角撞。
假如拋開越戰(zhàn)以及退伍軍人的因素,那么這部電影可以看成是地頭蛇欺負外來者的故事嗎勃痴?(請原諒我的業(yè)余和膚淺)
在小說里谒所,戴維·默萊爾對蘭博的描述是這樣的——看上去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伙子沛申。這點在電影里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劣领,不過警長都把他當成了流浪漢。很直接的就是以貌取人铁材。
或許以貌取人是人類的通病尖淘。除非是在特定的場所,不然當我們看到一個蓬頭垢面著觉、衣衫襤褸的人村生,我想大部分人心里面也會把他當成是流浪漢吧。
這是一個壞毛病饼丘,應(yīng)該改掉趁桃。古往今來,有很多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肄鸽。連大圣人孔子也免不了俗卫病,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里記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典徘,以貌取人蟀苛,失之子羽〈澹”像這種例子其實挺多的帜平,比如曹操失龐統(tǒng)。
三兩曾經(jīng)在杭州濱江區(qū)待過一段時間汛骂,有一次坐三輪車外出罕模,因為對那地方不熟评腺,于是就跟開三輪車的大叔聊天帘瞭,就是瞎聊瞎問,大叔也挺健談的蒿讥。聊著聊著才發(fā)現(xiàn)蝶念,原來這位其貌不揚的大叔是本地的農(nóng)民抛腕,自從田地被征收后就沒事做了,無聊之下就出來開三輪車度時間媒殉。但是担敌,大叔并不缺錢,家里有兩棟房子在出租廷蓉,是兩棟……
這件事三兩一直記在心里全封,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自我告誡:不能以貌取人。然而有時候桃犬,依然無法完全擺脫以貌取人的毛病刹悴。
比如:看到比較胖的人,會下意識的認為他不愛運動攒暇;看到在公共場合抽煙的人土匀,會下意識的認為他素質(zhì)不高;看到大吵大鬧的小孩形用,會下意識的認為他缺乏管教……
雖然之后自己立馬就會反思是不是太武斷了就轧,但是卻做不到杜絕這種念頭的產(chǎn)生。唯有在心中種下不能以貌取人的種子田度,希望能讓它生根發(fā)芽妒御。
當然了,只要你的才華和智慧夠出色每币,以貌取人就不存在的携丁。
就像雷蒙·阿隆評價讓-保羅·薩特那樣:“只要薩特一張口,只要他的智慧之光掩蓋了他臉上的疤疤癩癩的青春痘兰怠,他的丑也隨之消失了梦鉴。”
薩特是上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哲學(xué)家之一揭保,是一個優(yōu)秀的斜杠青年——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戲劇家/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肥橙。不過,最讓我直觀的感到他厲害的是秸侣,薩特任性的拒絕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存筏。
1964年,瑞典學(xué)院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xué)獎——“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味榛、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椭坚,已對我們時代發(fā)生了深遠影響”,但是薩特拒絕接受搏色。就是這么任性善茎!
因此,讓“警長”成為我們的告誡频轿,然后努力去做“薩特”垂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