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隔岸樵夫
全文3626字,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
毛姆是英國文學史上備受爭議的一位作家潜腻,雖然作品深受讀者追捧埃儿,但評論界對其并未給予太高評價,不過毛姆對自己的認知特別清楚:通俗作家融涣,二流水準童番。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引進國內(nèi),尤其是以《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最為耳熟能詳威鹿。很多中國讀者也是從這幾部小說開始認識毛姆剃斧,殊不知毛姆寫小說也是半路出家。他從小口吃忽你,幼年生活坎坷幼东,父母過世后被伯父收養(yǎng)。長大后做過會計科雳、醫(yī)生根蟹,后來才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作為跨世紀之交的小說家炸渡,毛姆見證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科技進步娜亿、物質(zhì)財富的急劇增長,以及精神文明與物質(zhì)文明極端失衡引發(fā)的兩次世界戰(zhàn)爭蚌堵。這使得毛姆早年就開始思考买决,西方社會物質(zhì)繁榮之下深刻的精神危機,并試著為當時社會探尋一條終極的救贖之道吼畏。這種探索在《人性的枷鎖》督赤、《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泻蚊。從滿足于繁榮安慰的現(xiàn)實躲舌,到追尋內(nèi)心的理想,再到救贖眾生的靈魂性雄,這三部小說見證了毛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由淺入深没卸,由物質(zhì)到精神,由小確幸到大解脫的升華秒旋。毛姆雖然頗為憤世嫉俗约计,冷酷犀利,但他仍以文人特有的慈悲為大眾尋求最終的靈魂安息之所迁筛。
一煤蚌、《人性的枷鎖》——打破人性的枷鎖,成家立業(yè),委身于世俗的幸福
該書出版于1915年尉桩,被稱為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筒占,因為書中主人公菲利普的遭遇,多半取材于毛姆個人真實經(jīng)歷蜘犁。菲利普從小身患跛足翰苫,9歲時父母雙亡,被伯父養(yǎng)育長大沽瘦。伯父是當?shù)貙B毜哪翈煾锕牵依镒诮虤夥諠夂瘢δ咳局挛隽担评找查_始信仰宗教良哲,把自己人生的全部意義傾注在宗教之上,以撫慰自己因跛足而備受欺辱的稚嫩心靈助隧。
當菲利普在圣經(jīng)上看到:“你們?nèi)粲行判闹欤灰苫螅坏苄袩o花果樹上的事并村,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巍实,投在海里,也必成就哩牍。你們禱告棚潦,無論求什么,只要信膝昆,就必得著丸边。”以為只要對上帝心懷堅定的信仰荚孵,上帝就會治好自己的腿疾妹窖。于是每晚睡覺之前,跪伏在冰涼的地板上一遍遍祈禱收叶。但一番折騰后毫無改觀的事實骄呼,讓他開始質(zhì)疑上帝的存在。后來跟維克斯和海沃德一番暢談判没,意識到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信仰著不同的信仰或真理蜓萄,宗教的權威性被大大削弱。如此看來澄峰,完全沒有非得信仰上帝的必要绕德,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
法國著名作家蒙田曾說:“我們并不是靠沉思冥想或憑我們自己的理解來獲得我們的宗教信仰摊阀,而是由外來權威和命令強加的。”當這種權威和命令遭到自我的拷問時胞此,對宗教的信仰就會變得相當脆弱不堪臣咖。菲利普起初就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仰,但宗教的幻滅漱牵,讓菲利普精神世界出現(xiàn)了巨大的真空夺蛇。于是菲利普開始從愛情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與米爾德里德的交往酣胀,讓菲利普的激情開始燃燒刁赦。他像著了魔一般對米爾德里德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闻镶,但絲毫未打動她甚脉,反而一度被她蒙騙。愛情的幻滅铆农,讓菲利普痛苦不堪牺氨,不得不再度思考自我存在的價值幻妓。
毛姆深受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所影響险掀,叔本華認為奶稠,“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草则,因為欲望永不能被滿足玄窝〈孓啵”而這一層層欲望钉汗,正是束縛人性的一幅幅枷鎖移袍。當菲利普擺脫了這些枷鎖爷绘,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時书劝,此時的毛姆只是給出了一個頗具存在主義色彩的答案:人生本無意義,委身于這種世俗幸福揉阎,又有何不可庄撮?正如文中菲利普所說,“曾經(jīng)想要看透這生活的復雜與無為毙籽,勾勒出一幅精妙絕倫洞斯、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也許由出生坑赡、工作烙如、婚姻、生育毅否、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才是最完美的模樣”亚铁。
此時的毛姆,在作品中展示了一種平凡人的幸福螟加,符合世俗的價值取向徘溢,頗為中規(guī)中矩吞琐。此時的戰(zhàn)爭還未大規(guī)模爆發(fā),雖迷茫但對現(xiàn)世仍抱有幻想然爆。但他隱隱約約意識到站粟,人生若是按世俗常理這么活下去,總感覺缺了點什么曾雕,人生的意義應不止于此奴烙,但摸索了半天,還是回到了原點剖张。這種若有所失的感覺切诀,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得到徹底的釋放。
二搔弄、《月亮與六便士》——倦怠于安穩(wěn)的生活幅虑,拋妻棄子,追求個人心之所向
若說《人性的枷鎖》是在追求世俗的幸福肯污,那《月亮與六便士》便是在追求人生的理想翘单。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已是不惑之年,原本事業(yè)有成蹦渣,家庭幸福美滿哄芜,但突然有一天卻拋下這一切,遠走他鄉(xiāng)柬唯,去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认臊,即使忍受著貧困和饑餓的折磨也毫不在意。用他的話說:“我必須畫畫锄奢,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失晴。”
當別人問他妻子怎么辦時拘央,他說他養(yǎng)了她17年了涂屁,她該學學自己養(yǎng)活自己了。問孩子怎么辦時灰伟,他又說他們已經(jīng)享受過很多人都未曾得到的幸福拆又,會有人照顧他們的。這種動機和心態(tài)栏账,著實不能被普通人所理解帖族。但斯特里克蘭德對于繪畫的渴望,讓他對世俗的享受毫無興趣挡爵,他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竖般。故事的最后,他流落到太平洋的一座孤島上茶鹃,遠離了西方的文明涣雕,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艰亮。
主人公如此違背世俗常理的選擇,其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系胞谭±龋《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時,正值1919年丈屹,一戰(zhàn)剛結束不久。西方文明積累的巨大財富伶棒,被戰(zhàn)爭毀于一旦旺垒,這種由繁榮幻象破滅所引發(fā)的迷失感和虛無感,讓越來越多的西方民眾開始陷入自我存在的危機肤无、思考人生的意義先蒋。于是毛姆在這本小說中以一種頗為偏激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宛渐,不失為一種選擇竞漾。
同時,毛姆還試著在小說中引入東方文化窥翩。太平洋上的孤島和照顧斯特里克蘭德的棕色女人业岁,仿佛隱喻著遙遠的東方有著解救眾生的答案。雖然沒有過多闡述寇蚊,但是毛姆對人生意義的探討笔时,已經(jīng)比之前更加深入一步。事業(yè)有成仗岸、家庭美滿這種世俗的追求允耿,開始讓位于為理想而奮斗的人生。
雖然這種絕對理想化的偏激扒怖,迎合了讀者求而不得的心理较锡,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憧憬。而想要真正地擯棄物質(zhì)生活盗痒,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蚂蕴,卻并非那么容易能做到。這更多的只是毛姆一個美好的愿望积糯,對蕓蕓眾生來講掂墓,操作性不太強,所以為了尋找一種可以解脫靈魂的終極救贖之道看成,毛姆把目光投向了東方印度君编。
三、《刀鋒》——超脫世俗川慌,以赤子之心游歷東方吃嘿,悟得眾生救贖之道
毛姆曾在《刀鋒》完稿后說:“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祠乃,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于可以一吐為快兑燥,對我而言亮瓷,這才是最重要的。”毛姆在這本書中降瞳,為對人生意義長達一生的追尋嘱支,提供了一個頗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書中的拉里是個飛行員挣饥,曾參加一戰(zhàn)除师,自從戰(zhàn)場上目睹好友慘死后,就一直在思考世間為何有惡扔枫,開始探尋人生的意義所在汛聚。他舍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漂亮的未婚妻,跑去巴黎看書學習短荐,去煤礦打工倚舀,去修道院修行。但這一切都未能幫他找到想要的答案忍宋。他意識到從西方文化中無法尋得內(nèi)心解脫之道痕貌,獲得長久的安寧。后來機緣巧合之下來到印度讶踪,見到了德高望重的甘尼沙大師芯侥,并在那里隱居下來。
在隱居的這兩年里乳讥,拉里潛心學習印度古典著作柱查,聽從甘尼沙大師的教誨,修身養(yǎng)性云石。終于在生日那天唉工,在山澗欣賞日出時,獲得了貫徹肺腑的愉悅之感汹忠。這種超脫世俗的大歡喜淋硝,使他的靈魂得以洗禮,內(nèi)心得以安寧宽菜,他終于“得道”了谣膳。他漸漸明白,“人類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铅乡,“塵世的幸福都是暫時的继谚,唯有無限(梵)才能給人持久的幸福”阵幸。
《刀鋒》出版于1943年花履,彼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還在進行芽世。歷史的悲劇又在重演,毛姆已經(jīng)深刻意識到诡壁,把幸福建立在對物質(zhì)的追求上济瓢,只會導致欲望的擴張,從而一次次走向自我毀滅妹卿。親歷過世界大戰(zhàn)和經(jīng)濟危機后旺矾,毛姆已經(jīng)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失去信心,開始向東方印度文化尋求最終的解脫之道纽帖。
在書中毛姆對印度文化做了一番闡述宠漩。印度文化認為,要想獲得持久的幸福懊直,只有達到人梵合一的境界,超脫輪回火鼻,達到涅槃之境室囊。那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通過長年累月的修煉魁索,也就自我完善融撞。而印度文化提倡的節(jié)欲正好可以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幫助世人早日得道粗蔚,超脫輪回尝偎。
所以在毛姆看來,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追求“人梵合一”的境界鹏控,并在這份追求當中不斷自我完善致扯,禁欲克己。這條路才是靈魂的終極救贖之道当辐,才可獲得長久的幸福抖僵,但這條路卻是困難重重、并不好走缘揪,正如書中引用的那句印度古語:“剃刀鋒利耍群,越之不易,古語有云找筝,得渡者稀蹈垢。”
結語
毛姆對人生的探索隨著閱歷加深而愈加通透袖裕。從《人性的枷鎖》曹抬,到《月亮與六便士》,再到《刀鋒》陆赋,我們看到有的人被生活錘得遍體鱗傷后沐祷,發(fā)現(xiàn)人生本無意義嚷闭,于是老老實實地成家立業(yè),享受平凡的生活赖临,滿足于塵世的幸福胞锰;有的人則是果斷拋棄了這份幸福,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兢榨,即使被貧窮嗅榕、饑餓、病痛折磨也在所不惜吵聪;而有的人凌那,則是不僅僅止步于物質(zhì)的充盈,理想的滿足吟逝,而是著眼于靈魂層面的安寧帽蝶,以空白之身、赤子之心游歷四方块攒,探索人生的終極意義励稳。他們的一次次嘗試,反映的正是毛姆內(nèi)心的一次次求索囱井。
而最后《刀鋒》的出版也標志著毛姆為這份長達一生的探索驹尼,畫上了一個句號。他從印度文化中庞呕,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答案新翎,為迷茫的西方世界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但是這份藥見不見效住练,卻是另當別論地啰。但他在這條探索之路上,對人生進行的諸多思考澎羞,也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我髓绽、認識人生的角度。這份思考一直流傳后世妆绞,啟迪世人顺呕,讓我們在人生迷途中,也能窺見些許光亮括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