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下旬揽趾,朋友圈、微博陸續(xù)開始有人論及“十八歲”這個話題苛骨。到了元旦假期這幾天篱瞎,簡直可以說得上鋪天蓋地的“十八歲”。
本來是90后最后一代人的成人式痒芝,可是到了網絡媒體上卻炸開了花——橫跨了幾個年代的“青年”們激情滿滿的曬出自己的18歲成年照片俐筋,一批“大兒童”紛紛發(fā)表宣言“等我明年18歲了,我也要發(fā)照片”严衬。其中不乏戲謔澄者,不乏嫉妒,大概更多的是發(fā)自心底的懷念和追憶请琳。
網絡媒體上戲謔后輩的“風氣”由來已久闷哆,網絡蓬勃發(fā)展的這些年,幾乎隨處可見的“70后”鄙視“80后”单起;“70后”抱怔、“80后”的共同鄙視“90后”。
可實際上嘀倒,無論是“垮掉的一代”也好屈留,“腦殘”也好,個別人的極端表現(xiàn)并不足以成為一代人身上的標簽测蘑。
“80后”走上社會灌危,有了擔當,沖在了各個社會崗位的第一線碳胳,“90后”結婚生子勇蝙,成為了新時期的生力軍,人總要成長挨约,一代新人總要換舊人味混,時光饒過誰啊。
依稀記得當初讀《射雕英雄傳》诫惭,華山論劍好像是十八年(還是二十幾年-_-||)一次翁锡,大概解釋是十多年的時間,一代舊人漸漸老去馆衔,一代新人要出來闖蕩江湖瘟判,不是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歷史的發(fā)展必然角溃。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拷获,一些前輩瞧不起職場菜鳥减细,處處把人當奴隸使喚刀诬,事事把人當傻子邪财。職場新人欠缺的是經驗,但不是智商和情商质欲。試想如果一代代新人都不如老人的話,人類社會哪里還能進步嘶伟。
看到許多朋友分別曬了不同時期的照片怎憋,頓時覺得平日嘻嘻哈哈的朋友圈里除了戲謔的狂歡,更是多了些許的傷感九昧。那些青春喜樂哀愁的歲月中,曾有過對未來無數(shù)的幻想铸鹰,曾有過對校園外的世界太多的憧憬癌别。一轉眼十八歲的年華已經永遠定格在相框里,烙印在記憶深處蹋笼,這么一次“十八歲”的成年式,成為了引爆幾代人共同追憶青春年少的導火索剖毯。
一個人不同時期圾笨、不同階段的照片會有朋友圈里不同的人為他見證,這些人就是人生旅途上不同階段的旅伴逊谋。雖然誰也不一定能陪著誰永遠走下去擂达,但這所有旅伴相互間的記憶片段便組成了彼此完整的人生旅途。
你看到他發(fā)的十八歲照片胶滋,那照片分明是一張鏡子板鬓。你會想到,哦究恤,他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穗熬,那個時候我在他身邊,那個時候的我是這個這個的樣子丁溅。
我曾經最為震撼的看到一張母親十八歲時的照片唤蔗。
那個年代也只有成年這樣的重要紀念日才有機會留下彌足珍貴的一張黑白照片。
照片上的母親何其青春年少,充滿朝氣妓柜。她當時又哪里會知道今天坐在窗邊抱著孫子玩耍的自己會走過怎樣的一段旅途呢箱季。
愿2018還在追憶十八歲的人們,回憶中滿是幸福和快樂棍掐。
若干年后再追憶今天藏雏,同樣滿是喜悅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