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世界》節(jié)目里攻晒,我們經常看到班挖,很多食草動物的幼崽鲁捏,在能夠站立起來后,就要和父母一起奔跑。因為猛獸捕捉獵物给梅,可不考慮年齡假丧。
相比之下,做人類的“幼崽”动羽,那可真叫幸福:不僅有一個漫長的嬰幼兒期包帚,完全處在成年人的照顧下;還有一個漫長的兒童期运吓,慢慢在學校里學習文化的知識渴邦,仍然基本不用承擔、社會義務拘哨∧彼螅——人們還為這一階段的兒童,設立一個節(jié)日倦青,叫“兒童節(jié)”瓮床!
習焉不察,很多人覺得這一切自古就有产镐、天經地義的隘庄。但事實上,兒童的概念不是從來就有癣亚,它的產生不過是文藝復興以來的幾百年時間丑掺。童年的誕生,是因為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導致的逃糟。
這就是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吼鱼,在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這本書里所闡發(fā)的道理。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绰咽,1931-2003)菇肃,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取募,首創(chuàng)了媒體生態(tài)學專業(yè)琐谤。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玩敏、歷史學斗忌、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在電視等電子媒介的侵蝕下旺聚,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织阳,人類的童年概念正在消逝,導致很嚴重的后果砰粹。
一唧躲、文藝復興之前,中世紀歐洲沒有“兒童”概念
尼爾·波茲曼認為,“兒童”的觀念不是天然就有的弄痹,而是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而產生的:沒有高度發(fā)展的羞恥心饭入,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在歐洲歷史上肛真,文明發(fā)展到古希臘時代谐丢,都還沒有一個詞與今天的“兒童”(大致是6—14歲期間)這個詞對等。一個人到了7歲以后蚓让,就被視為成年人的早期階段乾忱。
古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Quintilian,約35—約100年)宣稱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凭疮,尤其是性秘密饭耳,這是初步涉及了“童年”的概念。但直到300年后执解,古羅馬才出臺了一部法律寞肖,確認“兒童”需要區(qū)別對待。
兒童理念的發(fā)展剛起步衰腌,就被中世紀打斷新蟆。在一千年間,識字文化消逝右蕊,所有重要的社會交往都是通過口頭的方式琼稻、面對面進行的。因而饶囚,一個人只要超過7歲帕翻,能夠駕馭語言,會說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說的和理解的一切萝风,就不再被視為兒童了嘀掸。
他們生活在成人的社會中,沒有分離機構加以限制规惰。他們有機會接觸該文化中幾乎一切的行為方式睬塌,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儀式,包括葬禮歇万,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們知道死亡琳省。
中世紀的童年辨萍,實際上在7歲就結束了。正如天主教會指定7歲為理性的年齡牵舱,人長到7歲時便應該明白是非的差別圆仔。
從語言學來看摇天,直到 17世紀宠哄,歐洲用來指代青年男性的詞也可以用來指代30、40或50歲的男子呻粹,因為在法語、德語或英語里苏研,指代7歲到16歲之間的青年男性的詞并不存在。
近年來腮郊,我們社會有很多人發(fā)現(xiàn)并詫異于歐洲中世紀的童話怎么那么暗黑摹蘑。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并沒有兒童這個概念的存在。一個成年人知道的轧飞,超過7歲的人就都可以而且應該知道衅鹿。今天我們的兒童文學小心翼翼切除一切黑暗面的做法,當時根本不存在过咬。
同樣道理大渤,一個今天所說的“未成年人犯罪”,在中世紀也不存在豁免的掸绞。十多歲的小孩子犯罪泵三,照樣上絞架。
二衔掸、印刷媒介創(chuàng)造了童年
尼爾·波茲曼認為烫幕,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fā)明之一。產生童年的關鍵在于印刷技術的發(fā)明敞映。
在中世紀较曼,年幼者和年長者都不識字,他們的思想就局限在“此時此地”振愿。人人共享同樣的信息環(huán)境捷犹,生活在同樣的社會和知識世界里,不需要有兒童概念冕末∑记福——當然,這樣的后果就是栓霜,中世紀的人翠桦,不論年齡大小,其行為都以幼稚為特征胳蛮。
有了印刷術销凑,成年就變得需要努力才能得來。它變成了一個象征性的成就仅炊,而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成就斗幼,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抚垄,才能變成成人蜕窿。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谋逻,他們必須接受教育。于是歐洲文明重新創(chuàng)造了學校桐经,童年的概念也變成社會必需毁兆。
兒童在社會上的地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學校是為培養(yǎng)有文化的成人而設計的阴挣,兒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縮影气堕,而是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即未發(fā)展成形的成人畔咧。
當兒童和成人變得越來越有區(qū)別時茎芭,每個階層都盡情發(fā)展各自的符號世界,最終人們開始接受兒童不會誓沸、也不能共享成人的語言梅桩、學識、趣味拜隧、愛好和社交生活宿百。
對于洛克和多數(shù)18世紀的思想家來說,不識字和童年密切相關虹蓄、不可分割犀呼,成年被定義為具備完全的語言能力。成人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兒童為將來能夠應付成人的符號世界而作準備薇组。
發(fā)展到19世紀50年代外臂,在整個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都已經成為社會準則和社會事實律胀。 童年宋光,進而被看作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成為一個超越社會和經濟階級的理想炭菌。
三罪佳、電子媒介正在使童年“消逝”
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黑低,然后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赘艳,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
這種現(xiàn)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克握?
波茲曼認為蕾管,從摩爾斯發(fā)明電報開始,信息變得無法控制菩暗,整個世界信息泛濫掰曾。從電報到電視,電子媒介正在爭奪原來屬于家庭和學校的信息控制權停团,改變了兒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種類旷坦、信息的質量和數(shù)量掏熬、信息的先后順序以及體驗信息的環(huán)境。
所有這一切對童年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秒梅。
童年原本是一種環(huán)境的結果旗芬。16至20世紀的書籍文化,創(chuàng)造一種知識壟斷捆蜀,將兒童和成人分離:一個完全識字的成人能接觸到書中一切神圣的和猥褻的信息岗屏,接觸到任何形式的文字和人類經歷中有記錄的一切秘密;兒童則不能漱办。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是兒童婉烟,他們被要求去上學娩井。
自從有了電視,這個信息等級制度的基礎就崩潰了似袁。
電視首先是一個視覺媒介洞辣,人們是“看”電視,不是“閱讀”電視昙衅,也不是“聽”電視扬霜。
看,對于成人和兒童而涉、知識分子和勞動者著瓶、傻子和智者都沒什么兩樣,這就意味著電視節(jié)目不需要以“兒童”和“成人”來進行分類啼县。就是說材原,電視重新創(chuàng)造出十四五世紀時代的傳播條件,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季眷。
兒童從未像現(xiàn)在一樣對成人生活有那么多的了解余蟹。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時,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子刮。
這就是尼爾·波茲曼所說的“童年的消逝”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