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想到會在一部20年前的老片子里和年輕的劉若英相遇哩俭。
在這部名叫《征婚啟事》的老電影里绷跑,她叫家珍,眼神和名字一樣明亮凡资,留著利落短發(fā)砸捏,滿臉的膠原蛋白。她在一張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隙赁,自此開啟了無數(shù)荒誕的相親經(jīng)歷垦藏。
2
家珍每次約定見面的地方都在同一家餐廳。在這方小小的相親餐桌上呈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視角伞访,一種是家珍觀看相親對象的視角掂骏,一種是家珍被相親對象觀看的視角。無論是哪一種視角厚掷,對于觀眾來說都形成了一個旁觀和偷窺的角度弟灼。因為人與人的無解是常態(tài),所以觀眾希望從偷窺中看到真相蝗肪。
有意思的是袜爪,讓人無法接受的并不是真相蠕趁,而是而是他們用以掩飾真相的方式是如此欲蓋彌彰薛闪,簡直令人感到一種生而為人的尷尬和羞憤。
比如有的人來相親只是為了滿足生理欲望:
例如那位在席間大談飯島愛的房產(chǎn)中介俺陋,他通過這種性暗示的方式獲得口腔快感豁延,以此游離在道德邊緣昙篙;
也有把性交易擺上臺面的男人,比如那位一直顧左右而言他的皮條客诱咏,他指責家珍歧視妓女苔可,因為“職業(yè)不分貴賤”;
再比如那位給家珍算命的油膩男人袋狞,他只想通過相親打一炮焚辅,還必須免費,因為“不喜歡給錢的感覺”苟鸯,這是他所謂打炮的“原則”同蜻。
也有的人來相親是為了找尋安全感:
比如那位身處娛樂圈的男演員,故意喬裝成一個跛子畫家早处,原因如果女方不嫌棄自己是殘疾人湾蔓,那對方才值得交往;
比如那位一直戴著墨鏡的配音員砌梆,他有著驕傲的自尊默责,喜歡處處壓制對方,但他說自己每天都要說好多話咸包,只想找一個可以傾聽的人桃序;
他們漏洞百出的謊言令人啞然失笑,他們振振有詞的借口令人無言以對诉儒。他們偽裝自己葡缰,卻要求對方袒露真心。
然而忱反,清澈見底的真相是否就更容易承受呢泛释?導演隨之回答觀眾:所謂真誠温算,有時候掌握不好分寸茄茁,就成了真誠的綁架。
比如金士杰所扮演的那位小學教員愈犹。他說自己花了20年的時間去想要不要結(jié)婚勋颖。他坦承生命中那些孤僻、脆弱的時刻茄厘。他說下班后的自己喜歡發(fā)呆径筏,像一個盆景聊训。他懷念父親為母親唱的歌勋拟,說到這里他自顧自唱起來啸胧,這時候贝椿,這個45歲的男人臉上竟然綻放出10歲男童才有的那種神往和羞澀陷谱。
這是電影里最幽深烙博、最細膩一刻,令人忍不住要陷落到雪崩一般的溫柔里。但當家珍開玩笑地問他习勤,如果我要用你一個月的工資買一件衣服呢?他立刻從一個充滿靈性的靈魂焙格,變回一具枯骸图毕。
再比如帶著智障兒子一起來相親的母親。家珍一再提醒她眷唉,她的兒子不具備自理生活的能力予颤,不適合征婚,但這位母親仍在自說自話冬阳。她相信兒子只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蛤虐,她所需要的是找到對的人與他一起共享這個精神世界。她想為兒子找的不是結(jié)婚對象肝陪,而是另一個母親驳庭,一個無怨無悔的救世主。
導演的“狠”在這里展露無疑氯窍。他痛恨堂而皇之的偽裝者饲常,也討厭不自知的惡。當你扒掉那層“母愛”的圣光狼讨,卸下那位45歲的小學老師理想主義的面具贝淤,你看到了背后隱藏的雞賊和算計。然而他們的痛苦又是如此真實政供,他們的自卑和自私播聪、孤僻和脆弱,在這茫然又龐雜的世界里布隔,有一種義無反顧的悲壯离陶。
這種分不清是喜劇還是悲劇的底色,讓人笑到最后衅檀,再也笑不出來枕磁。
3
最有意思的是,電影的主角家珍在這場大型表演秀中也并不是無辜的人术吝。
比如她故意篡改自己的姓氏计济,卻被一個盲人當面揭穿。
她也曾和一個坐過牢的男人有過一段情愿排苍÷偌牛可當他們上了床,家珍只想嚎啕大哭淘衙。她感到空虛和徒勞传藏,她本像用這樣的方式去懲罰那個在電影里從沒露面的男主角,最后卻發(fā)現(xiàn),她只是在懲罰自己毯侦。
直到這時哭靖,觀眾才會發(fā)現(xiàn)這個相親故事到最后,是一出關(guān)于愛而不得的悲劇侈离。
家珍曾經(jīng)問她大學時的心理導師试幽,愛是痛苦,但不愛更痛苦卦碾,怎么辦铺坞?對方回答,一切不過都是選擇洲胖,選擇自己所能承受的济榨。愛是本能,而情是責任绿映。當愛到無能為力擒滑,應該學會在一段關(guān)系中努力去超脫自己。
作為秘密的交換叉弦,他告訴家珍橘忱,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但他選擇過有妻兒的普通人的生活卸奉,因為這是他所能承受的钝诚,也是他超脫的方式。
看到這里榄棵,你會驚異于歷史的輪回與時間的無用凝颇。20年前的單身女青年所遭遇的困境,與今日并無不同疹鳄。20年前所見到的同性戀拧略、易裝癖、皮條客瘪弓,也與今日大同小異垫蛆。甚至人們應對各自困境的方式,其實也不見得有多少長進腺怯。一樣苦中作樂袱饭,一樣細水長流。
至此呛占,影片終于褪去了表皮的那層笑料虑乖。導演的姿態(tài)也不再憤懣,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確切的悲憫晾虑。我想陳國富導演一定早在拍這部電影前就想通了這一點:噱頭和話題從來不是生活的重點疹味,而只是生活的一個變調(diào)仅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