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書摘:《沉思錄·1》
每個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死去谍咆,所以我們有必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猿妈。假如你相信神靈的存在,那么死亡本身就不是一件讓你內(nèi)心恐懼的事情,因為神靈不會把善良的人打入地獄……生死榮辱逼争、苦樂甘甜等各種事情都會平等地發(fā)生在好人與壞人的身上确丢,卻并不一定會讓我們潛心向善或者自甘墮落魂那。故而六敬,這些事物本身并非具有善或惡的本性。
世間事矾缓,稍縱即逝怀酷!對整個宇宙而言,這些事物的本體消失不見了嗜闻,而對時間進程而言蜕依,則是對這些事物記憶的模糊直至徹底遺忘。世間所有可感知的事物琉雳,無不具有這樣的特性样眠。就算是那些帶有快樂誘惑或帶有恐懼的痛苦,以及那些所謂的聞名海內(nèi)外的虛名都符合這一特性規(guī)律…我們的理性力翠肘,也應(yīng)甄別出那些用嘩眾取寵的言辭檐束、觀點來獲得“好名聲”的偽善之輩。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死亡本身:如果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束倍,運用自我反省的抽象思維能力把與死亡有關(guān)的所有想象都進行逐一解析被丧,那么他就會把死亡本身看做是一種符合自然本性的輪回運轉(zhuǎn)規(guī)律;如果對自然世界的輪回運轉(zhuǎn)還心存恐懼绪妹,那么這樣的人只能說是太小孩子氣了……
人世間最可嘆可憐的事情就是如某個詩人所提到的那樣:世俗的凡人費盡心思地到處打聽并反復詢問著九泉之下的事情甥桂,或者挖空心思去揣測隔壁鄰居們的想法。他們所沒有認識到的是邮旷,其實一個人只要專注于自己心中的神靈并虔心尊奉神靈就可以讓自己功德圓滿了黄选。在對神靈盡顯虔誠尊奉之心的時候,要摒棄腦海中的欲念和自私自利之心婶肩,切莫對來自神靈與人的饋贈心存不滿之情办陷,唯有如此,才可做到內(nèi)心的純潔律歼。因為民镜,神靈賜予我們的饋贈,是充滿美德险毁、值得我們敬奉的東西殃恒,而來自人的饋贈植旧,則由于我們相互之間的血脈相連而值得我們珍惜與愛護……
就算你自己應(yīng)該活上三千年辱揭,甚至數(shù)萬年离唐,但請時刻謹記:每個人所失去的不會是別的什么,而只有他現(xiàn)在的生活问窃;每個人所享有的也不是什么別的什么亥鬓,也只有他現(xiàn)在的生活。無論壽命長短域庇,這一真理都同樣適用嵌戈。雖然每個人的過去并不一樣,但是每個人的現(xiàn)在都是平等的听皿。往事都是過眼云煙熟呛,逝去的歲月如白駒過隙。對一個人來說尉姨,無論是過去的歷史還是未來的歲月都是奪不走的庵朝,既然是一個人未曾擁有的東西,怎么可能被別人搶走呢又厉?還有兩件事情必須銘記在你的心中:第一件事情是九府,所有來自永恒的事物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而且以循環(huán)不斷的形式出現(xiàn)覆致;第二件事情事侄旬,尚在人世的長壽者與即將離開人世的人所失去的東西完全一樣。因為煌妈,只有當下才是可能被奪走的東西儡羔。如果這是個客觀真理,即每人只能擁有當下璧诵,那么誰都不可能會失去一件他不曾擁有的東西……
一個人短暫倉促的一生汰蜘,只是蠻荒宇宙中的“一粟”,而宇宙物質(zhì)才是其巨大的“滄喝”鉴扫。人的感知總有不足的地方,而人的身體也會塵歸塵澈缺,土歸土坪创。靈魂也只是最大打轉(zhuǎn)一會兒工夫的漩渦,而命運實際上是無法占卜的姐赡,最后莱预,所謂的聲望也只是沒有真憑實據(jù)的虛名∠罨總而言之依沮,人類肉體所有的一切仿若匆匆逝去的水流,人的靈魂內(nèi)在也只是黃粱一夢,隨時可能在世間蒸發(fā)危喉,生命總是在一場戰(zhàn)爭中度過宋渔,我們都是生命的匆匆過客,所有的好名聲在我們死后歸于湮滅辜限。既然如此皇拣,人還需要什么信念上的引導呢?答案就是:哲學薄嫡,而且哲學是唯一的解答氧急。真正的哲學可以成為我們心中的守護神,讓我們免受暴力與傷害毫深,讓我們可以不被世俗的痛苦與歡愉所侵擾吩坝,也不去做漫無目的的事,不會犯錯或做出偽善的事情來哑蔫,最后钉寝,我們也不必執(zhí)著于需要別人做或不做什么事情的的迫切心情之中。除此之外鸳址,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瘩蚪,我們要坦然面對并欣然接受。事情的發(fā)生之地便是它的根源之地稿黍,因即是果疹瘦、果即是因。
出處:P14——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