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蝴悉,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祭示,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并稱為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大代表人物谴古。
1870年2月7日质涛,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郊區(q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稠歉,盡管家庭富裕,但阿德勒的人生自童年開始便充滿了磨難汇陆。從小就患有佝僂病的他看上去又矮又丑怒炸;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毡代,此后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阅羹;五歲時,阿德勒因為肺炎險些喪命教寂。所有這些經歷讓阿德勒從小就對生活充滿了深深的恐懼捏鱼,于此同時,自卑的種子也開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孝宗。但生活的磨難并沒有讓阿德勒消沉下去穷躁,他沒有逃避,恰恰相反因妇,這位命途多舛的少年懷著巨大的勇氣與生活進行搏斗问潭。經過不斷努力,年輕的阿德勒順利進入了維也納醫(yī)學院并于1895年獲得了醫(yī)學博士學位婚被。
作為一名醫(yī)生狡忙,阿德勒在從業(yè)過程中開始對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產生極大的興趣,并在1899年結識了弗洛伊德址芯,此后便開始研究心理學并成為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灾茁。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師徒二人漸漸在學術研究上出現(xiàn)了矛盾谷炸,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在性的因素北专、潛意識、人格和夢旬陡,以及對神經癥的病因和療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都存在分歧拓颓。1911年,阿德勒公開發(fā)表文章闡述精神分析的問題所在描孟,并退出了精神分析學會驶睦。1912年,阿德勒正式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會”匿醒,并從此致力于發(fā)展和完善“個體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场航。直到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赴蘇格蘭亞伯丁做講演時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廉羔,享年67歲溉痢。
繼《生活的科學》之后,《自卑與超越》是我翻譯的第二本阿德勒的著作。在將近一年的推敲修改中适室,我反復地與這位命途多舛但內心堅毅的心理學家對話嫡意,并日益強烈地感受到阿德勒及其個體心理學的獨特魅力举瑰。
每個人對于人性的理解都來源于對自我的理解捣辆,這一點在心理學家身上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事實上此迅,阿德勒在本書中闡述的很多重要觀點都來源于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對于這些經歷的理解汽畴。因為從小身體不好,所以他在日后的研究中非常重視生理器官缺陷對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影響耸序;因為母親偏愛哥哥忍些,所以他從小就深感自卑,并不斷努力試圖超越哥哥從而獲得母親的青睞坎怪。而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促使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把“超越自卑與追求優(yōu)越”作為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罢坝。阿德勒認為,個體生來就有追求優(yōu)越的內驅力搅窿,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嘁酿,個體會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男应。與此同時闹司,自卑感則是個體的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為個體追求優(yōu)越提供了根本動力沐飘。
不同于弗洛伊德長篇大論的晦澀理論游桩,阿德勒用一種咨詢師特有的溫柔態(tài)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研究問題耐朴。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借卧,作者按照個體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結合自己的生活和臨床經驗筛峭,系統(tǒng)地梳理并分析了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形式铐刘、本質和根源。
關于早期記憶蜒滩,阿德勒說滨达,發(fā)生過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為發(fā)生過什么俯艰。每個人都在用精心挑選的記憶編造著自己的生活捡遍。無論這些記憶是真是假,都代表了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竹握,以及你對自我的認知画株。
關于職業(yè)發(fā)展,阿德勒說,個體一般在十二到十四歲的時候就會對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形成清晰的認識,并會形成較為具體的職業(yè)目標槽袄。而如果到了這個年紀瘪菌,孩子仍然對以后的人生迷迷糊糊缺乏目標,也并不意味著他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紧卒。他心里可能懷著非常遠大的志向,但是因為缺乏勇氣诗祸,所以不敢開口讓別人知道跑芳。
關于愛情與婚姻,阿德勒說直颅,如果愛情中的男女雙方都全心全意地為對方付出博个,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受制于人。只有雙方都保持這樣的態(tài)度功偿,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盆佣。只有真心為對方付出了,彼此之間才會有幸感岛桑可言共耍。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你知道自己的價值养葵,你感到自己是無可代替的征堪,你確信對方需要你,你相信自己在婚姻中的表現(xiàn)無可挑剔关拒,你既是對方的伴侶也是對方的摯友佃蚜。
關于子女教育,阿德勒說着绊,如果孩子抗拒父母對自己的教導谐算,他就總能找到父母的弱點并進行反擊。德國一位非常著名的社會學家發(fā)現(xiàn)归露,很多罪犯都來自打擊犯罪的家庭洲脂,他們的父母往往是法官、警察或獄警剧包,而很多教師子女的學習成績也常常落后于其他學生恐锦。我的經驗也是如此。我遇到很多醫(yī)生的孩子都患有神經癥疆液,而很多牧師的孩子則成了少年犯一铅。
通過對這些生活問題的系統(tǒng)闡述,阿德勒引導著我們逐步地認清自我堕油,讓我們明確地覺察到自我與他人潘飘、與社會的關系模式肮之。而書中對于問題兒童、犯罪預防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分析也非常值得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閱讀學習卜录。不僅如此戈擒,在對于各種人生問題的論述中艰毒,阿德勒所流露出的思想智慧也非常發(fā)人深省筐高。
縱觀本書的所有章節(jié),有一個頻繁出現(xiàn)的詞现喳,就是interest凯傲。這個詞可以翻譯為關心犬辰、興趣和利益嗦篱。在處理人生中的種種問題時,阿德勒一再強調幌缝,要心懷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灸促,要培養(yǎng)對他人和社會的興趣,要時刻以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為先涵卵。而事實上浴栽,心懷善意和勇氣,以謙卑合作的態(tài)度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轿偎,也正是每一個勢單力薄的個體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立足生根的秘訣所在典鸡。
與弗洛伊德“性本惡”的觀點相反,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意志和愿望坏晦。他拋棄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潛意識萝玷,把目光轉向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外在因素,他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昆婿,對于社會的興衰和人類的進步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球碉。阿德勒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他摒棄了弗洛伊德那種對社會和人性的悲觀失望仓蛆,而是讓人們看到未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睁冬,從而對未來和自己充滿信心。這種改變無論是對當代社會還是心理學的發(fā)展看疙,都是非常重要的豆拨。
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能庆∈┖蹋”阿德勒不僅是敢于直面自卑的真正的勇士,他更是勇于追求優(yōu)越的希望的傳播者相味。無論是過去拾积,現(xiàn)在殉挽,抑或未來,勇氣和希望都是信念拓巧,是武器斯碌,也是安慰。阿德勒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偉人肛度,《自卑與超越》也是一部值得再讀的經典傻唾。斯人已逝,精神常留承耿。僅以此譯本冠骄,獻給所有心懷善念自強不息的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