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看過哈佛的《幸福公開課》期升,覺得獲益匪淺惊奇,最重要的是接觸到一門叫做“幸福心理學”的課,終于明白了原來在正常播赁、病態(tài)之外颂郎,人們也開始追求更好了。
追求快樂就是人追求更好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容为,什么人會天天自尋煩惱乓序,自找沒趣呢寺酪?關(guān)于“快樂”我們腦子里其實有很多類似的詞語,比如幸福替劈,快樂寄雀,開心,喜悅陨献,有趣……它們都指向一種讓人舒服的狀態(tài)盒犹,這里,我們暫且把它們都歸納在“快樂”這個概念之下吧眨业。
現(xiàn)在如果問你急膀,你覺得怎樣才能快樂?你或許會說龄捡,自己的愿望得到滿足就會快樂卓嫂。我們常認為,只要換個工作聘殖、找到老公命黔、買了新車、寫完小說就斤,或是付完房貸悍募,做完諸如此類的事,就能讓自己快樂得不得了洋机。然而坠宴,等我們真正達到這些期望的時候,卻沒有感覺真的快樂绷旗。我們會面對新工作的不順利喜鼓,老公朝你發(fā)脾氣,新車買了一堆問題衔肢,房貸付完沒了存款庄岖,小說投稿總是被拒,也就是說角骤,生活總是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隅忿,我們的愿望永遠無法滿足。
你可能會說邦尊,快樂其實在于過有意義的人生背桐。《天下無賊》里面傻根不是說么蝉揍,“認貨著就是要做有一意的事链峭!”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又沾,幾乎什么都能夠忍受弊仪。生活有意義熙卡,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励饵,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再膳。前一陣子看了《西部世界》這部口碑爆棚的美劇,我反復問自己曲横,我是不是某個公司制造出來的負責接待身邊游客的服務(wù)人員喂柒,我的劇情設(shè)定,性格特點和人生意義其實都是別人賦予的禾嫉,而我卻全然不知灾杰。我是不是也該試試看,自己身體里有沒有螺絲熙参,有沒有集成電路艳吠。
意義的本質(zhì)是故事,是一個自己相信的故事孽椰。但是你會信一輩子么昭娩?總有些時候,你自己都開始質(zhì)疑這樣的故事黍匾。很多明星出名以后栏渺,開始走上了吸毒的道路,他們當初應(yīng)該也有自己的演藝事業(yè)夢想的锐涯,可是為什么最后變了味了呢磕诊?因為他們自己經(jīng)歷了很多事,讓他們逐漸開始鄙視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纹腌。他們的意義無法帶來快樂了霎终,于是他們求助于毒品,讓生化機制來給我們帶來快樂升薯。知乎上有一篇文章為我們比較并分析了性愛莱褒、海洛因、冰毒能夠帶來的快感的強度涎劈,你會發(fā)現(xiàn)广凸,相對于費腦筋想出來的意義,生化機制更為直接地給我們帶來了快樂责语。
不管任何文化炮障、任何時代的人目派,他們對生活經(jīng)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坤候,但是身體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機制都一樣。
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企蹭,盲目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白筹。但這也就是說智末,我們對生活所賦予的任何意義,其實都只是錯覺徒河。
現(xiàn)在看來系馆,如果快樂是在于覺得生命有意義,想要更快樂顽照,就得要騙自己騙得更徹底由蘑。如果快樂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樂代兵,就得操縱我們的生化系統(tǒng)尼酿。還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
以上兩種論點都有一個共同假設(shè):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不管是感官的快感還是生命有意義)植影,而想要判斷快不快樂裳擎,靠的就是直接問他們的感受。
然而思币,大多數(shù)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鹿响,都與自由主義不同。這里對快樂最為關(guān)心的谷饿,當屬佛教惶我。
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博投,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指孤,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根據(jù)佛教的觀點贬堵,大多數(shù)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恃轩,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受苦黎做。于是叉跛,人類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悅的感受蒸殿。然而筷厘,這是大大的誤解。事實是宏所,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zhì)或意義酥艳。主觀感受就只是一種電光石火的波動,每個瞬間都在改變爬骤,就像海浪一樣充石。不論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覺得生命是否有著意義霞玄,這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已骤铃。
人想要離苦得樂拉岁,就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惰爬。如此一來喊暖,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慘撕瞧;雖然愉悅陵叽,但不再干擾心靈的平靜。于是丛版,心靈變得一片澄明咨跌、自在。這樣產(chǎn)生的心靈平靜力量強大硼婿,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象锌半。這就像是有人已經(jīng)在海灘上站了數(shù)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寇漫,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刊殉,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州胳。就這樣一天又一天记焊,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得幾近發(fā)瘋栓撞。最后終于氣力用盡遍膜,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瓤湘。忽然發(fā)現(xiàn)瓢颅,這樣多么平靜啊弛说!
佛教與現(xiàn)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挽懦,在于都認定快樂不在于外在條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于木人,真正的快樂也不在于我們的主觀感受信柿。我們?nèi)绻綇娬{(diào)主觀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醒第。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渔嚷,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覺良好的心里感受了稠曼。
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自己的感覺形病、想法、好惡就組成了自己,但這是一大錯誤窒朋。他們感覺憤怒的時候搀罢,心里想“我很生氣蝗岖,這是我的憤怒”侥猩。于是這一輩子做的,都是想要避開某些感受并追求另外某些感受抵赢。但他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欺劳,苦真正的來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追求铅鲤。
選自《人類簡史》
所以划提,或許我們需要承認,自己快不快樂邢享,并不是自己說了算的鹏往,執(zhí)著在感受上,并不是明智之舉骇塘。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經(jīng)常會局限伊履,認為一些事情或者事物代表了自己,其實什么都代表不了你款违,現(xiàn)在社會是人文主義盛行的時代唐瀑,也就是說,我們崇拜的是人類本身了插爹。
斯芬克斯神像面前之所以刻著認識你自己哄辣,按照人文主義來看,是因為你自己是一座巨大的寶藏赠尾,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人力穗,你的認識不但塑造了你自己,也塑造了你的快樂气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