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說起
讀過人教版歷史教科書的同學庇勃,應該都還記得這張秦始皇的插圖吧:
可是擦俐,秦始皇真的長這樣嗎脊阴?《史記》上說,大梁人尉繚是這樣描述秦王的:“秦王為人蚯瞧,蜂準嘿期,長目,摯鳥膺埋合,豺聲备徐,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甚颂,得志亦輕食人蜜猾。”郭沫若在《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中解讀道:
前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振诬,特別是“摯鳥膺”蹭睡,現(xiàn)今醫(yī)學上所說的雞胸,是軟骨癥的一種特征赶么〖缁恚“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豺聲”是表明有氣管炎辫呻。軟骨癥患者清钥,骨的發(fā)育反常,故爾胸形鼻形都呈變異放闺,而氣管炎或支氣管炎是經常并發(fā)的循捺。有這三種征候,可以下出軟骨癥的診斷雄人。
這描述與教科書中的偉岸形象比起來从橘,差別還真大念赶。那么,除了文字記載恰力,秦始皇有沒有畫像叉谜、雕塑等流傳下來呢?據(jù)夏玉潤在《漫談朱元璋畫像之謎》中介紹:“關于皇帝畫像踩萎,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北魏張彝編繪的《歷帝圖》停局,上自伏羲,下至東晉恭帝香府,號稱歷時3207年董栽,收帝王128位,共5卷企孩。類似《歷帝圖》的畫卷锭碳,晚唐張彥遠曾有8卷流行。惜上述《歷帝圖》均佚勿璃。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古帝王圖》擒抛,相傳是唐人閻立本所繪,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帝王肖像畫补疑∑缁Γ”
所以,在《歷帝圖》中莲组,應該是有秦始皇的畫像的诊胞,只可惜現(xiàn)在看不到了。
正史中記載的帝王長相
在充滿神話傳說的上古時代锹杈,帝王或者圣賢都是天生異象的撵孤,東漢王充在《論衡·骨相篇》中議論道:“傳言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嬉橙,帝嚳駢齒早直,堯眉八采寥假,舜目重瞳市框,禹耳三漏,湯臂再肘糕韧,文王四乳枫振,武王望陽,周公背僂萤彩,皋陶馬口粪滤,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雀扶,皆在帝王之位杖小,或輔主憂世肆汹,世所共聞,儒所共說予权,在經傳者較著可信昂勉。若夫短書俗記、竹帛胤文扫腺,非儒者所見岗照,眾多非一。蒼頡四目笆环,為黃帝史攒至。晉公子重耳仳脅,為諸侯霸躁劣。蘇秦骨鼻迫吐,為六國相。張儀仳脅习绢,亦相秦渠抹、魏。項羽重瞳闪萄,云虞舜之后梧却,與高祖分王天下“苋ィ”
由此可見放航,在骨相學看來,相貌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圆裕。帝王貴為九五至尊,按理來說相貌必定不凡赊时。尤其是秦始皇建立皇權制度后,圍繞著皇帝的禮儀逐漸完善起來,帝王相貌如何描述抬纸、如何流傳,更是重中之重歌焦。
在主要靠文字記載的時代独撇,了了幾筆战转,就能出神入化啄踊。以正史為例,漢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硼控,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疑苫。東漢光武帝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纳决,美須眉饵史,大口湃番,隆準尊惰,日角”。宋武帝劉裕“及長,身長七尺六寸壶笼,風骨奇特”安券。齊太祖蕭道成“姿表英異鹦筹,龍顙鐘聲练对,鱗文遍體”。梁武帝蕭衍“生而有奇異纵穿,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杀#……所居室常若云氣扁瓢,人或過者,體輒肅然”。陳高祖陳霸先“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顏,垂手過膝”。隋高祖楊堅“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為人龍頷椿访,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彻采。長上短下,沈深嚴重”。
上文提到閻立本的《古帝王圖》蔫磨,就描繪了從漢到隋的13位帝王,依次是:前漢昭帝劉弗陵魄揉、后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劉備绪爸、吳主孫權呻顽、晉武帝司馬炎喉前、北周武帝宇文邕见咒、陳文帝陳倩胆萧、陳廢帝陳宗伯庆揩、陳宣帝陳頊、陳后主陳叔寶、隋文帝楊堅订晌、隋煬帝楊廣虏辫。
以下再舉唐以來的正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锈拨。宋太祖趙匡胤“生于洛陽夾馬營砌庄,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推励。體有金色鹤耍,三日不變肉迫。既長验辞,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喊衫。宋太宗趙光義“及長跌造,隆準龍顏,望之知為大人”族购。宋真宗趙恒“生于開封府第壳贪,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寝杖。幼英睿违施,姿表特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既長瑟幕,身長九尺磕蒲,豐上銳下,目光射人”只盹。明太祖朱元璋“及產辣往,紅光滿室≈潮埃……比長站削,姿貌雄杰,奇骨貫頂”孵稽。清太宗皇太極“儀表奇?zhèn)バ砥穑旑=^倫,顏如渥丹菩鲜,嚴寒不栗”街氢。清世祖順治“生有異稟,頂發(fā)聳起睦袖,龍章鳳姿珊肃,神智天授”。清圣祖康熙“天表英俊,岳立聲洪”伦乔。清高宗乾隆“隆準頎身”厉亏。
這一連串關于帝王相貌的正史記載,其實都有固定的模式烈和,一是出生時就不同凡響爱只,二是骨相奇特,常用的詞是“龍顏”招刹、“隆準”等等恬试。
除了文字,隨著畫像的興起疯暑,帝王相貌要怎么制作训柴、保存呢?
道統(tǒng)斯在:歷代帝后圖像
帝王相貌妇拯,古代叫“御容”幻馁。王艷云在《金代御容及奉安制度》中追溯道:“古代帝王形象的御容制作,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越锈。受佛教的影響仗嗦,當時的帝王御容多為雕鑄的等身佛像,材質有石甘凭、銅稀拐、檀木、金和銀丹弱〉虑耍……逮至隋帝仍篤信佛教,在沿用以往等身佛像的基礎上蹈矮,還出現(xiàn)了寫真畫像砰逻。……唐代御容范圍擴大泛鸟,擴展至太后蝠咆、太妃,甚至是少主北滥、公主刚操。……在供奉地點上再芋,魏晉隋多為佛教寺廟菊霜,唐代增加至道觀和景教場所,延續(xù)到宋代私人家宅中也有供奉济赎。宋真宗以后在隋唐基礎上鉴逞,對御容供奉場所進行了調整歸并记某,正式規(guī)定了御容祭拜制度,將御容祭拜列于國家宗廟制度之中构捡∫耗希”明、清兩代亦是如此勾徽,帝后畫像制作滑凉、供奉有章可循。
到了乾隆年間喘帚,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帝后畅姊、圣賢、名臣畫像經過整理吹由,被儲藏到故宮南熏殿若未。陳凌在《故宮舊藏帝后畫像》一文中介紹了這批畫像:
南薰殿圖像歷經宋、元溉知、明三代累積而成陨瘩,凡卷腕够、冊级乍、軸一百余件,圖像五百八十余幀帚湘。上古五帝伏羲玫荣、唐堯、夏禹大诸、商湯和西周武王五像位居南薰殿圖像之首捅厂,是南宋淳元年(1241)理宗至太學,作《道統(tǒng)十三贊》后资柔,命當時著名畫家馬麟繪像焙贷。其時所繪共十三像,雖屬臆想之作贿堰,但與史實大體相近辙芍,也是極為珍貴難得的,遺憾的是現(xiàn)今僅存有其中五幅羹与。唐高祖故硅、太宗以及后唐莊宗等畫像也非唐人作品,而是出自明人手筆纵搁。
伏羲吃衅、堯、大禹腾誉、商湯
蔣復璁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南熏殿圖像考》一文按時間順序一一列出了這批畫像徘层,其中唐太宗有3軸峻呕,宋太祖4軸,明太祖12軸趣效。
唐太宗山上、宋太祖
明太祖畫像雖多,但大家也知道英支,明太祖朱元璋是有兩種形象傳世的佩憾。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七年級下冊用了不太好看的明太祖像干花,而“高中必修1”課本則選用了正統(tǒng)的明太祖像妄帘。關于朱元璋的兩種形象之爭,可謂眾說紛紜池凄,有的從文字記載來判斷朱元璋長相應該是丑的面哼,有的從遺傳學角度來說明朱元璋是俊美的。夏玉潤在《漫談朱元璋畫像之謎》中總結道:這兩類畫像與朱元璋的真實相貌相比闷袒,均為似像非像的寫意圖腥泥。因此,今人無須鉆牛角尖尤慰,來考證這兩類畫像孰真孰偽馏锡。因為這兩類不同畫像,已經升華為人們認識朱元璋的文化符號伟端,是不同利益者杯道、不同歷史觀看待朱元璋相貌的不同表述。
明太祖的兩種形象
其實责蝠,稍稍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帝王畫像党巾,就能看到,這些畫像都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霜医,或立或坐齿拂,都有一個標準姿勢。比如清朝歷代皇帝的畫像肴敛,在光緒皇帝之前署海,都是標準的坐姿,服裝當然是統(tǒng)一的龍袍值朋,區(qū)別就在于臉型
?
?
清朝歷代皇帝畫像
當然叹侄,帝王畫像不同于一般人的自畫像,它承擔了更多的政治功能昨登,因此它既要記錄帝王的相貌趾代,又要顧及帝王形象。于是丰辣,作為政治藝術品的帝王畫像撒强,有點處于虛虛實實之間禽捆。
以前的帝王畫像都是供奉在宗廟里,一般百姓無法得見飘哨,民間也不知道皇帝長什么樣胚想,所以皇上可以微服私訪,沒有人認得出來芽隆。而到了近代浊服,群眾、國民被納入政治舞臺胚吁,而且“主權在民”牙躺,古代的神秘主義作風已經過時,必須要讓萬民景仰腕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孽拷。
到了晚清,照相術傳入中國半抱,光緒就是第一個接受照相的皇帝脓恕,后來,宮廷攝影慢慢就習以為常了窿侈,慈禧太后留下了很多相片炼幔。再加上報紙的傳播,帝王形象就不神秘了棉磨。后來袁世凱更是在銀元上印制了自己的頭像江掩,“袁大頭”深入民間学辱。
人像復原技術的運用
此外乘瓤,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像復原技術興起策泣,既有傳統(tǒng)的雕刻復原法衙傀、泥塑面貌法,還有借助計算機的3D人像復原技術萨咕。
前蘇聯(lián)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著有《從頭骨復原面貌的原理》一書统抬,系統(tǒng)介紹了顱面復原的理論和方法。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根據(jù)古尸的顱骨還原了很多古代人物的相貌危队,包括馬王堆辛追夫人聪建、吳承恩、清代香妃茫陆、古樓蘭美女金麸、越王勾踐后裔東甌王等,較為引人注目簿盅。
國內考古學者也多有使用人像復原技術來還原古代人物面貌的挥下。目前考古的復原技術主要是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揍魂、根據(jù)骨骼合成、根據(jù)畫像恢復棚瘟、綜合技術等现斋。
比如康熙就是根據(jù)圖像恢復的:
復原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