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號隨筆
源自隨筆的隨思
今天在好報寫作群里撼唾,閱讀了文壽兄的文章《從“記戀冬妮婭”到“愛的碎片的驚鴻一瞥”》,文章記錄了作者的成長過程备绽,把不同時期的有啟發(fā)性的書籍都一一展示券坞,而且還著實的區(qū)分了很多概念性知識,可以說信息量大肺素,科普性強恨锚,讀過之后受益匪淺。其中對我最有啟發(fā)性的是他提到了倫理學中對理性倫理和敘事性倫理的區(qū)分倍靡,并指出荷馬猴伶、但丁、莎士比亞都是敘事倫理學的大師塌西。而我們知道這些人物的著作正是西方戲劇傳統(tǒng)的來源他挎,包括美國電影對全球的影響,都依仗他們的戲劇傳統(tǒng)捡需,所以他們更會講故事一些办桨,衍生出的電影制作也更有體系。為什么我會對文中提到的敘事倫理特別感興趣站辉,讓我特別興奮呢撞,因為我就是搞電影制作的,而電影制作首當其沖的就是劇本饰剥,要會寫劇本并且會講故事殊霞。我突然感覺找到了一種歸屬感,就是電影原來泛泛而談的社會價值汰蓉,其實就是他具有怎樣的倫理力量绷蹲。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我被怎樣的倫理力量影響著顾孽?或者我該創(chuàng)造怎么的個體敘事倫理祝钢?
我記得我剛開始拍短片電影的時候,我總是試圖把尋常的事物通過不尋常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若厚,我希望電影中應該或者必須有好奇太颤,痛苦和溫暖。這個在現(xiàn)在的我來看盹沈,也是我特別在意的龄章。因為是攝影師的緣故吃谣,我也經常忤逆導演的話,或者對他們的想法感到不屑做裙,或者提出更多的方案給他們選擇岗憋。我不清楚我的倫理處境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很多合作者是不太有立場的锚贱,因為出發(fā)點不同仔戈,大部分人為了商業(yè)目的,為了討好別人拧廊,為了娛樂別人而拍攝监徘,而不是為了自己認為有價值而拍攝。在不斷的磨練中吧碾,我不斷的去適應各種導演凰盔,并且為他們服務,漸漸的我好像失去了自己倦春,變得期待別人的想法户敬,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斷出點子的人。這是個讓我極其困惑的結果睁本。如果沒有像任務一樣的開始(來自導演或者任何人)尿庐,我不能思考,可是當別人給出一個想法的時候呢堰,我卻完全的知道怎樣去揭示和呈現(xiàn)抄瑟。 那么如果我去給自己做決定的話,我該創(chuàng)造怎樣的電影故事呢枉疼?
我常常想皮假,我要做有價值的作品,無論對我還是對社會都應該是有價值往衷。只是我不知道我該知道我為什么而活……說到這我確實有些傷感……
明天開始寫一個故事的劇本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