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講座是來自臺灣的建筑師朝扼,小說家阮慶岳來做的。
昨天晚上看見了這次講座的海報霎肯,《invisible architecture:Learning from 7-eleven & illegal Architecture》擎颖,想著這可能是會和將建筑融于自然的講座,過完輔導課就去聽了观游。這個人我之前沒有太多的印象搂捧,只是依稀知道有這樣的大拿。
講座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懂缕,不過也挺有趣异旧。他們在7-11實驗中做了類似于烏托邦的設想,又請了王澍和另一個建筑師在臺灣違章搭建起了建筑裝置提佣。建筑師的身份讓他能請到很多厲害的建筑師一起來設計這樣的實驗吮蛹,但他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荤崇,讓這些建筑實驗其中情緒得以表達給我們這些聽者。我想這就是跨學科的思考帶來的樂趣吧潮针。
講座結束术荤,我提了一個問題,“因為在這些展出的建筑中每篷,所有的裝置都是暫時性的瓣戚,那么你對未來建筑的看法是偏向于設計給短暫的停留大概三四個月的,還是長久性比如一輩子一整個家族世世代代的居住呢”(因為問的時候用的是英文焦读,轉換回來的意思應該有了些變化)子库。他給我的回答應該是兩者共存,也不會存在誰取代誰矗晃,而這些展出的裝置都是用作建筑的實驗仑嗅,甚至有些都不合法,所以只能是暫時性的存在张症,但不否認這些建筑在被保護的情況下會存在很長的時間仓技。
最后有些意外的是,最后教授們拍照的時候俗他,我的tutor竟然把我拉到了前面脖捻。原因竟然是因為我正準備編的那本雜志(其實現(xiàn)在除了每天想想,稍微寫上幾筆兆衅,策劃什么的還沒動)Tutor還一臉認真的對我說? “要記住你現(xiàn)在是以一個編者的身份上臺拍照的柿菩,要自信些”销钝,哈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