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大地倚在河畔
街道是屬于歷史的, 又是屬于未來的哩牍, “當下的街道 ” 是多么短暫错忱,我們往往還沒來得及細細觀賞,那些街景已經(jīng)成為歷史侯繁。廣州街道正是這樣 ——作為歷史的街道這里每個街角都留有歷史的印記胖喳,作為未來的街道這里每個景物都暗喻著未知的改變。
置身這南方都市流逝中的街道贮竟,我們注定要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捕捉及感受當下丽焊,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永恒漫游。
一. 街道咕别,凝固持存的歷史之河
古代廣州的街道大多是順著地形彎彎曲曲自然伸展技健,并且總是不太寬闊的。布局上也表現(xiàn)為因地制宜的變化與不規(guī)則惰拱。除為數(shù)不多的幾條官道及商業(yè)繁華街道之外雌贱,其余通常較為狹窄。街道是城市的動態(tài)部分。初時這座城市的交通運輸更多是依賴網(wǎng)狀密布的水路欣孤,后來隨著馬匹及輪式車輛增多馋没,人工修筑的街道陸續(xù)出現(xiàn)。街道伴隨著城市發(fā)展而演變导街。
唐開元初年至興元年間的數(shù)十年中披泪,廣州當局多次整治修葺城區(qū),在普通民居中大力推廣磚瓦房屋搬瑰,同時改造坊市款票、拓寬街道。今中山路和北京路分別作為東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街道泽论,此時已是店鋪林立初步成形艾少。在城西今光塔路附近還出現(xiàn)了外國商人聚居的“蕃坊”。
宋代廣州延續(xù)自唐代開始的做法翼悴,更加積極鼓勵市民燒磚制瓦缚够,在普通民居中大量采用磚瓦建材,磚瓦民居得到廣泛推廣普及鹦赎,城市建筑及街道面貌煥然一新谍椅。在中、東古话、西三城以及東雏吭、西雁翅城的城墻內(nèi),沿著略為彎曲狹窄的鋪著磚石的街道陪踩,可以看到錯落排列的磚瓦房屋杖们,還有夾雜其中的木構建筑乃至竹木建筑,這就是當時常見的街道景觀肩狂。
多數(shù)的沿街建筑是低矮的傻谁。但在城市中心區(qū)和城門附近街區(qū)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造型各異孝治、體量宏大的建筑。在原唐代清海樓基礎上改建雙門的拱北樓审磁、市舶提舉司署所在的海山樓谈飒、重修于北宋年間的六榕塔等重要建筑以及大量的亭臺樓閣,錯落遍布城中力图,與歷代留存的越王臺、越華樓掺逼、懷圣光塔等共同構成了古時廣州的街道及城區(qū)天際線吃媒。明清時期廣州城區(qū)不斷擴展,城墻跨到越秀山上,街道也在演變赘那。清康熙至同治年間城西一帶街區(qū)進一步開發(fā)刑桑,辟建了網(wǎng)絡狀的街道,并逐漸在沿街形成具有晚清特色的“西關大屋”募舟,成為城西的獨特街景祠斧。
街道有效擴展了城市聚集物質資源的能力,因此在其附近總是連帶出現(xiàn)城市生活的一種規(guī)律性產(chǎn)物拱礁,即市場琢锋。宋時廣州有東澳、西澳兩處內(nèi)港呢灶,位于今清水濠一帶的東澳是廣州的鹽運碼頭吴超,位于今南濠街附近的西澳則是對外貿(mào)易碼頭,兩地均貿(mào)易繁盛街巷繁華鸯乃。明代街道沿線及附近陸續(xù)出現(xiàn)了米市鲸阻、花市、茶市缨睡、魚市鸟悴、果欄、菜欄奖年、油欄等大型集市细诸。城南緊鄰玉帶濠的濠畔街,更發(fā)展成為游人如織的海內(nèi)外珍奇雜貨的交易場所拾并,稱“百貨之肆”揍堰。從城區(qū)演變可見,許多市場就像城市其他要素那樣總與街道緊密關聯(lián)嗅义、相伴而生屏歹。
另一要素即市民進行祭祀儀典的神圣場所——寺廟,也與街道密切相關之碗。某種意義上城市及街道正是開始于這些永久性的神圣場所蝙眶。街道的形成既為交通,也為交易褪那,還為四周居民聚集供奉神明及寄托精神幽纷。廣州宗教生活源遠流長歷代不衰,光孝寺博敬、六榕寺友浸、海幢寺、華林寺偏窝、大佛寺等五大叢林收恢,以及五仙觀武学、城隍廟、三元宮等大量不同規(guī)模的寺觀廟宇遍布城中及街道沿線伦意。
磚石鋪砌的相對狹窄的路面火窒,以及兩側的緊密有致的民居、集市驮肉、殿閣熏矿、寺廟,也就構成了古代廣州街道持續(xù)演變的景觀結構特征离钝。
伴隨全球史時代的到來,廣州開啟了城市近代化進程奈辰,城市街道也隨之開始近代演變栏妖。初時,俗稱為馬路的城市干線多為13—16米寬奖恰。這些近代街道的修建始于19世紀80年代吊趾。1886年張之洞修建天字碼頭時,在附近修建了一段約1.5公里長的馬路瑟啃,成為廣州近代街道的開端论泛。①
20世紀初年,在修筑自東濠口至沙面附近的珠江堤岸時蛹屿,沿堤岸修建了近1000米長屁奏、16米寬的新型街道,包括東堤错负、南堤坟瓢、西堤三段,總稱為長堤犹撒。這條沿江街道路面寬闊折联,設置標準,后來又修建了寬13—15米的東堤二馬路识颊、南堤二馬路和西堤二馬路诚镰。
1918年廣州市拆除城墻和城門,利用城墻基址修建了太平路祥款、豐寧路(今人民路)清笨、越秀路、萬福路刃跛、泰康路抠艾、德宣路等共10多公里長、25—33米寬的新型街道桨昙。這項廣州市第一個大型市政建設工程检号,短時間內(nèi)動遷了4000多鋪戶首懈,掀開了近代廣州新型街道建設的高潮。1925年修成瀝青路面的林蔭大道白云路谨敛,路面寬達50米,成為當時街道的典范滤否。至1928年脸狸,全市已有新型街道62.6公里。之后繼續(xù)推進規(guī)劃建設藐俺,以市區(qū)生活及商業(yè)發(fā)展為主體炊甲,兼顧市郊和工業(yè)區(qū)交通以及城市出入的通道,布局大致呈棋盤狀欲芹。
30年代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卿啡,廣州市政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市區(qū)主要干道全部更新為近代街道菱父。1932年制定的《廣州市城市設計概要草案》統(tǒng)一了市區(qū)街道的標準颈娜,規(guī)定行政區(qū)干道為30米寬,住宅區(qū)和工商業(yè)區(qū)干道為25—30米寬浙宜。這個時期修建了西湖路等24條街道官辽,還整理了數(shù)以千計的市區(qū)內(nèi)街。1936年全市新型街道總長度達138.8公里粟瞬,至1949年達到? 228 公里同仆,廣州近代街道建設的速度與規(guī)模在當時全國各大城市中居于前列。② 重要的是裙品,這些街道及其網(wǎng)絡構成了近代廣州的基本城市框架俗批,是廣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物質及視覺標志。
當代廣州的城市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廣州的街道狀況。1949年廣州解放后焰轻,海珠橋區(qū)臭觉、西堤區(qū)和黃沙區(qū)等街區(qū)迅速重建。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恢復辱志,廣州逐漸形成包括中心區(qū)和外圍區(qū)在內(nèi)的整體發(fā)展布局蝠筑,其中道路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得以迅速發(fā)展。這時候的廣州街道揩懒,既具有傳統(tǒng)色彩又帶有現(xiàn)代特征什乙。
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在市區(qū)原有街道和城市迅速擴展的基礎上已球,廣州街道進入現(xiàn)代蛻變與急速擴張的發(fā)展時期臣镣,新開辟了標準而又壯觀的廣州大道辅愿、天河路、黃埔大道忆某、體育東路点待、體育西路、康王路弃舒、站前路癞埠、站南路等眾多干線街道,以及五羊新城聋呢、珠江新城苗踪、大學城、白云新城削锰、亞運城等多個龐大的街道網(wǎng)通铲;與此同時又拓寬及改造了東風路、解放路器贩、中山路颅夺、新港路、五山路蛹稍、江南大道等重要路段碗啄,全面更新了這些街道的物質設施。
2005年廣州市區(qū)道路總長度超過 5100公里稳摄,比1949年的228公里增加22.3倍稚字,一個空前巨大的現(xiàn)代街道體系已然呈現(xiàn)。重要的是厦酬,經(jīng)此數(shù)十年發(fā)展胆描,廣州街道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呈平面形態(tài)的“馬路時代”進入空間立體時代 , 人行天橋、高架路仗阅、高速公路昌讲、軌道交通、BRT快速通道等有機組合减噪,構成了這一時期城市街道的新景觀短绸。
事實上,當廣州城市街道進入近代化時期筹裕,西方各國的城市街道也經(jīng)歷了豐富復雜的演變醋闭,并且形成了同樣豐富復雜且相當成熟的街道范式。有趣的是朝卒,那時廣州陸續(xù)出現(xiàn)底層有公共柱廊的俗稱“騎樓”的沿街店屋式建筑证逻,它們緊密排列成為具有連續(xù)廊道的騎樓街,這種騎樓街恰好在風格上與兩千多年前古羅馬規(guī)范其街道標準時大量采用的拱廊街道相呼應抗斤。
二. “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些遠方的街
人們認為現(xiàn)代城市街道的設計及技術起源于古羅馬的街道標準和路面鋪裝法令。③這些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多年的書面法律龙宏,規(guī)定古羅馬街道的最小寬度是4.5米棵逊。此前的街道并沒有什么規(guī)則,兩旁的房屋又矮又小银酗。后來那些高聳的繞柱式房屋大量出現(xiàn)歹河,并且密集排列形成了類似于古希臘的拱廊街道。古羅馬確認了這種風格花吟,同時規(guī)定這些沿街建筑物的最大高度不得超過20米及不能超過六層。按照規(guī)范的標準厨姚,古羅馬街道使用玄武巖石板鋪裝衅澈。街道兩旁是墊高的人行道,通常也以石材鋪裝谬墙,兩邊人行道的寬度約為街道寬度的一半今布。這種墊高人行道的古羅馬城市街道,就是現(xiàn)代城市街道的歷史原型拭抬。
關于城市街道設計規(guī)劃的歷程造虎,城市學者克爾·索斯沃斯和伊萬·本-約瑟夫合著的 《街道與城鎮(zhèn)的形成》傅蹂、劉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發(fā)展史》,以及克利夫·芒福汀的《街道與廣場》等均有詳盡深入的論述算凿。綜合參考這些論述份蝴,我們在此可以簡要勾勒一個世界城市街道發(fā)展演變的粗略輪郭。
古羅馬帝國解體后氓轰,許多古羅馬城市隨之衰落婚夫,城市街道情況日趨惡化,包括羅馬署鸡、博洛尼亞案糙、那不勒斯以及巴黎等在內(nèi)的城市,街道空間被私人建筑侵占靴庆,路面雜亂無章时捌。這時候不斷增長的商人階層勢力顯示力量,要求改善街道交通炉抒。
到了13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匣椰,阿爾伯蒂、帕拉第奧等歐洲城市規(guī)劃專家再次強調完美的街道布局端礼,喚起人們對城市街道建設的重視禽笑。阿爾伯蒂雖然贊賞寬廣筆直的街道使城市變得更加宏偉壯觀入录,但他卻極力推崇彎彎曲曲的街道。中世紀歐洲城市通常把街道建得不太寬闊又略為彎曲佳镜,且常有急轉彎和順著地勢的緩坡起伏僚稿。那時街道主要是步行人的交通線及日常活動空間蟀伸,車輛交通是次要的蚀同。略為狹窄的街道可以使冬天的戶外活動比較舒適,而在南方則可使人免遭日曬雨淋啊掏。
阿爾伯蒂為這種彎彎曲曲的街道寫了一篇分析透徹的辯護詞,認為街道還是像河流那樣彎彎曲曲的好娜睛,這樣的街道會使城市更加了不起髓霞,而且具有安全保障作用,又具有親近感及潛在的美學畦戒,這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益于健康的方库。后來許多城市史學家認為,在對中世紀城市街道的分析中障斋,沒有比這些評價更為公正了纵潦。而帕拉第奧則更欣賞那些兩旁建有柱廊的街道,認為這樣的街道不僅可以讓居民專注于想做的事情免受天氣變化的干擾垃环,而且符合美的原則酪穿。
這時那些具有純粹幾何形狀的筆直的街道也頗具魅力,其中建成于16世紀 50至70年代的意大利熱那亞城的魯歐瓦大街可謂雄偉而不朽晴裹。這條文藝復興早期的街道被济,兩旁盡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它們樣式不一卻以相同的間距組合排列在約8米寬的鋪裝街道兩旁涧团。佛羅倫薩人喬治·瓦薩里(Piorgio Vasari)認為這是整個意大利最華麗和宏偉的街道只磷,他設計建造的著名的烏菲齊大街與此十分相似。
之后泌绣,法國人在羅馬街道基礎上推出了一種相對輕巧而又不失堅固的街道標準钮追;英國人則將街道鋪裝得低而平整,步行道以路沿石分隔并相對升高阿迈,稱之為“現(xiàn)代化”街道元媚;美國人在17世紀時期也開始對城市街道進行標準化鋪裝。還有風景如畫的郊區(qū)化街道、筆直且秩序井然卻了無生趣的“拜—諾”式街道刊棕、回歸中世紀式無規(guī)則的具有自由感的街道……
機動車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城市街道的深刻演變,盡管早期不少人曾經(jīng)拒斥而后才逐步接受這種革命性的交通工具甥角。隨著汽車更多地在城市出現(xiàn)网严,歐美各國興起了對街道的全面規(guī)劃,力圖以完美的空間秩序塑造與機動車時代相適應的更為規(guī)范和標準的技術性城市街道嗤无。
世界各地城市的規(guī)模迅速膨脹震束,倫敦、巴黎和紐約等更是急速擴張当犯。在那些巨大的城市垢村,街道修建得更加寬闊,兩旁不僅出現(xiàn)了宏偉的新公共建筑物以及咖啡店嚎卫、辦公區(qū)嘉栓、大酒店、百貨商店等驰凛,還聳立起巴黎風格的先鋒建筑和紐約風格的摩天樓。與此同時担扑,城中還出現(xiàn)了兩旁或中間種有樹木的巴黎式的林蔭大道或維也納式的綠色環(huán)城街道恰响,之后,凌空飛架的高架路涌献、巨大的苜蓿葉式立體交叉胚宦、多車道的快速路等新的街道形式大量出現(xiàn)。
這當中既有流行于20世紀初葉的縱橫交錯的直線格柵街道模式燕垃;也有美國城市規(guī)劃師斯坦和賴特基于英國花園城市理念的蘭德博恩城市街道——突破格柵街道限制的安靜且與綠地相通的盡端路居住街道模式枢劝;也有英國城市規(guī)劃師勒·柯布西耶基于美國格柵城市設計的公園式環(huán)境的高架街道。
從 20 世紀 70年代開始鹤盒,共享街道理念推動了新一輪的居住街區(qū)的街道設計革命,最初產(chǎn)生了荷蘭人德·波爾所設計建造的烏勒夫街道模式侦副。④這種模式將交通與居住活動統(tǒng)一在同樣的空間中侦锯,其設計特征是將街道視為居住性的公共空間,不鼓勵交通暢行無阻秦驯;行人與汽車共享路面尺碰,但行人優(yōu)先,可以在街道各處步行、娛樂亲桥;車行道與人行道沒有嚴格區(qū)分洛心;車速和行車受自然狀態(tài)的屏障、彎曲度等約束两曼。烏勒夫構想很快成為歐洲大陸和日本皂甘、以色列等國家實施共享街道的基礎,形成了在各國街道建設中具有持續(xù)主導性影響的“聯(lián)合街道系統(tǒng)”悼凑。
而在美國偿枕,關于優(yōu)秀街道的構想也逐漸發(fā)生轉變。針對以往寬闊的街道户辫、城市高速公路渐夸、停車場等大量開發(fā)驚人地耗費土地,客觀上形成了大量閑置的街道空間渔欢,自20世紀90年代起墓塌,多個城市興起“街道瘦身計劃”,大幅度縮減街道的寬度奥额,推廣適度狹窄的街道苫幢。
……
三. 我們理應珍視城市和它的街道
城市和城市街道的演變源遠流長,豐富復雜垫挨。每個歷史時代都有與之相應的城市韩肝,街道則以物質方式記錄城市的歷史。每一條街道既是歷史的產(chǎn)物九榔,又是歷史的承載者哀峻。歷史持續(xù)不斷地在街道積聚,留下不同時代的印記哲泊。即使經(jīng)歷漫長的歲月剩蟀,這些印記依然會以某種方式留存、呈現(xiàn)切威,或者是某座建筑育特、或者是某片街石,又或是街道的形態(tài)先朦、結構且预、尺度、氛圍烙无,乃至被歲月磨蝕得難以察覺的某些痕跡锋谐。歷史深深溶于街道,蜿蜒的街道是凝固持存的歷史之河截酷。
我們行走于城市街道涮拗,就如同在靜靜流逝的歷史之河漫溯。時常不經(jīng)意在某個街角、拐彎處或屋檐下三热,驀然就讀到城市的歷程和以往的生活鼓择,體驗到街道的歷史凝固持存之感。這是街道所給予我們的極為重要的感受就漾。
在廣州呐能,且不說那些赫赫有名的街,光是普通某條街道就足讓人深感歷史長流不息的存在抑堡。譬如六榕路摆出,沿路南行,兩旁密集的民居當中首妖,首先可以看到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 (公元537) 年又重建于北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的六榕花塔偎漫。這座57米的高塔連同整座以初唐詩人王勃的題字命名的六榕古寺,朱欄碧瓦有缆、古樸莊嚴象踊,令人恍若重回唐宋。再往南行棚壁,街道西側是明清時期南罕兀縣衙所在的舊南海縣社區(qū)袖外,區(qū)內(nèi)有大量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洋風格的華僑建筑以及《大公報》報社舊址史隆;東側是明代中期提督府行署及清康熙年間統(tǒng)領駐粵八旗兵的廣州將軍府所在地,如今此處還復建了一幢漆紅色的將軍府大門在刺。南邊近將軍西路一帶明顯帶有西方風格的連片樓宇逆害,則標示了近代的城市社區(qū)头镊。
同樣蚣驼,從巴黎塞納河左岸進入并漫步于圣米歇爾大街,儼然是一次歷史之旅相艇。你可以在街道的東側看到古羅馬遺跡颖杏,建于公元 3 世紀的高盧—羅馬浴池就座落在藏有大量中世紀藝術品的克呂尼博物館內(nèi)。這個前身為中世紀民間宅邸的博物館建于1480年至 1510年間坛芽。尤其是留储,以巴黎保護神的名字命名的圣熱內(nèi)維埃夫土丘,時刻讓人想起羅馬占領時期的城市咙轩;附近的克洛維路获讳,則令人想起法王克洛維打敗羅馬人建立法國的歷史輝煌。附近還有巴黎聞名于世的建于 1253 年的索邦大學活喊,以及始建于1764年的安睡著伏爾泰丐膝、盧梭、雨果等偉人的萬神殿。街道西側帅矗,則有建于17世紀的盧森堡花園偎肃,在此散步可到達輝煌的盧森堡王宮。圣米歇爾大街被認為是一條商業(yè)化的街道浑此,但街道作為歷史承載者的固有屬性并不因此有所改變累颂,它始終動態(tài)地凝結著歷史,呈現(xiàn)可追尋的歷史脈絡凛俱。
許多重要而獨特的歷史街景紊馏,總是在很久以前某個瞬間悄然進入我們內(nèi)心的。它占據(jù)記憶深處某個角落最冰。當我們?nèi)蘸竽炒温绞萜澹鋈恢赜鲞@一街景,或者邂逅類似景觀暖哨,記憶霎那被喚醒赌朋,頓時我們沉浸在對這街景的辨認與思索中。這種辨認與思索篇裁,其實是我們在進一步認識自己沛慢。此時我們才知道,原來街道上這些事物它一直潛藏在我們意識之中达布,它對于我們原來如此重要团甲。
最有震撼力的街景往往并非單個孤立的點,而是在街道的線性空間中多點連續(xù)的意象之流黍聂,就如同我們在廣州六榕路或巴黎圣米歇爾大街上看到的那樣躺苦。充滿歷史建筑及遺跡的街道所以具有魅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體現(xiàn)了街道線性空間持續(xù)不斷的蜿蜒流變之美产还。
有時匹厘,街道給人的感受十分奇妙:我們第一次來到某處,卻覺得那樣熟悉脐区,那些建筑愈诚,那些窗戶,那些大門牛隅,還有臨街的陽臺炕柔,街角的拱廊,一切仿佛早已認識。就連街上的氛圍也覺親切,好像我們的生活曾經(jīng)與它關聯(lián)央星。是我們很久以前曾經(jīng)相遇,那些影像早已潛藏于我們意識深處欢嘿?抑或我們憑借心靈的印象授霸,憶起了被摹仿的舊街原型?我們只是可以斷定际插,這與歷史相關碘耳。街道如此神秘。
毋庸置疑框弛,街道之所以充滿靈動鮮活之氣辛辨,是因為人的活動。是歷史與生活以及我們的記憶與情感瑟枫,賦予了街道奧秘的生命斗搞。街道深沉地說明了我們從哪里如何地走來。如果我們珍視歷史珍視生活慷妙,并且珍視我們的記憶與情感僻焚,那么,我們理應珍視城市和它的街道膝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流花湖畔)
■ 注釋
① 參見楊萬秀架馋、鐘卓安主編《廣州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388狞山;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0
② 參見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1—272;楊萬秀叉寂、鐘卓安主編《廣州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482
③ 見[美]邁克爾·索斯沃斯 伊萬·索本-約瑟夫著 李凌虹譯《街道與城鎮(zhèn)的形成》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5
④ 荷蘭語萍启,意即“像叢林一樣的園地”,見[美]邁克爾·索斯沃斯屏鳍、伊萬·索本-約瑟夫著 李凌虹譯《街道與城鎮(zhèn)的形成》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12
■ 本文或有未完成感勘纯,因其系約 2萬字的原文的第一章節(jié)。其余部分主要內(nèi)容是分析城市街道的流變以及進一步述說廣州街道钓瞭。為免發(fā)文太長驳遵,這些余下部分或適時單獨另發(fā)。
■ 在此街道系列完成之際降淮,特別要感謝提供精美圖片合作的攝影師楊和平老同事 (本系列第1—8輯照片均由楊女士拍攝提供) 超埋。楊女士喜歡“街頭攝影”搏讶,喜歡拍攝小地方和小人物佳鳖,喜歡用影像陳述故事,曾經(jīng)用這些手法陳述過《倫敦:視而不見》媒惕、《San Remo: 逝去的優(yōu)雅》以及《維也納: 有一種咖啡叫憂郁》這樣的平凡故事系吩。這個廣州街道圖文系列,如果沒有她的合作妒蔚,整個計劃是無法完成的穿挨。她的精美獨特的影像作品月弛,令此系列大為增色。謹此致以誠摯謝意科盛!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