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君帽驯,臣臣龟再,父父,子子尼变。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利凑,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嫌术,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哀澈。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漤矣度气。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守節(jié)操不動搖割按,人小遇到困窘就會胡作非為。
·以言取人蚯嫌,失之宰予哲虾;以貌取人丙躏,失之子羽择示。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文】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能力,結(jié)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晒旅;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能力栅盲,結(jié)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學而時習之废恋,不亦說乎谈秫?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學習知識后經(jīng)常用實踐來檢驗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完沪?
·有朋自遠方來然走,不亦樂乎疆前?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硕淑?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置媳,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于樟?
·巧言令色,鮮矣仁拇囊。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花言巧語迂曲,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心寥袭。
·不患人之不己知路捧,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传黄,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別人鬓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尝江,四十而不惑涉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炭序,七十而從心所欲啤覆,不逾矩。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惭聂;三十歲能夠有所建樹窗声;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辜纲;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笨觅,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guī)矩耕腾。
·溫故而知新见剩,可以為師矣。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廣泛地復習所學的知識扫俺,進而從中有所領(lǐng)悟苍苞,又能吸收新的知識。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了狼纬,才可稱為老師啊羹呵。
·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樣疗琉,要博學多識冈欢,具有可塑性。
·君子周而不比盈简,小人比而不周凑耻。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團結(jié)大多數(shù)而不與少數(shù)人勾結(jié)犯戏,小人與少數(shù)人人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大眾。
·學而不思則罔拳话,思而不學則殆先匪。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弃衍。
·知之為知之呀非,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镜盯。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岸裙,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速缆。
·舉直錯諸枉降允,則民服;舉枉錯諸直艺糜,則民不服剧董。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破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翅楼,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八佾(yì)舞于庭真慢,是可忍也毅臊,孰不可忍也?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黑界,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管嬉,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朗鸠。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君主按照禮來使用臣下蚯撩,臣下用忠心來服侍君主。
·唯仁者能好人童社,能惡人求厕。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愛別人著隆、恨別人扰楼。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美浦,不以其道得之弦赖,不去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貧窮低賤浦辨,這是人人都厭惡的蹬竖,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貧賤,君子是不會去做的。
·朝聞道币厕,夕死可矣列另。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旦装!
·君子懷德页衙,小人懷土。君子懷刑阴绢,小人懷惠店乐。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土地呻袭。君子是懷畏刑法眨八,小人只是想著貪圖實惠。
·吾道一以貫之左电。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我的學說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廉侧。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篓足。不患莫己知伏穆,求為可知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不怕沒有官位纷纫,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枕扫。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理解自己辱魁。
·君子喻于義烟瞧,小人喻于利。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與君子談事情染簇,他們只關(guān)心合不合道義参滴;跟小人談事情,他們只關(guān)心是否有利可圖锻弓。
·見賢思齊焉砾赔,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見到賢人青灼,就應該向他看齊暴心;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杂拨。
·事父母幾諫专普。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弹沽,勞而不怨檀夹。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事奉父母筋粗,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炸渡。如果父母心里不愿聽勸諫娜亿,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蚌堵,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暇唾。
·父母在,不遠游辰斋。游必有方策州。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宫仗。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够挂,也必須有安頓父母的方法。
·父母之年藕夫,不可不知也孽糖。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毅贮。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在心頭办悟。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滩褥。
·古者言之不出病蛉,恥躬之不逮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瑰煎,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铺然。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要說話要謹慎酒甸,但做事要行動敏捷魄健。
·德不孤,必有鄰插勤。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沽瘦,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鄰。
朽木不可雕也农尖,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析恋。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卤橄。
·敏而好學绿满,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窟扑,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喇颁。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嚎货,不貳過橘霎。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殖属,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姐叁。
·君子周急不濟富。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周濟急需洗显,而不給富人添富外潜。
·賢哉回也,一簞食挠唆,一瓢飲处窥,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玄组,回也不改其樂滔驾。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多么有賢德啊,顏回俄讹!一竹籃飯哆致,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患膛,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帶來的憂愁摊阀,顏回卻依然保持自得其樂。
·質(zhì)勝文則野踪蹬,文勝質(zhì)則史驹溃。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品質(zhì)多于文采,就會粗野延曙;文采多于品質(zhì)豌鹤,就流于虛浮。
·文質(zhì)彬彬枝缔,然后君子布疙。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只有品質(zhì)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愿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灵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懂得它的人趴荸,不如愛好它的人儒溉;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发钝。
·中人以上顿涣,可以語上也波闹;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涛碑。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精堕,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蒲障,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歹篓。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揉阎,可謂知矣庄撮。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致力于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毙籽,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洞斯。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惧财;知者動巡扇,仁者靜;知者樂垮衷,仁者壽厅翔。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搀突;智者好動刀闷,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仰迁,仁者長壽甸昏。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徐许;可欺也施蜜,不可罔也。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可以獻身雌隅,但不可以被陷害翻默;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糊里糊涂地被愚弄恰起。
·君子博學于文修械,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检盼。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肯污,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啊蹦渣!
·中庸之為德也哄芜,其至矣乎!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剂桥,該是最高的了吧忠烛!
·默而識之属提,學而不厭权逗,誨人不倦。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默默地牢記知識冤议,勤奮學習不厭煩斟薇,教誨別人不厭倦。
·不憤不啟恕酸,不悱不發(fā)堪滨。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蕊温,不要去啟發(fā)他袱箱;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义矛。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发笔,則不復也。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凉翻,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東西了讨,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用之則行制轰,舍之則藏前计。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隱藏起來垃杖、自我完善男杈。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调俘,樂亦在其中矣伶棒。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即使吃粗糧、喝冷水脉漏,彎過手臂當枕頭苞冯,也樂在其中啊。
不義而富且貴侧巨,于我如浮云舅锄。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用不仁義獲得的富有和尊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云一樣 皇忿。
·加我數(shù)年畴蹭,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鳍烁。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再給我?guī)啄陼r間叨襟,到五十歲學習易經(jīng),如果把易經(jīng)搞通幔荒,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糊闽。
·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爹梁,樂以忘憂右犹,不知老之將至。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孔子自我評價)他這個人姚垃,發(fā)憤用功時忘記吃飯念链,快樂時忘記憂慮,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积糯。
·我非生而知之者掂墓,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看成。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君编,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绍昂。
·三人行啦粹,必有我?guī)熝伞?/p>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窘游。
·擇其善者而從之唠椭,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習忍饰,看到他們的缺點贪嫂,自己就可以改正。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艾蓝?吾無隱乎爾力崇。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赢织。
奢則不孫亮靴,儉則固。與其不孫也于置,寧固茧吊。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奢侈了就會傲慢無禮,節(jié)儉了就會顯得寒酸。與其傲慢無禮搓侄,我寧可寒酸瞄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讶踪。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坦蕩芯侥,小人經(jīng)常煩惱憂愁。
·興于詩乳讥,立于禮柱查,成于樂。
【出處】《論語·泰伯篇第八》
【譯文】教育的要點是開始于詩教雏婶,立足于禮教物赶,完成于樂教白指。
·民可使由之留晚,不可使知之。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對于普通百姓告嘲,只能讓他們聽從而去做错维,不要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篤信好學橄唬,守死善道赋焕。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wèi)“與人為善”的大道仰楚。
·危邦不入隆判,亂邦不居。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不進入危險的國家僧界,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侨嘀。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捂襟。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天下有道就出來做事咬腕;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不在其位葬荷,不謀其政涨共。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職位上的事宠漩。
學如不及举反,猶恐失之。
【出處】《論語· 泰伯篇第八》
【譯文】學習好像追趕什么扒吁,總怕趕不上火鼻,趕上了又擔心被甩掉。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凝危。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一去不復返波俄!日日夜夜沒有停止過。
·君子居之蛾默,何陋之有懦铺?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哪里還會簡陋呢支鸡?
·出則事公卿冬念,入則事父兄。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在外事奉公卿牧挣,在家孝敬父兄急前。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瀑构?四十裆针、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寺晌。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世吨,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呻征,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耘婚。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陆赋。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沐祷,但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歲寒攒岛,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赖临。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到了寒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阵子。
·知者不惑思杯,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挠进。
【出處】《論語· 子罕第九》
【譯文】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色乾,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领突。
·未能事人暖璧,焉能事鬼?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人都沒能侍奉好君旦,還談什么事奉鬼呢澎办?
·未知生嘲碱,焉知死?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活著的事情還沒搞明白局蚀?怎么能知道死呢麦锯?
·過猶不及。
【出處】《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譯文】過了和不足是一樣的琅绅。
·克己復禮為仁眶明。一日克己復禮尼荆,天下歸仁焉。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克制自己刑枝,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西乖,這就是仁候学。一旦這樣做了驯镊,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锅锨。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妆绞,非禮勿言顺呕,非禮勿動。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不合于禮的不要看摆碉,不合于禮的不要聽塘匣,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巷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扫夜。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自己不愿意要的楞泼,不要強加給別人。
·自古皆有死笤闯,民無信不立堕阔。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颗味,那么國家就垮了超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浦马。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时呀,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行。
·政者正也晶默。子帥以正谨娜,孰敢不正。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政的意思就是正磺陡。您帶頭走正路趴梢,誰敢不正呢漠畜?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坞靶。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名分不正憔狞,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言語不能順理成章彰阴,事情就辦不成躯喇。
·其身正,不令而行硝枉;其身不正廉丽,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妻味,即使不發(fā)命令正压,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么做;如果自身的行為不端正责球,即使三令五申也沒有人聽從焦履。
·近者悅,遠者來雏逾。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讓附近的人高興嘉裤,遠方的人自然就來投奔。
·君子和而不同栖博,小人同而不和屑宠。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與人和諧,但不一定要求觀點相同仇让;小人追求觀點相同典奉,但不一定和諧。
·言必信丧叽,行必果卫玖。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說到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結(jié)果踊淳。
君子泰而不驕假瞬,小人驕而不泰。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坦然而不傲慢迂尝,小人傲慢而不坦然脱茉。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雹舀。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仁德的人一定勇敢芦劣,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说榆,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虚吟。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中不仁德的人是有的寸认,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見利思義串慰,見危授命偏塞。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看見利益要能想到是否合乎道義,見到危難要敢于獻身邦鲫。
·君子上達灸叼,小人下達。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庆捺,小人向下通達財利古今。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滔以。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古人學習為了充實自己捉腥,今人學習為了沽名釣譽。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你画。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抵碟。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坏匪。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用正直來報答怨恨拟逮,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不怨天适滓,不尤人敦迄。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粒竖!
【出處】《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譯文】我不報怨天颅崩,也不責備別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蕊苗,了解我的只有天啊沿彭!
·工欲善其事朽砰,必先利其器。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喉刘,必須先讓工具好使瞧柔。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睦裳,友其士之仁者造锅。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廉邑,結(jié)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哥蔚。
·人無遠慮倒谷,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糙箍,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渤愁。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深夯。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多批評自己抖格,少責怪別人,這樣就遠離怨恨了咕晋。
·君子求諸己雹拄,小人求諸人。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君子求自己掌呜,小人求別人滓玖。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站辉。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斗呢撞,團結(jié)群眾而不結(jié)黨營私。
·小不忍則亂大謀饰剥。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殊霞,就會打亂大的計劃。
·眾惡之汰蓉,必察焉绷蹲;眾好之,必察焉顾孽。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大家都厭惡的祝钢,一定要查清究竟是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的若厚,也一定要查清究竟是為什么拦英。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测秸。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犯了錯誤而不改正疤估,這就是錯上加錯了。
·吾嘗終日不食霎冯,終夜不寢以思铃拇,無益,不如學也沈撞。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慷荔,整夜不睡覺地思考,沒有什么好處缠俺,還不如去學習显晶。
·君子謀道不謀食贷岸。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
·君子憂道不憂貧吧碾。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凰盔,而不擔憂貧窮。
·當仁倦春,不讓于師户敬。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如果是行仁義的事,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睁本。
·有教無類尿庐。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分族類呢堰。
·道不同抄瑟,不相為謀。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譯文】志向不同枉疼,也就不要在一起謀劃大事了皮假。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骂维。
【出處】《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譯文】不怕貧窮惹资,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航闺,而怕不安定褪测。
·生而知之者,上也潦刃;學而知之者侮措,次也;困而學之乖杠,又其次也分扎;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胧洒。
【出處】《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譯文】生來就知道的人笆包,是上等人;經(jīng)過學習以后才知道的略荡,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歉胶,是又次一等的人汛兜;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通今。
·性相近也粥谬,習相遠也肛根。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個人的習性卻相距很遠漏策。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派哲。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最難改變。
·割雞焉用牛刀掺喻?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芭届?
·色厲而內(nèi)荏(rěn),譬諸小人感耙,其猶穿窬(yú)之盜也與褂乍?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外表嚴厲內(nèi)心虛弱,若用小人來做比喻即硼,大概就像個鉆洞爬墻的小偷吧逃片!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只酥。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褥实,這是有道德的人應該拋棄的。
·飽食終日裂允,無所用心损离,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叫胖?為之草冈,猶賢乎已。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整天吃飽了飯瓮增,什么心思也不用怎棱,這種人真是太難教育了!不是還有賭博和下棋的游戲嗎绷跑?做做這些拳恋,還像個賢人的樣子(總比無所事事的強)。
·君子義以為上砸捏。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谬运,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君子崇尚義垦藏。君子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惹亂子梆暖,小人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成為強盜。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掂骏,近之則不孫轰驳,遠之則怨。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只有女子(指美色)和小人是難以教養(yǎng)的,親近了就會無禮级解,疏遠了就會報怨冒黑。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勤哗。
【出處】《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譯文】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有毛病不改抡爹,他這一生也就改不了了。
·鳥獸不可與同群芒划。
【出處】《論語·微子篇第十八》
【譯文】我們不能居住在山林里與鳥獸同群冬竟。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腊状;不知禮诱咏,無以立也;不知信缴挖,無以知人也袋狞。
【出處】《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譯文】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映屋;不知道禮儀苟鸯,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棚点,就不能真正了解他早处。
·小子識之焉,苛政猛于虎也瘫析!
【出處】《禮記·植弓》
【譯文】子路你要好好記住砌梆,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贬循!
·大道之行也咸包,大下為公。
【出處】《禮記·禮運》
【譯文】大道實行的時代杖虾,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烂瘫。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奇适,不可以為道坟比。
【出處】《中庸》
【譯文】道不離開人而存在。如果有人離開人去修道嚷往,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葛账。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皮仁,知恥近乎勇注竿。
【出處】《中庸》
【譯文】喜歡研究學問的茄茁,就接近有智慧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巩割,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恥付燥,就接近勇了宣谈。
·生無所息。
【出處】《列子·天瑞第一》
【譯文】人生是沒有什么休息的键科。
·人胥知生之樂闻丑,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勋颖,未知老之俟嗦嗡;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饭玲。
【出處】《列子·天瑞第一》
【譯文】人們都知道活著的快樂侥祭,卻不知道活著的勞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憊茄厘,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等待矮冬;都知道厭惡死亡,卻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次哈。
·一人失家胎署,一世非之;天下失家窑滞,莫知非焉琼牧。
【出處】《列子·天瑞第一》
【譯文】一個人拋棄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對他哀卫;天下的人都拋棄了家庭巨坊,卻沒有人反對了。
·凡重外者拙內(nèi)聊训。
【出處】《列子·黃帝第二》
【譯文】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抱究,內(nèi)在的素質(zhì)一定很笨拙。
·用志不分带斑,乃疑于神鼓寺。
【出處】《列子·黃帝第二》
【譯文】用心專一而不分散,就會達到神妙境界勋磕。
·圣則丘何敢妈候,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出處】《列子·仲尼第四》
【譯文】我哪敢當圣人挂滓,我不過是學問廣博知識豐富就是了苦银。
·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出處】《列子·說符第八》
【譯文】最高的語言是不用語言幔虏,最高的作為是無所作為纺念。
·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想括,飲食之間陷谱。
【出處】《莊子·達生》
【譯文】人所最可怕的,還是枕席上的姿意在飲食間的失度瑟蜈。
·不以生生死烟逊,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铺根?皆有所一體宪躯。
【出處】《莊子·知北游》
【譯文】生的自然而然地生出來了,它的生不是為了死位迂;死的自然而然地死去了访雪,它的死不是為了生。死和生是相輔相成的嗎囤官?生和死實際上都存在于同一體中冬阳。。